山東省臨邑縣臨南鎮周道口村有260多戶人家,蔬菜大棚就有286個,僅種菜戶均年收入達5 000多元。談起周道口的菜來,村民無不引以為榮,爭先恐后地說起他們的“種菜經”。
周道口村的菜不用向市場上擺,都是客戶進村收購。而價格卻比市場上還高,就是因為品種優新特,種植成規模。就拿西紅柿來說,人家種“毛粉”,周道口種“R-144”,人家種大個的,周道口種小個的。第1年是“加西亞”,第2年是“美國大紅”,第3年是“豪威斯特”,品種總是比別人領先一步。種菜大戶周樹森說:“村集體每年出錢雇車,組織俺們參加壽光菜博會,開展‘富腦游’。通過一看二訪三問,俺們不僅學到了技術,選種的蔬菜品種都是最新的。”
談起年年組織菜農參加“菜博會”,村支部書記周丙禎頗有感觸地說:“這是被逼出來的法兒。我一心想著讓群眾致富,給大伙調出土地種棚菜。但選的都是大路菜,賣不上好價,群眾相不中。實踐使我認識到引導村民調結構不能搞‘大忽悠’,瞎指揮。要讓群眾把市場看明白,咱要當好跑腿的后勤官。”
周道口村引黃灌溉條件好,蔬菜基地現在已發展到1400多畝,成方連片。但這幾年黃河水可用不可靠。從長遠考慮,村里為所有的菜棚架上了電,并全部負擔打井費用,經過2年的努力,打了20多眼深機井,實現了70畝地1眼井的目標。
在村民周樹利的地頭上,只見他電閘一合,井水“嘩嘩”地就流到了菜地里。他邊澆水邊和我們拉起呱來:“幾年前,俺是村里有名的‘墜腳戶’,孩子他娘死得早,兩個孩子缺衣少穿,做飯燒柴還要去折人家的樹枝。是村干部們義務給俺幫工蓋上了大棚,賒來了物料,架電通水。”他又說:“以前,冬季閑著沒活干,村里亂事不少,現在大伙兒都忙著掙錢,樂得嘴都合不上,我兩個棚的西紅柿,一年純收入1萬元不成問題。”
蔬菜基地發展了,賣菜就要賣出個名堂來。原來賣菜要到
10千米外的大市場,村里是紅土地,逢雨雪天道路難行,車輛趴窩,村民崴不出腳去,再好的菜也賣不了。
群眾愿意修公路,但村集體沒多少錢,又不能加重群眾負
擔。村干部組織40多位村民代表來“一事一議”:打算修路就出義務工,牽涉誰家的房屋院墻,自愿拆遷,不能給村集體講條件。沒幾天工夫,黨員帶頭,主動拆遷了7座房,依法刨掉處
理了上千棵樹。2005年7月,全村兩縱四橫的公路一氣貫通。
菜好路通,客戶搶著登門來收菜。但周道口村不搞“蘿卜快了不洗泥”那套。譬如說賣韭菜,村蔬菜協會規定1捆500克,在家捆好,只許多不許少,一根黃葉死葉不許有。為創出名牌,該村統一為菜農到工商所辦理了蔬菜專業村專業戶的證書,一人手里一本證。現在,客戶來村收菜,菜農證書一擺,誰家的菜有名有姓,水靈靈的蔬菜整齊統一。“要是查出毛病、吃出問題來,菜農負責。”周丙禎充滿自信地說。
堅固莊村:燈籠照亮增收路
馬曉剛 陳 輝 劉海健
堅固莊村是河北省永清縣遠近聞名的“燈籠專業村”,全村100余戶居民中有80%以上從事扎燈籠這一行。憑著精美的造型、過硬的質量以及不斷的創新,多年來該村的燈籠銷售一直長盛不衰。如今,該村的燈籠不但遠銷京津地區,而且還收到了來自國外的訂單。
“俺們村的燈籠制作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傳承和發展,燈籠制作工藝逐步成熟。”村民楊萬德說。他是村里制作燈籠的高手,他扎制的燈籠不但做工精美,而且質量過硬,多年來一直和天津古文化街的商戶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也正是他這些商戶把該村的燈籠推向了全國乃至國外。談到做燈夠,楊萬德一臉的自豪:“我們村的燈籠之所以這么多年暢銷全國,靠的是我們過硬的質量和良好的信譽,我把每一個燈籠都當成一件藝術品來制作,雖然產量低了,賺錢少了,但是叫響了我老楊這塊招牌。”
如今,堅固莊的村民還把聲、光、電等科技手段充分運用到燈籠制作當中,不但提升了燈籠的品質,而且還提高了燈籠的賣點,增加了收入。正是靠著不斷創新這招法寶,堅固莊村的燈籠才在市場上站住了腳,使過去小打小鬧的小把戲成了堅固莊人發家致富的好門路。
傳統的手工藝帶動了堅固莊村經濟的發展,僅農閑時制作燈籠,每戶就可增收六七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