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美術工作者,多年的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美術教育工作,讓我對美術的社會功能有了幾點認識:
一、美術在社會傳播上的開發(fā)教育作用
《左傳》上說,“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謝赫在《古畫品錄》上說,“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這說明,美術在傳播上的社會功能自古就有,且效力極威。
中國的當代教育某些方面受凱洛夫教育觀點的影響極深,注重認知,忽略情感,學校為了升學率,只重文理不重美育,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才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尤其是缺少情感意志及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人才的最高層次,是高尚的審美情趣、道德觀念與創(chuàng)造精神的一體化。近年來,心理學、腦科學、思維科學領域一再呼吁教育工作者要重視開發(fā)兒童的右腦,尤其當計算機問世后,人左腦的功能都可以通過計算機完成,而右腦的功能,計算機則是無能為力的。因此開發(fā)右腦更有特殊的意義。美術對于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作用,人們眾所周知,但美術作為一種視覺藝術,所能起到的巨大開發(fā)作用,人們在認知上還不夠。各類藝術作品的感染力是非常大的,對于人格塑造和個人素養(yǎng)提升會起到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感染藝術環(huán)境氣氛,人們的身心處于高度活躍的狀態(tài),精神完全放松間達到了一種情感的和諧。
二、美術對于心靈的平復治療作用
當我們心靈受傷或感到壓抑時,我們通常會發(fā)現(xiàn),用語言來向外界表達往往是蒼白無力的,而藝術尤其是繪畫卻提供了特別有效的表達方式,并且還可以通過美術的各種藝術形式來安全地釋放負面情緒,從而使心靈得到放松與安寧。
通過多年來的美術工作,我發(fā)現(xiàn)美術不僅能對成人起到增加心靈內(nèi)省、澄清并化解人內(nèi)心深處的問題以及隱藏的沖突的作用,而且可以幫助受阻的青春期少年擺脫困擾,增進信心。美術應該是人們最適宜的心靈表達方式。對于情緒激烈而控制困難的成人和兒童,美術活動是非常好的宣泄途徑。
在追求優(yōu)越物質(zhì)生活的今天,我們也遭遇了更多的心靈創(chuàng)傷,用美術的浸染來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化內(nèi)涵,平復情緒,化解傷痛,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林語堂曾經(jīng)例舉過詩歌對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種種凈化和安慰,他認為詩“教會人們靜聽雨打芭蕉的聲音,欣賞村舍炊煙縷縷升起,并依戀于山腰的晚霞融為一體的精神,教會人們對鄉(xiāng)間小徑上的朵朵雪白的百合花要親切,要溫柔,它使人們在杜鵑的啼唱中體會到思念游子之情,它教會人們用一種憐愛之心對待采茶女和采桑女,被幽禁被遺棄的戀人,我?guī)缀跽J為,那些兒子遠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親”。林語堂最后說,我?guī)缀跽J為,假如沒有詩歌——生活習慣的詩和可見于文字的詩,中國人就無法幸存至今。所以他認為,詩歌實際上是維持住了我們中國人的精神的平衡,使人格不至于分裂。美術所起到的安撫作用是一樣的,而且美術活動比如繪畫,我們還是可以隨時進行的。
三、美術對于人格提升和塑造上的積極作用
人格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的顯示,是一個人行為的表現(xiàn)。當人格缺失時,這個人就會出現(xiàn)一些反常的現(xiàn)象,人格的扭曲最終影響社會整體的健康發(fā)展。美術的直觀教育既開闊人們的藝術視野,陶冶審美情趣,弘揚民族精神,使大家感悟藝術作品美學品位的能力與思辨能力的有機結合,從而提高大家的思想境界,使智力、思維、思想、道德、審美、情操、身心健康諸方面得到全面發(fā)展,對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起到良好的作用。
美術教育對于兒童心理發(fā)展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審美藝術中所培養(yǎng)的對外部世界的整體反應能力是造就完美人格的基礎訓練。如果能在教育中堅持藝術與體、智、德教育相結合,使教育中的“社會性”“科學性”和“審美性”相結合,就能使兒童的行為不但為了實用,而且還可以因為欣賞來獲得“美”的自動調(diào)節(jié),從而為完美人格的成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重要的是,美術活動有助于發(fā)展兒童的藝術興趣和藝術天賦,使童年獲得更多的歡樂。
美術之美是心靈的創(chuàng)造,它和自然美相比,對人的心靈的穿透力、對人格境界的陶冶更深刻更鮮明,它的最高范疇被稱作意境,意境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和中國古代藝術理論一個常用的概念,那么意境是什么?我認為意境就是一種體驗的境界。中國古代的美術作品以追求淡遠超脫使人感覺韻味無窮的意境為最高。梁啟超說過這么一段著名的話,他說:“愛美的本能,是我們?nèi)巳硕加械模杏X器官不常用或不會用,久而久之麻木了。一個人麻木,那這個人便成了沒趣的人,一個民族麻木,那這個民族就成了沒有趣味的民族,美術的功能,就是把這種麻木狀態(tài)恢復過來,令沒趣變成有趣。”
美術之美,美術之用,希望美術把我們的審美趣味逐提升,而不是變成梁啟超所說的沒趣的人。
作者單位:衡水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