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他主張從自然與人類社會相統一的角度去把握人類生活的準則,
其實,把人類置身于自然之中,從自然與人類社會相統一的角度去把握人類生活準則的思想,在中國遠古就有萌芽,西周初期還出現了像《易經》這樣經典性的作品,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老子與前人不同的是:他從獨特的角度對自然界運行法則進行觀察,得出了關于自然之道的獨特認識。認識自然運行的法則一般都是從事物剛強的方面去加以把握,而老子說,在自然界,實際上起主導作用的并不是事物剛強的方面,而是事物柔弱的方面。
他曾以草木為例加以說明:春天來了,小草嫩芽初生,隨風搖擺,看上去十分柔弱,可是這時正是小草生命力最旺盛,最富發展前途的時候。一到秋天,小草已經長高,直立在大風之中,看上去非常堅強,可是這時正是它快要枯死、快要結束生命力的時候。故老子說:“其生之也柔弱,其死之也堅強。”(《老子》76章)萬物生命力的源泉在事物柔弱的方面。
他又曾舉車匠制車輪、陶匠制陶器、工匠建房子等例子對此加以闡述。陶匠制陶瓶,要選擇沙土,并依據一定火候,才能制成陶瓶,當人們在制作陶瓶的時候,人們關注的是沙土的質地和陶窯的火候,可是陶瓶制成后,真正起作用的卻是陶瓶中的空間(《老子》11章)。事物發揮效用的關鍵往往在事物空虛的方面。
他還曾以江海為例。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老子》第66章)江海處于低洼之地,所以能容納百川之流。事物保持其長久的秘訣往往在事物卑微的方面。
老子認為常人因為看不到事物柔弱、空虛方面比剛強、充實方面更有力量,從而對自然運行的規則產生錯誤的認識。他把剛強的一方面概括為“有”,把柔弱的方面概括為“無”,并認為:“天下萬物皆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第40章)也就是說:天道總是憑借它柔弱的方面生育萬物,柔弱的方面包含著無限的可能性。簡單地說“無中生有”就是老子火道的主要內涵。
老子認為人類的悲劇就在于不明白“無中生有”的道理,從而對人類社會的規則產生錯誤認識。人類習慣于崇尚剛健、有為,往往忽視柔弱、無為。人們對自身的道德情感過度自信,習慣于用自己的道德情感為他人立法,對自身的聰明才智過度自信,習慣于用自己的理性為自然立法,結果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緊張、人與自然矛盾激化。照理說,隨著人類情感的日益豐富和認識自然能力的提高,人類設立的制度應該更加完善,擁有的能提高勞動生產力的技術應該越來越多,社會應該更加和諧,人們應該更加富裕,但實則不然。歷史證明,制度往往迷失它的本來意義,成為人性的束縛,社會財富雖然大大增加了,但并沒有為社會所有,大部分生產者越來越貧困,財富的生產者轉化為被人奴役的勞動者,社會上出現了“棄人”,即被拋棄的人,也出現了“棄物”,即被棄而不用的物品(《老子》第20章)。
老子曾經指出,如果要真正使社會歸于寧靜,就必須對人類習以為常的各種信條進行反思。他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老子》38章)所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是說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以現有的“德”為德,因而他們才真正領悟和據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是說那些下德之人則死守現存的“德”不放,因而他們實際上沒有真正領悟和擁有“德”。老子認為只有那些真正領悟和擁有“德”的上德之人才能無為而無不為,相反,那些沒有真正領悟和擁有“德”的下德之人則難免有所局限。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真正領悟和擁有德的上德之人呢?老子認為那些懂得“無中生有”道理的人才是上德之人。善于“無中生有”的人少私寡欲,見素抱樸;善于“無中生有”的人無為而治,他沒有自己的獨斷,他以百姓之心為心;善于“無中生有”的人把精神的自由看得比物質的滿足更加重要。善于“無中生有”的人。珍惜“有”,但也不會被“有”蒙蔽了,雙眼,他能看到“有”后面的“無”,善于在永遠的“無”中不斷創造出五彩繽紛的“有”。
“無中生有”或許是我們觀察社會的一具慧眼,是我們打開生活之門的一把鑰匙。讓我們牢記“無中生有”,去感知和擁抱生命旅途中的“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