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它不僅是上層人士聲聞顯達、光宗耀祖的法寶,也是基層社會組織賴以存在的錦囊。一種學說生,命力的長久,不僅反映在上層接受的多寡,更要關注在廣大普通民眾心中的認可程度。儒學之所以歷千年不衰,主要即在于它已為社會所認可、接受,成為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部分。
中國傳統基層社會大致可分為兩類:即以鄉約制、鄉里制、保甲制等為代表的建制性組織和宗族這種非建制性組織。中國自古是一個農業社會的國家,農民占絕大多數,廣大的基層民眾極為繁雜,如何進行有效、合理的統治極為關鍵,儒家在這一問題上采取了敦化的方式,在某些歷史時期有一定的功效。
一、儒家的教化思想
儒家學說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倫理道德型的政治學說。儒學首先是一種政治學說,關注的首要問題是國家與個人的關系、國家的治理等問題。如何治理國家,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為法律式的治理,即通過法律強制社會成員服從人為制定的規范,以強制手段實現對國家的管理、對民眾的統治;一為道德式的治理,即通過發揮人固有的道德價值來調節,人與人、個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各種矛盾,從而利用自律式的自覺行為實現對國家的治理。儒家即屬后一種類型。
儒家具有極為豐富的教化思想,比較鮮明地體現在孔孟思想中。孔子的教化思想主要有:(1)重“仁”:“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 圣人是很難實現的,孔子曾感嘆:“圣人,吾未之見之矣。”其實,孔子現實中的理想人格是仁人,而非圣人。仁人雖要求很高,但并不是遙不可及,高不可攀的。孔子曾說:“吾欲仁,斯仁至矣。”當然要達到仁的境界也需要經過修養,忠孝悌信惠寬恕等即是,還要學文通禮。所有這些既是修養的科目,也是教化的內容。(2)德主刑輔:孔子主張在實際的政治中以德為主,以刑為輔。他曾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即統治者用政令和刑法手段治理人民,雖可使人不敢犯罪,但他們并不真正懂得犯罪的可恥;如果用道德感化并加強禮教,老百姓就會感到犯罪可恥而愿意服從。
孟子的教化思想主要有:(1)“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本性是向善的,這就為教化提供了理論依據。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2)“教之瓦倫”:孟子從“仁政”出發,在統治方式上,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他主張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樣才能做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也很注重禮義。認為“無禮義,則上下亂。”
教化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尤其是對缺乏教育的廣大民眾更顯重要。敦化的目的是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通過教化機制把道德原則、行為規范、價值評價標準滲透到人們的觀念、行為、習俗、思維方式和情感之中。由于道德和政治的高度重合,所以人們接受道德教化,也就是接受政治教育,接受和踐行道德規范時。也就在接受政治規范的約束。
二、儒家對基層社會組織的教化
儒家對基層組織的教化是極為廣泛、全面的,涵蓋面廣,非三言兩語可述。茲僅舉幾例:
(1)在建制性基層組織中的教化:
①鄉老的敦化:中國是個極為尊重老人的國家,古代社會皇帝還常賞賜高壽老人爵級、布帛等。在社會生活中,老人也有一定的威信,德高望重的老人往往是最后的決策者。鄉里制、鄉約制等建制性的基層組織中往往有老人、三老等職務,“老人”作為年尊、德才和名望的象征在鄉里社會中起著模范作用,甚至成為醇化鄉里社會風尚的楷模。
鄉老對民眾的教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身先百姓,為鄉里之表率。漢武帝曾說:“鄉老,孝悌以為民師,舉獨行之君子,征詣行在所。”二是通過在鄉里社會樹立典型,從而形成人們爭相效仿的社會風氣。如漢時鄉老對農民進行教化,“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避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
②鄉約的敦化: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陜西藍田呂大臨和呂大防兄弟創立了“呂氏鄉約”,為設立鄉約之始,鄉約一般設在鄉里,由鄉里約正、約講負責,約正多由德高望重者擔任,目的在于對廣大農民進行教化。講約有一定的程序,“每鄉宜設一講約所,或合鄉共講,或就寬大寺院庵觀,亦可如每村每族具宜專設,或就村之寺宇,族之桐堂,但須潔凈可奉龍牌,寬敞可容聽眾”,“‘每講讀畢,約講與在事人及首領紳衿長老各舉某人行某孝行,某弟作某善事,拯救某人患難。周恤某人疾苦,或婦人女子某為節,某為烈,俱要實跡,公同共載勸善簿內”,“如某人行某忤逆不孝,某人行某悖亂不悌,作某惡事,欺凌某人,強占某人財物,及奸宄不法事,俱要實跡,公同共載究惡簿內。”
③文化建制:比如鄉飲酒禮,通過這一方式來達到維護封建禮教的目的,樹立尊老敬賢的社會風氣。此外,鄉里中還建有義學、禮學等,以便化導鄉民。移風易俗。
(2)在宗族中的教化:
①族譜;張載設想重建宗族制度,以為:“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系世族與立宗子法,……宗子法不立,則朝廷無世臣,且如公卿,一旦崛起于貧賤之中,以至公相,宗法不立,既死,遂族散,其家不傳……如此則家且不能保,又安能保國家。”把明譜系、立宗子法作為收族,官僚之家造就世臣形成世族的手段,從而管攝天下人心,改變風俗以保護國家。
②家范:即家人所必須遵守的規范或法度,它是舊時父祖長輩為后代子孫,或族長賢達為族人所規定的立身處世、居家治生的原則和教條。它是在傳統的倫理之上,借助尊長的權威,加之于子孫族眾的又一針對性強、目的明確的道德約束,有的甚至具有法律效力。
為了不讓子孫后代敗壞家業,滅絕宗祀。為了使家族昌盛不衰。家范在道德修養、行為規范等方面對子孫后代有種種約束和限制,比如勸學、勸孝、勸農、戒淫、戒斗、戒殺、戒賭等。比如《顏氏家訓》,《治家》講了治家諸多要素。如父慈子孝、愛護典籍、不信巫覡等。《慕賢》講禮敬賢哲,《勸學》講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止足》教以少欲知足、謙虛沖損。其實在宋代以后的家譜中專有一節講族規、族約,即屬家范性質。比如《洪氏宗譜》的原譜祖訓共有六條:第一條為諭族人:“子必孝親,弟必敬兄,幼必順長,卑必承尊。處宗族以和敬為先。處鄉黨以忠厚為先。凡我族人,尚其勉諸。”后加《續訓》十一條:忠君、愛親、隆師、教子、友兄弟、和夫婦、睦族黨、友正人、敦忠厚、戒淫奢、擇學術。
儒學對基層社會組織的教化實際是儒學的社會普及。實踐證明,儒學的教化是有一定功效的。當然,儒學的社會教化是極為深遠而廣泛的,以上僅是擷取若干側面作一簡要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