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桌上白天也開著強光燈,洗牌的時候一只只鉆戒光芒四射。酷烈的光與影更托出佳芝的胸前丘壑,一張臉也經得起無情地當頭照射。稍嫌尖窄的額,發腳也參差不齊,不知道怎么倒給那秀麗的六角臉更添了幾分秀氣。”——這是張愛玲小說《色·戒》中的一段開場白。
電影《色·戒》還是比較忠于原著,看小說的時候,好像電影的一幕幕鏡頭在眼前掠過。張愛玲的小說很多,《色·戒》只是其中名不見經傳的一部短篇。之所以在一夜之間成為街頭巷議的焦點,想來李安功不可沒。若不是他慧眼獨具,看中了這個故事,斥巨資投入龐大的電影產業,《色·戒》還不知要塵封多少年。這樣想來便很無趣,本來無人問津的小說,一旦拍成電影,便開始脫銷,然后,關于小說的原型或者其背后的故事也開始受人關注。
我對于電影《色2戒》本無更多想法,只是偶然在一本雜志上看到“鄭蘋如刺殺丁默村事件”的報道,感覺很有意思,而后才知,這個故事被張愛玲寫進了小說《色·戒》,多年后,又被李安拍成了電影,片中的王佳芝成為鄭蘋如的化身,易先生也有著丁默村的影子。
那天,跟好友去看《色·戒》,覺得女主角并非那么美麗,胖嘟嘟的臉,有些嬰兒肥的感覺。一直很疑惑,李安摒棄了那么多美艷的知名女星而啟用新人湯唯的用意究竟何在?之后,在雜志上看到了鄭蘋如的真人照片,覺得湯唯和她還的確有些相似之處,大家閨秀,稚氣未脫。
據說,鄭蘋如是中日混血的上海名媛,。曾在當年上海第一大畫報《良友畫報》作封面女郎。上海淪陷后,她秘密加入中統,混跡于日偽人員當中獲取情報。后參與暗殺日偽特務頭子丁默村,不慎暴露身份被捕,成為當年上海灘重大花邊新聞之一。再后來,被秘密處決于一片荒地里,年僅23歲。
其實故事本身的模樣已無從可考,流傳下來的不過是人們的推測和添油加醋的臆想,當初張愛玲也是從別人口中聽到的這個故事,然后,運用其獨特的想象力和語言娓娓道來一個戲劇性的故事。只是,多年后的我們重新翻拾起這部小說,覺得還是有些不近情理的細節。如果僅僅把它當成一部小說,或可說得過去,但如果把它當成一次暗殺事件,那么似乎稍嫌幼稚。因為作者沒有親歷,道聽途說而來的創作終究有些不近如人意。
相較于張藝謀和陳凱歌,李安無疑是會講故事的。2個半小時的電影看下來,并不覺得累。但說心里話,我不喜歡王佳芝這個人物,她當特務太不不合格,過于感情用事,而那個易先生呢,又過于冷酷。美麗的女人精神不一定高貴,王佳芝尤是,她表面上堅強,關鍵時刻卻“掉鏈子”,結果刺殺不成,反被人利用,連累了同學的性命。
愛情乏力,在嚴酷的刺殺面前,終究成為包袱。愛或者死亡,成為王佳芝宿命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