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否在肥胖癥、高血壓病、糖尿病、血脂紊亂、高尿酸血癥、痛風和冠心病等發生之前及早檢出并及早防治?
血壓正常是否就是健康綠燈?——問候您的人體血壓調控能力
為什么高血壓病的預防歷來是國內外感到棘手的問題?
如果每年參加普通體檢(辨病體檢)并經常測量血壓的人,即使及時檢出高血壓并立即進行治療,也往往為時已晚,大都成為需要終身服藥的慢性器質性疾病患者。因此高血壓病的預防歷來是國內外感到棘手的問題。目前還是針對整個人群進行預防。這樣的預防工作面廣量大,不能有的放矢,具有防不勝防之難處。
對沒有高血壓病史的受檢者,血壓測值小于120/80mmHg,普通體檢即時可作出“血壓正常”的結論。超亞健康體檢則對這些“血壓正常”人群進一步進行“人體血壓調控功能多維測評”,從中挖掘出下列五種不同類型人群:
1 正常人群
在無肥胖、嗜鹽、高血壓病家族史的血壓正常人群中,人體調控功能多維測評三類動態試驗均未發現阻力血管反應異常,短時血壓變異性異常者才能評價為“血壓正常”。三類動態試驗具體為:
#8226; 踏車多信息運動試驗;
#8226; 冷加壓試驗;
#8226; 精神緊張應激試驗。
2 高血壓高危個體
具有肥胖、嗜鹽、高血壓家族史,只要出現下列人體調控功能紊亂之一或一項以上者,同時三類動態試驗均無異常者評價為高血壓高危個體,這是高血壓預防的重點監測和預防對象。可依據不同的測評結果給予有的放矢的個性化防治。
具體人體調控功能紊亂測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8226; 腎素-血管緊張素-心鈉素調控系統;
#8226; 細胞調控功能測定;
#8226; 人體代謝調控功能測定。
3 高血壓前期
出現下列一項或一項以上人體調控功能紊亂者,均屬于“高血壓前期”,是高血壓重點監測和防治對象。具體人體調控功能紊亂測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8226; 運動性高血壓反應(單純型);
#8226; 冷加壓試驗阻力血管反應性異常;
#8226; 精神緊張試驗阻力血管反應性異常。
4 鑒別受檢者是一般體質差還是器質性心臟病
從動態試驗中得出的血壓變化特征,對運動至亞極量時收縮壓小于130mmHg(收縮壓峰值),結合臨床評價,判斷受檢者會屬于下列哪種情況:
#8226; 缺乏運動,體質差;
#8226; 廣泛心肌缺血,左心室功能障礙(尤其是伴有心絞痛時),有器質性心臟病的可能。
5 鑒別受檢者是血管舒縮壓功能調節障礙還是器質性心臟病
從動態試驗中得出的血壓變化特征,運動性低血壓反應(運動中血壓不升甚至下降),結合臨床評價,判斷受檢者會屬于下列哪種情況:
#8226; 血管舒縮功能調節障礙(功能性);
#8226; 嚴重心肌缺血,左心室功能障礙,有器質性心臟病的可能。
血糖正常是否就是健康綠燈?——問候您的代謝調控能力
中華民族是糖尿病易感民族。普通體檢和門診即使及時發現無癥狀的“高血糖”,也為時已晚,已成為“只能控制不能根治的終身性疾病”,研究證實這類初診糖尿病患者已有1/3發生了慢性并發癥。所以,WHO在1995世界糖尿病日的口號是“減輕因為對糖尿病無知而付出的代價”。超亞健康體檢能在“血糖正常”人群中及早發現人體代謝調控功能儲備力下降,調控功能紊亂,在功能可逆階段及時有的放矢干預,獲得最佳預防效果。
超亞健康體檢案例
對600例健康體檢者進行檢測分析,發現存在人體代謝能力下降以及調控功能紊亂者230人,占總體檢人數38%,其中男性179人,女性51人,年齡最低者僅僅為12歲。
通過隨訪發現未采取干預措施者短者3-5年,長者10年以上發展成為糖尿病,其中有1/3已發生慢性并發癥,此時均后悔莫及。大部分受檢者長期堅持有的放矢干預措施,特別是糾正不良生活方式習慣,最長十余年以上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始終維持在正常范圍,對健康生活充滿信心。
您的心血管也是綠燈?——問候您的心血管和血管內皮細胞調控能力
WHO公布了全球十大垃圾食物:油炸食品、罐頭食品、加工的肉類食品(火腿腸等)、肥肉和動物內臟類食物、奶制品、方便面、燒烤類食品、冷凍甜點、果脯、話梅和蜜餞類食物。另一方面,吸煙已成為嚴重危害健康、縮短人類壽命的緊迫問題,被動吸煙危害更為嚴重。不少人知道這些科學道理,說在嘴上就是落實不到自己的行動上,自我感覺良好,總認為這些危害離自己還很遙遠。然而超亞健康體檢往往能起到“超前預警作用”。
超亞健康體檢案例
吸煙者
人體調控功能多維測評系統,對主動或被動吸一支帶過濾嘴香煙前后,分別檢測。結果顯示:不論是主動吸煙(30例),還是被動吸煙(30例),均無一例外對心血管功能產生明顯危害,呈現為抑制型和激惹型兩種類型。抑制型主要表現為心血管功能調控能力多項指標受到抑制和削弱,與機體輕度缺氧時血流動力學改變一樣,多項心血管功能指標“亢進”,損耗增加。
上述吸一支煙對人體危害的親身體驗,科學證據確鑿,令人信服,不少受檢者從此下決心戒煙,而對一些不愿徹底戒煙,僅僅減量者,也促使其下決心徹底戒煙。 二十余年來,大量男性青年進行血管內皮細胞調控能力測評時,驚現其血管內皮損傷的程度從分子水平來看,已達到“70歲”左右老年人的水平。從普通體檢項目來看其體重指數、血壓、血糖、血脂、尿酸等均在正常范圍。經 “生活方式習慣電腦調查評估系統”評估提示唯一可能原因為吸煙,經戒煙3-6個月后復查血管內皮細胞調控能力明顯好轉或恢復正常。
嗜吃垃圾食品者
不少年齡僅二十余歲的女性青年,各項普通體檢項目無明顯異常,也不吸煙,但是血管內皮細胞調控能力測評結果,也提示其血管內皮損傷程度已達到“60-70歲”老年人水平,經生活方式評估發現她們均有“炸薯片,炸薯條”等休閑食品不離口,并經常光顧“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吃油炸、烘烤食品的習慣。其中有一例經歷令人難忘:“體檢前晚吃了5個咸鴨蛋黃,更有常年嗜好咸肉、咸鴨蛋、火腿香腸”等腌制食品的習慣。經糾正不良習慣后,3-6個月復查,明顯好轉或恢復正常。其中有些病人,血液顯微攝像檢測發現已有脫落的“脂質斑塊”——動脈粥樣硬化的“鐵證”,這更是今后發生心腦血管意外事件的危險因子。
目前國內外公認“內皮細胞損傷是動脈粥樣硬化重要的始動環節”。由于超亞健康體檢在受檢者身上無創檢測獲得真實證據,并當面予以證實,受檢者思想上引起巨大震動,他們決心糾正不良生活方式習慣,此后定期復查,還能客觀地驗證改變生活習慣后的效果,立竿見影,更堅定了堅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