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南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尊重人的生存權利,并認為應以不存歧視的態度向一切受苦的人提供救助。他首先成功地說服了索爾弗利諾的村民,照顧和對待受傷、垂死和已死去的敵方士兵像照顧己方的士兵一樣,一視同仁;繼而又把這個思想觀念宣傳給社會人士和政府官員,從而為廣義的人道理想,亦即為紅十字的基本觀念奠下基石,又為后來的國際人道主義法則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流淚的《索爾弗利諾回憶》
1859年6月的意大利正在度過它艱難而又不平凡的日子,法國大帝拿破侖三世聯合了意大利北部的撒丁王國與奧地利帝國進行了一場拉鋸戰,而他們雙方的主戰場就在撒丁王國的國土之上。雙方在這場戰爭中死傷無數。
6月25日,一個來自瑞士日內瓦的英俊青年簡#8226;亨利#8226;杜南途經撒丁北部的索爾弗利諾,他滿懷熱情地希望能夠晉見正在指揮大戰的拿破侖三世陛下,但他目光所及卻看到了索爾弗利諾極其悲慘的戰后情景。
剛剛結束的法奧之戰把4萬多死傷的士兵遺棄在這里,傷兵們都在烈日蒸曬下呻吟嚎叫,烏鴉與蒼蠅圍繞著腐爛的傷口。
由于是著名的銀行家,杜南立即出資動員組織當地的居民(包括醫生和護士)收容和安置4千多名傷兵,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救護和治療。
在結束了對陛下的晉見之后,杜南返回到日內瓦,他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為什么?為什么這些士兵為了自己的祖國而英勇戰斗,卻在受傷之后被人們無情地拋棄?為什么那些在腐爛的傷口下呻吟的士兵竟會像被人丟下垃圾一樣,任其被野獸啄噬?杜南決定寫一本書,一本可以喚醒人們良知的書。
1862年11月《索爾弗利諾回憶錄》自費出版,杜南把它分別送給他的朋友和歐洲各國的君主和政治家。在拿破侖三世看到這本書的一瞬間,他哭了。
杜南在書中提出兩項重要建議:
在各國設立全國性的志愿的傷兵救護組織,平時開展救護訓練,戰時支援軍隊醫療工作。
簽訂一份給予軍事醫務人員和醫療機構及各國志愿者的傷兵救護組織以中立地位的國際公約。
英國的南丁格爾女士復信積極支持他的建議。日內瓦公共福利會的成員為杜南的著作所感動,決定把他的建議付諸實施。
國際紅十字會的成立
在日內瓦公共福利會的大力支持之下,1863年2月9日,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的五人委員會在日內瓦成立,瑞士陸軍總司令杜福爾將軍擔任主席,杜南擔任秘書,其他三位成員是:莫瓦尼埃律師、阿匹亞醫生、莫諾瓦醫生。杜南到處奔走,行程3千多公里, 10月26日至29日,16個國家的36名代表在日內瓦雅典宮召開預備會議。
1867年,第一屆國際紅十字大會在巴黎舉行,作為國際委員會的代表,杜南在會上首次提出1864年日內瓦公約所采納的人道主義原則應擴大適用于戰俘。
1871年,由于杜南一心投入到紅十字會工作中去,無心顧及自己的事情,他所經營的銀行終于倒閉,僅僅47歲時就開始了漫長的顛沛流離的貧困生活,在此后的12年里,他簡直成了流浪漢,經常睡在亭子間或公園里,貧病交加,受盡了折磨。
后來杜南先生被收容進一所老人院,在那里度過了八個春秋。直到1895年一位新聞記者路過那里,偶然聽到關于杜南的傳說,才把老人的情況刊登出來。這篇報道轟動了全世界。瑞士聯邦委員會頒發特獎,雪片般的問候和贊頌的信件飛向杜南先生的小屋。梵蒂岡的教皇親自寫信給他,德國為他籌集了一大筆基金,許多紅十字會邀請他做名譽主席,瑞士舉國上下都在關心他,幫助他。1901年,挪威政府授予他首屆諾貝爾和平獎,但杜南未能去領獎,因為那時債主還在向他逼債。1910年10月30日,杜南在海登醫院逝世,終年82歲。

醫學救援不只是在戰爭
從歷史上看,雖然杜南不是第一個主張在戰爭中采取人道措施的人,然而,把在戰爭中采取人道措施的想法變成長遠和廣泛影響力的國際人道主義法則,卻是杜南所倡導和推動起來的。杜南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尊重人的生存權利,并認為應以不存歧視的態度向一切受苦的人提供救助。他首先成功地說服了索爾弗利諾的村民,照顧和對待受傷、垂死和已死去的敵方士兵象照顧己方的士兵一樣,一視同仁;繼而又把這個思想觀念宣傳給社會人士和政府官員,從而為廣義的人道理想,亦即為紅十字的基本觀念奠下基石,又為后來的國際人道主義法則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他所一手締造的紅十字組織雖然以當時的醫療水平只能盡量去援助那些可憐的傷病員,但他曾經說過:“醫學救援不應該只是在戰爭,而應該盡力去援助一切可以援助的貧苦人群和瀕臨死亡邊境的受難者。”
“紅十字會”這個名詞,同時代表了三個名稱。幾乎所有國家都有地區的紅十字會或紅新月會,而在“統一”原則下,一個國家只有一個紅十字會。杜南創立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目前依舊運作,并依照日內瓦公約及相關議定書的規定,提供戰俘人道協助、監察戰俘待遇。“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則負責協調各國紅十字會、紅新月會,跨國救援自然災害的難民。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及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現在都是聯合國的觀察員。隨著世界級大戰的逐漸減少,他們也開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自然災害的緊急醫學救援中,而隨著世界各地兩極差距的拉大,貧窮的國家日益的貧窮,國內往往災患不斷。為了拯救世界各地受到災患的人們,他們奔波在世界各地受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