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故事》里有兩句歌詞“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而嚴介和先生就是講“春天的故事”的高手,因為他真的驗證了“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
嚴介和“春天的故事”的高潮部分展現于2005年,是年,嚴介和先生被英國人胡潤搞的《百富榜》列為“榜眼”,而在一年前的2004年,嚴介和先生還“委屈”地待在《百富榜》的66位。嚴介和先生的一個與生俱來的嗜好就是講故事,這可能與其是學師范出身有關,而對公眾講故事的沖動,則可能與嚴先生暴漲的財富帶來的成就感和張揚感不無關系。
《京華時報》刊發過一篇訪談“大嘴嚴介和猛侃自得人生,沒被紀委找過一秒鐘。”“大嘴”者,并非其嘴形狀“大”,而是其話多且得意,只有得意之人才會面對記者“猛侃自得人生”,為什么“自得”,這年月只有一個標準,錢多,成為《百富榜》第二了,不“自得”都對不住自己。
按照嚴介和先生自己的“猛侃”,其致富生涯的“第一桶金”,也挖自一個春天,故事是這樣的,1992年,嚴介和10萬元開始成立自己的企業(實質上是一個包工隊),當時嚴介和只有3萬元,其他7萬元是來自多個合伙人的。然而第一個項目就虧損了8萬元。不過,這個虧損,讓嚴介和第二年春天賺回了800萬元。這是典型的“以小博大”,其文化內涵是“真誠”,故事的看點為:嚴介和及他的包工隊用70天時間完成了原本140天的活,一直干到大年三十晚上。嚴介和承建的3個小涵洞驗收的時候,以各項全優驗收,最終,嚴介和及他的包工隊在南京繞城公路工程中一舉從雜牌軍升級為指令性承包隊,嚴介和他們總共攬到了3000萬元的項目。第二年的春天,繞城公路完工的時候,嚴介和及他的公司凈賺800萬元。

但是,我們對這個“第一桶金”的春天的故事有幾點存疑,第一,南京繞城公路是重大市政工程,嚴介和的包工隊能夠在不到半年的時間之內完成3000萬額度的工程量,有點螞蟻吃大象的味道;第二,一個注冊資金只有10萬元的包工隊,有沒有承擔南京繞城公路這種工程的資質,結論是斷然否定的,作為繞城公路的業主,不可能越過法律的界限去指定“指令性承包隊”,其間的操作合法性、合理性在哪里。
然而,更加具有爆發性的故事還在于怎樣把一個賺到了800萬的包工隊變成鼎盛時期號稱資本125億的“太平洋集團”,到了2004年,嚴介和旗下企業的資本是16億左右,2005年竟突然“急升”了110億之巨。所以,有公開資料驚呼,嚴大嘴的太平洋建設集團的發展速度,2003年為1300%,2004年超過500%。這可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茨都望塵莫及的暴發戶呢。答案在哪里?國有資產,只有國有資產才能如此高效地喂肥一個私人老板。嚴介和三年內先后收購了價值500多億元的31家國有大中企業,集團成員企業發展到115家。2004年,嚴氏企業的資產總額不超過16億,卻能夠在短短1年內吞下價值500億元的31家國有大中型企業秘訣是“不要錢”,即所謂“零成本收購”。據嚴先生自己“猛侃”,因為其“融入”了政府。
嚴介和先生的故事還有許多華彩的章節有待欣賞。但也就在登上第二富豪的位置之后不久,嚴介和先生卻被南京法院限制出境了,理由是欠債不還。所以,嚴先生的蹤影在商場不多見了,但故事卻還在繼續講,據說最近在北京香山“布道”,據說要當“教父”,據說要辦商學院。但我們感興趣的是,那些“空手套白狼”的故事,能否繼續在這個春天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