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由于“兩會”的召開,讓這個詞匯再次成為社會談論的熱點。讓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讓廣大群眾共享改革成果,讓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富足,圍繞這些方面,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政策與舉措。
然而,欣喜之余,細想起來,從每一個人的個體出發,何為“民生”,不禁讓人多了些思考。“民”,自然指的是國民、人民,即我們每個中國人;而“生”呢,指的是生活、生產力、生命、生機、生長……。
人如何生、為何而生,這是一個具有哲學意味的話題。
它至少涉及三個小的命題:第一,成為什么樣的人;第二,怎樣成為那樣的人;第三,人生最終收獲的是什么。這是否有一個中國式的答案,或者說,當今時代,中國人應是怎樣的?追求怎樣的人生?如何生活與生長?
就個體的人而言,衣食住行只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收入是最基本的生存與發展資源。構建在這些基礎之上,人的本質是什么?中國人的特質是什么?
追求幸福,這是所有地球人的共性目標。但中國人的幸福來自哪里?改革成果可以共享,物質財富可以分享,但幸福直接關乎個人,我們只能探索幸福的方程式,但不能保證每個人生而幸福。
“幸福的人都是相同的,不幸的人有各自的不幸”。如果讓我們想象,什么人是最幸福的人,也許中國古代的“君子”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范本。
君子是幸福的,這種幸福來自內心的圓滿、富足,這種幸福不依賴于社會地位,不取決于財富排名,不分階級行業。君子受人尊重,因為他的品格、學識、能力以及對社會做出的貢獻。
君子是謙遜的,這種謙遜來自對天、地的敬畏,人類最本源的知識源于自然,如中國的眾經之首——《易經》中提出,君子追求的精神品格應與宇宙、自然同構,因此,中國人常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謙遜的君子,將學習視為一生的事業。知識改變命運。知識由學習而來,先是學習古人的經驗、技能、道理,然后將現實世界作為實踐的對象,在實踐之中不斷探索新思想、新方法、新工具、新的生活形態與生活方式;在實踐之中,體會人與天、地,人與人,人與自我身心之間美好的感應關系,和諧社會由此而生。
君子順應天地萬物而生,尊重自然規律,并將自然規律應用于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開創了偉大的農業文明,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已深入人心;而今,以科技與知識為代表的新經濟文明撲面而來,我們如何生產、如何消費、如何可持續生產與消費、健康生產與消費?我們創造(創新)是為了生存,還是生存為了創造?我們更多消耗物質資源,還是開掘思想與精神資源?我們是向大自然索取,還是給予?我們將工作當成謀生手段,還是藝術化的實踐?這一切的一切,是現代君子要如琢如磨、仔細思考的。
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偉大的時代與國度,經濟朝氣蓬勃、社會安定團結、人民衣食無憂,而作為一個中國人,五千年的文明積淀,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也是我們永遠的驕傲,足夠我們學習一輩子、開掘一輩子。中國人的幸福基因不在別處,就在我們的歷史與文化中。
做一個現代的君子,以仁愛為宗旨、以知為樂、勇于實踐和行動,體證源于內在的幸福,讓幸福的源泉永不枯竭,這也許就是當下的我們所追求的生活與生命狀態,也應是“民生”中應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