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清潔、安全的水源和碧綠、優美的水環境可以為城市注入勃勃生機!北京是我國嚴重的干旱缺水地區,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水短缺、水污染等各種水問題越來越嚴重,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這種情況下,為徹底解決水危機,為確保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的用水安全,為我們擁有一個良好的水環境,我國改變了舊有的治水方式,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現代高科技為支撐,開始建立適合我國特點的“水資源綜合管理系統”,并已初見成效。隨著該系統的進一步運行,不僅會給我們帶來“碧水+藍天”的北京奧運,還將把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上一條健康的“綠色之路”!
水資源綜合管理系統——為水的持續利用敞開大門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人口急劇膨脹,工業和城市的大規模建設,使水資源嚴重退化,人們在獲得了豐碩物質的同時卻忽視了支撐所有這一切的“生命之源”。水短缺、水污染及洪水等水的問題,成為阻礙我國社會持續發展的一大難題。為解決水資源的問題,建立了“水資源綜合管理(IWRM)”系統,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此系統被認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
水資源綜合管理是以保證水的安全持續利用為目的的治水方式,是一種綜合的管理方法,它拋棄了以往的只顧一頭不顧兩邊的發展方式,強調生態、經濟和社會三者平衡發展。水資源綜合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強調了水資源在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強調自然水資源系統和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注重水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互協調。在解決水資源問題的途徑方面,不再局限于增加供水和節約用水這兩方面,而是提出了需水管理的概念和方法,以約束和協調日益增長的需水要求。同時還進一步提出水資源管理的能力建設問題,重視法制建設、組織體制和人力資源在解決水資源問題中的重要作用。
水資源綜合管理能夠把天然水資源系統和人類活動系統有效結合利用。天然水資源系統由水文循環組成,水文循環包括降雨、蒸發、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以及土壤、微生物、大氣層和水的循環系統。人類活動系統即影響天然水資源系統的人類活動。這些活動包括灌溉、家庭用水、廢水處理、航運、水力發電、漁業和娛樂等對水的需求,以及減少由洪水、水污染和干旱造成的損失。水資源綜合管理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對人類活動加以管理,減少對天然水資源系統的負作用,并盡可能地減少天然災害對社會經濟造成的損失。目前地球上天然水的總量是不變的,而人口卻在不斷增長,人類活動不斷擴大,這就需要在水資源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對水量進行合理分配。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利用高科技改變人類原有的用水行為,以減少每個人的用水,為此制訂了相關的政策,這就是需水管理。
水資源綜合管理系統的運行需要兩方面的條件:一是要有一種全新的管理體制和理念;二是需要現代科技的強力支撐。水資源綜合管理必須充分利用現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來幫助它高效、科學地運行。目前,我國現代高科技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科技新技術
海水淡化技術。即把海水、苦咸水等含高鹽量的水轉化為生產、生活用水。目前,淡化海水的方法已有10種之多。在我國,反滲透法(RO)海水淡化已成為發展速度最快的技術,現已建成反滲透海水淡化項目13個。多級閃蒸法是海水淡化工業中最成熟的技術,運行安全性最高,我國青島等地通過采用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海水淡化裝置進行海水淡化,取得了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如今,日處理量為1萬噸/日的設備已經建成并準備運行。
再生水處理技術。再生水又稱中水,是指將城市生活廢水經過集流再生處理后,其水質指標高于污水允許排入地表和地下水體的標準,但又低于飲用水質標準的循環利用水。它除了可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沖廁、洗車、道路澆灑和工業冷卻外,還可作為河湖生態、城市綠化的景觀用水。再生水處理技術大大增加了水的循環利用,對節水具有重要意義。到2010年,北京市再生水年利用量將達到6億立方米。
污水治理技術。污水治理技術包括工業污水及生活污水的凈化和處理。目前應用的技術有生物膜法處理技術、人工濕地處理技術、土地處理技術、生物技術等。北京市現已基本完成了西北部高科技區及著名風景游覽區水環境污染問題,全市規劃建成二級污水處理廠16座,2010年將使污水處理率達到90%。
水資源綜合管理系統的信息化建設
水資源綜合管理系統的信息化,就是采用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現代通信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及自動化技術等現代高科技,對水利信息進行采集、傳輸、存儲、處理和利用,從而提高水利信息資源的應用水平、共享程度和水利建設、水事處理的效率效能。信息化建設可促進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和綜合治理。目前,我國提出了建設“數字水利”的目標,今后的水利信息化建設將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國家水利基礎信息系統工程建設;二是基礎數據庫建設;三是水利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高科技在水資源綜合管理系統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依靠計算機網絡和通訊技術指揮防洪抗旱。目前,我國各省市基本上都建立了本地的局域網,通過衛星線路連接到國家水利部,構成了一個全國范圍內的水利專網,為水利防汛打下了扎實的基礎。2003年,我國出臺了《全國水利信息化規劃》》(即“金水工程”規劃),標志著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開。該工程將覆蓋7大江河重點防洪地區和易旱地區,能為各級防汛抗旱部門及時、準確地提供各類防汛抗旱信息,為防洪抗旱調度決策和指揮搶險救災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和科學依據。
采用地理信息系統輔助水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簡稱GIS)是一個能夠處理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包括大氣層)空間中的各種地理信息的計算機系統。它提供了管理空間數據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為水資源信息管理的標準化、網絡化、空間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地理信息系統和辦公軟件結合起來可以完成整個水資源綜合管理系統中的各個部門、各個階段所能做的工作,它能有效解決空間數據的采集、處理、編碼等問題,具有海量數據管理功能,為整個系統的運行提供基礎數據保障。同時,地理信息系統結合專業數學模型以及系統優化模型,使系統具有輔助決策支持功能,為有關部門提供科學的計算結果和和決策數據。
利用“3S”技術進行數據分析。3S技術是遙感技術(Remote Sensing,簡稱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簡稱GPS)的統稱,它就像一座多功能水庫,對信息起著集中、調節和凈化的作用。它收集各種來源的信息,按地理空間坐標進行數據管理、查詢和檢索,通過地學分析、空間分析、相關分析、模擬和預測等手段進行科學加工與決策,提供多層次和多功能的信息服務。3S技術主要應用于防洪減災、水資源管理、水土保持、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和管理等領域。
目前,根據水資源綜合管理的基本原則我國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確立了水資源綜合管理的思路和目標,堅持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初步形成了以《水法》為主體的水資源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治理,對主要江河水域納污能力進行核定,加強城市飲用水的保護和地下水超采區治理。我國的水資源綜合管理系統已開始啟動,同時,北京2008年奧運會無疑將給這一系統注入新的活力,加速它向前推進!
水資源綜合管理系統啟動——為北京奧運保駕護航
為徹底解決我國的水危機,我國以水資源綜合管理系統為基礎,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2001年5月23日國務院批復《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主要目標就是通過綜合實施多種措施,保證南水北調的水到達北京之前,首都水資源自身能供需平衡。2002年,我國開啟了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工作,該規劃體現了水資源綜合管理的基本原則,確立了統一水資源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以實現水資源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為水資源綜合管理系統的運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為保證北京2008年奧運會能有一個良好的水環境,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十一五”時期水資源保護及利用規劃》,此規劃提出了綜合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加快推進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務轉變、農村水利向統籌城鄉水務轉變的指導思想,確立了“向觀念要水、向機制要水、向科技要水”的工作方針,為“新北京、新奧運”保駕護航!
為保障奧運會期間的水環境,北京大力開展各種科技攻關,努力解決目前存在的各種水問題,2008年北京的水環境將會有很好的改善。
奧運期間自來水將可直接飲用
現在的自來水在出廠后的輸送途中,有可能受到二次供水設施老化等因素影響而使水質受污染。近年來,北京市對全市2000多處二次供水設施進行了全面改造,目前已基本完成。北京還在奧林匹克中心區建設了一批可提供直接飲用自來水的供水設施,屆時,人們將可直接飲用水龍頭里的自來水。另外,南水北調石家莊段到北京段的工程正在緊張建設中,預計2008年4月可通水,到那時,河北省石家莊以北的黃碧莊、港南、西大莊、王泰四座水庫的水,以每年3億至4億立方米的規模調至北京,確保奧運會期間的水量供應。
再生水美化奧運公園
2007年3月27日,來自北京市清河再生水廠的再生水開始源源不斷地注入奧運公園龍形水系北區,蓄水量達30萬立方米。這一舉措標志著奧運公園再生水利用正式開始。同時,奧運中心區水面再生水補水水源由正在建設的北小河再生水廠提供。該廠采用國際先進的反滲透處理工藝,每日可生產1萬立方米的高品質再生水。奧運公園水面是世界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以再生水為補充水源的人工水景,為保證奧運公園的再生水補水目標,北京排水集團科研人員開展了相關的研究,主要包括污水處理廠二級處理增加脫氮除磷工藝,采用超濾膜過濾技術和紫外消毒處理工藝,增加水的循環等。再生水的利用,充分體現了“科技奧運、綠色奧運”的內涵,同時為建設節水型城市起到積極作用。
北京基層水務站信息化管理啟動
北京市基層水務站主要從事農村的水資源管理、供水管理、節水管理、水環境管理、防汛抗旱管理、水利工程管理等工作,承擔著北京地區保護水源、保障供水安全、涵養生態環境、防洪及節水防污等重要任務。北京市基層水務站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的投入使用,實現了水資源、供水、節水、防汛、抗旱、水環境、水土保持等水務站業務的資源共享。目前,在北京市各區縣水務基層單位推廣并建設了5套水務綜合管理信息系統,隨著水務現代化建設的進一步實施,將在北京郊區的100多個水務站全面推廣。基層水務站信息化的建設,實現了“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
北京市水資源基礎信息管理系統試運行
作為“水文、水政、水資源監測一一北京市水資源實時監測與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的一部分,《北京市水資源基礎信息管理系統》于2007年4月開始試運行。該系統完善和整合了北京市的地下水數據庫、水質數據庫與水文數據庫,建立了水文信息展示和發布平臺,另外還開發了統一的數據出口,能夠及時的為北京市防汛抗旱及水資源指揮調度中心決策支持系統提供水文基礎數據支持。
“碧水繞京城”的水環境建設
為了確保奧運期間北京良好的水環境,北京市水務局大力開展六環以內的河道治理工作。首先把截污治污、還清水質作為第一要務,加快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消滅污水口。其次增加水量,優化調度河湖水源,擴大使用再生水和中水,使水循環起來。實施水質改善,為保護河道水質,采用景觀生態浮床等生物技術種植水生植物,投放魚苗等生物,降解水體中的污染物,增強水體的自凈能力。通過一系列的治理工作,北京將呈現“水清、岸綠、流暢、部分河道通航”的“碧水繞京城”的靈秀景致。
水資源綜合管理系統的深入推進——綠色社會畫卷的全面展現
目前,水短缺、水污染、洪水等各種水危機已成為全世界急需解決的難題,實現水的安全持續利用已迫在眉睫!在這種情況下,水資源綜合管理系統可謂是雪中送炭,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指出了一條光明之路,被普遍認為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可喜的是,我國在水資源綜合管理基本原則的指導下,以北京奧運為契機,已經開始了這一系統的啟動工程并正在向縱深發展!我們相信,奧運期間水資源的各種治理成果及先進經驗,將為我國水資源綜合管理系統的進一步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成為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的良好開端。隨著這一系統的繼續運行,它帶給我們的將不僅是“碧水+藍天”的綠色奧運,更會是一幅“山清水秀,碧水連天”的美麗社會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