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魅力區域?在意象上,它應是生機勃勃、和諧美好、優美而厚重的。
生機勃勃,指一切生物,包括自然萬物與人在內,不斷獲得生命的能量,不斷創造新的生命形態,隨四季更替而循環往復,與日月同輝而變化無窮。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于世界就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國家。她開放,而富于變革精神,她大踏步前進,而目標明確,他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反思發展為了什么、如何發展、怎樣又好又快發展。中國13億人口分布在不同的城市、城鎮、農村,這些區域千差萬別而又個性十足,不同的資源稟賦,歷史傳統、人文氣質。造就出不同的區域景象。然而,哪些是最有魅力區域。首先要看的就是區域群體的精神狀態,有朝氣嗎?有發展的欲望嗎?主動求變嗎?胸懷開放嗎?具有創造力嗎?務實嗎?如何面對生命的低谷與高峰,又如何把握機遇與創造機遇?怎樣始終保持活力?看到了一個群體的精神面貌,也就了解到了這個區域的生命狀態。
和諧美好,是一種關系的描述。體驗的主體是人。客體是與人有關系的一切可感知、認知的事物。與我們接觸最親密,最直接的是大自然,空氣、水,陽光是我們生命的第一資源,我們與他們的和諧就在一呼一吸之間,“讓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追求的即是一種人與自然的美好永駐,此外,與我們接觸最多的是人,親人、友人、師長、同事、老人、幼兒等等。人與人應該是什么關系,我國的先哲用一個字來概括,這就是“仁”。仁,即人與人之間真誠的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我們學會從內心深處去體察身邊之人,像了解自己一樣而了解別人的所欲與所不欲時,我們就掌握了社會生活的和諧之道。然而,與自然和諧、與社會和諧還是相對簡單的,可以通過某種技術性的方法習得。人最難的是與自己的和諧,那種內心寧靜而清澈、思維敏捷而活躍、身體輕盈而舒暢的感覺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而當我們不能以一種清醒而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生活時,即使創造再多的財富,其過程以及結果也是難以令人愉悅的。由此可以斷定,一個區域是否有魅力,要看在這里生活的人是否是幸福的,幸福來自對自己、對社會、對大自然深刻的體察,以及由心而發的美好行為。
優美而厚重,指的是兼顧良好的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大自然本來就是優美的,我們需要做的只是還其本來面目,保護它的原貌與生態系統不過多受到人為因素的破壞和干擾,以敬畏之心感悟天地萬物的運行。此外,厚重的歷史與文化是一個區域最寶貴的財富,她是一代又一代人生命的開始與延續,承載著豐富的生命經驗,包含著非同尋常的知識與智慧。因此,有魅力的區域也必然是有著豐富的人文資源與生態資源的地方,所謂根深而葉茂。我們越是深深扎入我們所生存的土壤,就越能感受到她無窮的力量。
怎樣打造魅力區域?即如何做到生機勃勃、和諧美好、優美而厚重,并將這種景象自然而然地延續下去?答案很簡單,這就是將我們當下正在開展的環境、文化、經濟、社會建設用一條清晰的主線聯動起來,這個聯動的主體自然是人,聯動的紐帶就是我們的思想與行動。我們首先應該從如何發展經濟開始反思,而其最重要的環節是它的“一頭一尾”。“一頭”,指的是經濟的原動力來自哪里?世界的產業實踐證明,經濟發展的最低形態是以犧牲和破壞自然資源為代價,而較高形態則是生態、智能型的,這意味著我們發展的,應該是體現較高人文內涵的產業。人文內涵意味深遠,但歸結到終點是我們的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發展,不僅僅為一己之溫飽,而應擔負更大的責任,它包括了對環境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歷史與未來的責任,體現人性的光輝,“一尾”,即經濟所創造的價值如何轉化為更大的發展能量,我們投資什么——硬件多一些,還是軟件多一些?消費什么——物質多一些,還是精神多一些?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循環模式而非線性模式,這種循環也不僅是經濟內部的循環,而是環境(資源),經濟(機制)、社會(和諧)之間的大循環。經濟發展的根本在人,經濟的發展方式折射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進而是人類文明的程度。而今,作為一個區域的發展狀態,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躍進已經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切實的目標。而真正具有“大生態”概念,將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的建設納入到一個大的生態系統之中進行統一布局、系統推進,才能展示出區域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