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北京因地域、人才、市場等優勢,外資紛紛在京設立研發機構。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外資研發機構對北京地區的技術溢出,必須要在學習和借鑒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北京市外資研發機構政策,促進外資研發機構的技術溢出,使外資研發機構能夠在提高北京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國內外促進外資研發機構技術溢出政策
美國:國民待遇
由于美國的經濟及技術發展水平比較高,國內企業及其研發的競爭力很強,主要通過“競爭”實現外資研發機構技術溢出,因此,它對外國投資一般采取自由開放的政策,對外資參與或創辦的企業及其研發機構,都與美國國內企業一樣,依法給予同等對待,實行無差別待遇。
美國政府對外資的準入沒有太多的限制,采取傾向鼓勵的中立政策,也沒有制定專門針對外商投資企業和研發機構的法律規范,對外國投資的規范均體現在對國內企業設立的法律法規中,因此,美國政府部門對外國投資一般不進行特別的審查鑒別,也未建立統一的審批制度。只要不涉及國家安全,外國資本可以像美國國內資本一樣自由進入投資領域。美國政府對外資實行國民待遇,任何外資企業都不會受到比美國國內企業更為優惠的待遇(不存在超國民待遇情況)。
2007年3月7日美國商務部宣布了一項吸引外資的“投資美國”新措施,以便為美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促進經濟的繁榮。“投資美國”新措施計劃從三個方面來吸引外資:一是充分利用美國在全球各地的商務官員,加強同國際投資界的聯系,二是減少外資障礙,簡化政府審批程序,解決外國投資者關切的問題如醫療保險、能源成本及美國簽證政策等,三是幫助各州和地方政府項目吸引海外投資。
韓國:優化環境,促進合作,提升自我
優化環境,合理引導跨國公司研發投資活動。跨國公司的研發投資對提升地方創新能力、完善區域創新體系、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外資研發機構在本國的設立,則是有效實現其技術溢出的前提。為此,韓國政府非常注意吸引跨國公司的研發投資,特別是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旨在鼓勵跨國公司設立研發機構的措施,具體內容包括:鼓勵研發機構同本國的企業、研究院所和高等學校合作,允許國外研發機構參與國家科技項目競爭與投資,允許其收購與兼并本國企業化的研究機構。同時,在項目申請、投資、土地利用權以及稅收等方面,都給予了許多優惠政策。另外,針對外商研發投資所遇到的現實問題,還制定了專門的經濟法律政策,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服務意識。放寬外國人員管理規定,鼓勵外國高級科技人員在韓定居。
搭建平臺,鼓勵本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合作。為更好地利用跨國公司的研發資源、從其技術溢出效應中受益,韓國政府非常重視鼓勵本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研發機構開展各種類型的合作與交流,并給予政策等方面的優惠。韓國制定的《國家創新體系》和《2002至2006科學技術基本計劃》都特別強調科學技術國際間合作的重要性,并在制定《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時提出要加強技術人員交流,科研成果共享和試驗設備共用等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及時調整國際間合作的戰略方向。韓國各級政府還從稅收、金融方面對技術引進工作給予大力支持。對技術引進費用減免稅收,按技術引進合同向對方支付的費用減免所得稅或法人稅,其減免額為頭五年全免,其后三年減半。“韓國技術開發株式會社”對新技術和引進技術進行融資,向技術引進的企業提供優惠貸款或直接進行投資。
加強人才培養,著力增強本國企業的技術吸收消化能力。為增強本國企業的技術消化能力和接受跨國公司研發機構技術溢出效應的能力,韓國政府非常重視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并采取了多方面的激勵和促進政策,包括:(1)培養創新人才,振興基礎科學研究。韓國提出了建立科學英才教育體系的計劃;(2)加大對科技人才的獎勵力度,政府設立了各種重要的獎勵項目,合理調整了研究人員的工資報酬制度、職務發明獎勵制度等經濟獎勵制度和各種福利待遇,如實施教師留職創業政策,規定教師如果在校外創辦風險投資企業,可以留職兩年,允許教授、研究人員兼職創辦風險企業。聘用著名專家、學者擔任相關政府管理部門的負責人或顧問等;(3)努力提高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頒布了《科技創新特別法》,并制定和實施了多種有效政策措施,努力提高中小企業的產業技術創新能力。
新加坡:充分利用政策的引導作用
設立研發基金,吸引外資設立研發機構。新加坡政府的“產業21計劃”以將新加坡建設成為一個富有活力與穩定的知識型生產樞紐為目標,強調高新技術產業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在電子、化學和工程業的基礎上又將生命科學定為制造業的支柱產業,并投入巨資加以扶持。2000年前后,新加坡政府就撥款17億新元作為生命科學研發的基金,通過經濟發展局投資于私人生命科學公司,目標是在2010年吸引15家世界級生命科學公司前來投資,并把新加坡發展成為臨床試驗與開發藥物的區域中心。
利用補貼政策,吸引外資研發機構設立。新加坡政府為跨國公司投資研發提供了多方面的財務刺激,如:在《新加坡科學技術五年計劃》中,從預算70億新元中拿出1/3用于鼓勵私人機構在新加坡設立實驗室。新加坡國家科學技術局(NSTB)的統計數據表明,跨國公司每投資于研發1美元,新加坡政府大致投入30美分。外資研發機構普遍認為政府支持是最重要的。
加強本土研發機構與外資研發機構的合作。在新加坡的國家創新體系中,高等院校和企業的研究重點分別是基礎研究和試驗開發,而科研院所則主要承擔應用研究。目前,國家級的重點研發研究院與中心有14所,涵蓋的領域包括生產與自動化系統、化學技術、生命科學與生物學、電子技術、資訊與通信技術等。為了吸引跨國公司研發投資,新加坡政府大力鼓勵和加強研發研究院或中心與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合作,強調科研院對跨國公司的服務職能。
完善人才政策,有效進行人力資源開發和人才儲備。充足的高素質人才是吸引跨國公司研發的必備條件。新加坡政府始終把開發人力資源置于最重要的地位,并大力吸引國際高級人才。為了滿足研究與開發對人才的需要,新加坡采取了許多具體措施,包括:一是加強對現有人才的培訓,緩解技術人員短缺的矛盾;二是采取寬松的移民政策,大量吸引海外人才;三是加強高等教育和高級科研人才的培養;四是利用重點研發研究院與中心培訓和儲備人才。目前,新加坡已成為世界上真正實行完全開放人力政策的少數國家之一。
完善知識產權政策,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及其商業化。對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是跨國企業及科研機構選擇新加坡為其產品進行研制開發或在當地設立科研中心的理由之一。新加坡非常重視對科研成果的鑒定與保護,并協助開發者或機構為科研成果獲得專利權。國家科技局與其它有關機構也鼓勵企業與外資研發機構聯合開發新產品,并盡量促使更多的科研成果商業化。這樣一來,既能調動科研人員與科研機構對開發新產品、新發明的積極性,提高科研能力,又能鼓勵企業在新產品與科研技術上的投資。
德國:國民待遇,多種促進措施并舉
德國對外資實行國民待遇,在稅收和投資激勵方面同德國企業沒有任何區別。同時,德國的各種經濟和投資促進措施達600多項,對外資設立企業及其研發機構的吸引力非常大。
提供暢通的融資渠道。德國的一整套投資促進措施包括投資津貼、優惠貸款和提供擔保等。德國主要通過復興開發銀行為企業包括設立提供長期優惠固定利率貸款,最多可以覆蓋企業100%的投資成本,貸款額最多可達1000萬歐元。德國各州和聯邦政府還為企業提供信用擔保。其中,各州政府可為企業向商業銀行項目融資提供50%-80%的擔保;聯邦政府可為企業向商業銀行項目融資提供最高80%的擔保。
設立投資宣傳機構。德國政府還通過投資宣傳機構推進海外對德投資。1997年,德國政府專門成立了德國工業投資公司,負責為東部地區引資;1998年又成立了科佩爾投資公司,負責從整體上宣傳德國以吸引外資。2007年,德國政府將兩家公司合并為“投資德國”公司,負責宣傳德國作為投資國的優勢,而且還為國外投資者提供咨詢和幫助。
上海:優惠政策鼓勵設立外資研發機構
2000年7月,上海頒布了《關于外商投資設立研發機構的暫行規定》。《暫行規定》對外資研發機構的設立形式、設立條件等給予進一步明確,并出臺了《上海市外商投資研發機構可以享受的優惠政策》,在外匯管理、稅費征收減免等方面做出了具體規定。
2003年,上海再次出臺了《上海市鼓勵外商投資設立研發機構的若干意見》,在稅收優惠、引進人才、方便出入境、知識產權開發等方面,進一步予以優惠政策,其主要措施有:
參與政府項目。外資創辦的研究開發機構應從事自然科學及相關科技領域,特別是高新技術和社會公益性領域的研究。研究內容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新產品開發。外資研發機構可和國內研發機構一樣,同時享有各級政府發布的重大科研項目信息,可通過竟標、招標方式,承接上海市政府重大科研項目和工程項目的開發,也可承接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委托的科研項目。外資研發機構的發明成果和其他科技成果,可參與上海各個部門組織的評獎活動。
稅收優惠及其知識產權保護。在稅收方面:外資研發機構進口國內不能生產或性能不能滿足需要的自用科研設備,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用自有資金進行技術改造需要進口的自用科研設備及其隨設備進口的相關技術和附件,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其它如進口圖書資料、工具、樣品、試劑等,只要是自用而且數量合理,免征進口稅。外資研發機構從事技術轉讓、技術服務等所得的收入,向有關部門申請后可免征營業稅。在知識產權開發與保護方面:外資研發機構開發的高新技術成果,如果進行產業轉化,經上海市高技術成果轉化服務中心認定,與國內研究機構一樣可享受有關優惠政策。外資研發機構在中國申請專利,可享受上海市有關資助政策,對知識產權開發有突出貢獻的研究人員,和國內研究機構一樣可獲得上海政府部門的嘉獎。
引進人才優惠。在上海的外資研究機構,可聘用外省市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和相應學位的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者。被聘用者的工作關系可遷移到上海、戶口也可遷入到上海,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也可隨調和隨遷上海。按照有關政策規定,在上海外資研發機構工作的中國籍人員,如需赴香港、澳門、臺灣地區或國外開展商務活動,可提供出境便利。需要多次臨時入境的外籍人員,可以申請辦理不少于3年的多次入境有效、每次停留不超過1年的訪問簽證,對在上海長期居留的外資研發機構外籍人員,可以申請辦理不少于3年有效的外國人居留證以及相同期限的多次返回工作簽證和《上海市居住證》。
此外,為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上海市于2002年7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了《上海市專利保護條例》,完成了從投資到專利保護的完整的制度環境。2006年3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認定程序》,這為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提供了保證。
國內外經驗對北京的啟示
成立專門的外資研發機構政策研究小組
政府相關部門如市科委、發改委、財政局、稅務局等。可聯合成立專門小組來研究外資研發機構相關政策,研究貫徹落實國家有關規定和政策的具體措施,并結合自身實際,制訂吸引外資研發技術溢出的各種優惠政策和具體規定等。
完善投資環境,繼續吸引外資研發機構特別是高層次研發機構在京設立
外資研發機構在京設立是有效實現技術外溢的前提。要繼續完善在項目申請、投資、土地利用以及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健全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體系;規劃、建設好不同產業發展的集聚區與工業園,使其成為吸引跨國公司研發機構的空間載體;進一步完善提供部分或全部研發相關活動為主的服務業,如提供知識產權轉移、技術授權、檢測驗證、技術預測及市場信息等服務。
加強人才培養及人才的合理流動
豐富而高素質的研發人員是外資研發機構與本土互動產生技術溢出的重要載體。要繼續鼓勵本土科研院所、企業、高校等與外資研發機構在合作展開重大產業技術攻關的同時,引導高校、企業與外資研發機構合作培養自主創新急需的高層次人才。
人才的合理流動是實現技術溢出的有效途徑。要鼓勵并規范研發人員的合理流動,進一步完善人才合理流動的政策,優化人才培養與任用機制。除了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造就大批創新型和復合型的高科技人才外,更為重要的是改變目前的人才流通機制,切實消除人才流動的“戶口瓶頸”等。
加強與外資研發機構的合作,促進技術和知識的交流
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本土與外資研發機構的合作。鼓勵外資研發機構同我國的企業、研究院所和高等學校合作,設立專項資金,資助多方合作項目,鼓勵外資研發機構與本土企業、研究機構等組成研究聯盟,聯合承擔研發課題等,鼓勵中外合作建立研發戰略聯盟或建立以項目為紐帶的中外合作研究中心,鼓勵外資研發機構與本地科研機構在基礎技術、技術信息等方面的交流,鼓勵外資研發機構的研發人員擔任相關院校教師等,鼓勵外資研發機構研發和管理人員參加行業協會,參加學術討論會、論壇、沙龍和展覽等活動。
與國際接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
知識產權保護狀況會影響跨國公司在當地研發活動的層次和水平。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不僅有利于保護外資RD機構的利益,而且有利于保護國內科研機構或國有企業長期積累的科研成果,為此,要進一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健全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體系,與國際現行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接軌。進一步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大普及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力度,健全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體系,提高知識產權執法隊伍的素質。
稅收優惠,重視外資研發機構科研成果的轉化
要在稅收政策上鼓勵外資研發機構科技成果在北京地區的轉化,鼓勵外資研發機構科技成果向本土企業轉移。對于外資研發機構成果向本土企業技術成果轉讓的營業稅予以減免,同時減少外資研發機構技術成果轉讓營業稅減免手續,進一步完善技術交易市場,拓寬研發成果的擴散和傳播途徑。
增加研發投入。提高本土企業消化吸收能力
本土企業能否有效地從外資研發機構的技術溢出效應中受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技術吸收消化能力。如果本土企業研發水平與外資研發機構研發水平和專業領域之間的差距過大,則本土企業將難以有效吸收外資研發機構的知識溢出。因此,政府要幫助本土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擴大研發資金來源,實現研發資金來源多元化,提高其研發水平,增強其獲取知識的能力。尤其要關注體現政府意志的研發機構的建設,使之成為知識生產和擴散的重要通道與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