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薦書是求職者推銷自己的一種重要方式,要想讓自薦書在數百甚至數千份資料堆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具有獨特的個性。在古代,有一種類似于現代自薦書的形式,叫做“行卷”, 就是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投諸名流、顯宦或獻給皇帝,以期爭得聲譽或一官半職。也稱“投獻”或“干謁”。
南北朝時劉勰下苦功完成了文藝理論著作《文心雕龍》,幾次求見當時的大文學家沈約,都被拒之門外。無可奈何之下,劉勰打扮成賣書郎,帶著書稿整天在沈家門前盤桓。一天,見到沈約乘車回家,劉勰就高聲叫喊“賣書”。沈約是個書迷,立即吩咐停車。劉勰乘機獻上自己的作品,沈約讀后,熱情鼓勵了一番,并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文心雕龍》自此聲譽大增。
晉代文學家左思經過十年的刻苦努力,寫成了《三都賦》,就拿給當時享有盛名的皇甫謐看,“謐見之嗟嘆,遂為之作敘”。由于皇甫謐的推薦,《三都賦》轟動了整個洛陽,“豪貴之家,競相傳寫”,因而“洛陽為之紙貴”,左思也名聲大噪。
唐代詩人李白經道士吳筠推薦,攜帶詩作來到京城,拜見太子賓客賀知章。當賀知章讀至《蜀道難》時,嘆為“謫仙人也”,就解下佩戴的金龜換酒,終日和李白相樂。又見《烏棲曲》,贊其詩“可以泣鬼神矣”。后來賀知章把李白推薦給唐玄宗,唐玄宗“隆輦步迎,如見園綺”。李白在金鑾殿縱論時事,唐玄宗很是欣賞,就親自為李白調羹,并下詔讓李白供奉翰林。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首《賦得古草原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十六歲時的作品。當年,白居易帶著詩作來到京城,拜謁名士顧況。顧況看著白居易的名字打趣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言外之意就是京城不好混飯吃。當顧況打開詩卷看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禁大為贊賞,“道得個語,居即易矣”。顧況四處為之延譽,白居易名聲逐振。
唐代士子朱慶馀在參加科舉考試前擔心自己的作品不符合主考的要求,就寫了《近試上張水部》一詩,投獻給當時以擅長文學而又樂于提拔后進的水部郎中張籍。“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詩人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以畫眉比作品,征求張籍的意見。全詩以閨情趣話來表達應試求仕的社會問題,一箭雙雕。張籍讀后,也用比體雙關的形式寫了《酬朱慶馀》給了朱慶馀明確的回答,“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詩人把朱慶馀比作采菱女,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必然受到人們的贊賞,暗示他不必為考試擔心。兩人酬答巧妙,成為千古流傳的文壇佳話。
唐代詩人項斯把作品投獻給名士楊敬之,楊敬之很喜歡,就寫了《贈項斯》一詩,“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于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這首詩眾口爭傳,使“未為聞人”的項斯出了名,“說項”也成了典故,指為人說好話,替人講情。
古人在“自薦”時,也有碰釘子的。唐代詩人崔顥投獻《古意》給戶部郎中李邕,“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自矜年正少,復倚婿為郎。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閑來斗百草,度日不成妝”。詩歌以夫婦關系設喻,由于二人年輩、名望、身份地位都頗為懸殊,因比擬不當,被李邕怒斥“小子無禮”。李邕拂袖而去,崔顥也為此付出了代價。在遭遇許多挫折后,崔顥晚年游歷到武漢黃鶴樓,寫下震驚千古的佳作《黃鶴樓》。
讀讀古人的“自薦書”,或許可以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