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成立于2005年,李某系原始股東。2007年1月8日,李某向公司提交報告,稱因需為父親治病,要求公司退回10萬元全部股金,公司董事會研究決定同意后于當日辦理了退股手續,同時將該股權交由其他股東收購,并對股東名冊進行了變更,還到工商部門申請股東名稱變更登記(但因工商部門的原因一直沒有辦理),李某亦并未提出異議。后由于公司效益倍增,2007年底,李某以其退股系抽逃出資,違反了《公司法》關于不得抽逃出資的規定,屬于無效行為,要求恢復原始股東身份。請問:此案是否構成抽逃出資?
本案并不構成抽逃出資。李某不再具有股東身份。
一方面,退股即撤資行為,撤資并不等于抽逃出資。抽逃出資是指在公司驗資注冊成立后,發起人或股東沒有足額繳納出資的真實意愿,暗中將出資的全部或部分抽回的,卻仍保留股東身份和原有出資數額的欺詐性違法行為。主要情形有:將貨幣出資用于償還股東個人債務或他人個人債務;非因經營或正常業務開支又沒有正當理由抽走貨幣出資;把他人的實物“借”來出資,再將它歸還原來的權利人;將已辦產權轉移手續的實物、工業產權、專利、非專利技術、土地使用權再無償或以不合理的低價轉讓給他人。很明顯,本案并沒有上述情形,彼此并沒有欺詐的故意,李某也已經在事實上沒有了股東身份和原有出資數額;另一方面,《公司法》雖規定禁止抽逃出資,但同時也規定股東可依法轉讓其全部或部分股權。即并不等于股東除了解散公司外就不能撤出公司,相反,股東仍可以通過依法轉讓股權的方式,讓其他股東或第三人取得其出資份額。禁止股東抽逃出資,實質是禁止不正當地減少公司資產,而轉讓股權并不會減少公司可獨立支配的資產。本案中,李某的股權已由其他股東對價購買,公司資產得到了相應補足,并沒因李某撤資而減少。再一方面,雖然工商部門尚未辦理股東變更登記,但公司已經提出申請,且未登記的原因在于工商部門。更何況《公司法》已明確規定,股權轉讓從記載于股東名冊時起發生效力,即從對內的效力上說,李某已不具有股東身份,工商變更登記管轄的是公司對外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