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箏能夠帶來多少財富?真諦不在風箏本身,而在放飛風箏的那只手是否會操控。
“夜風箏”的啟示
風箏一般在白天放飛,晚上能否也來個亮相呢?一位南京的老人敢想敢做,制作了別具一格的“夜風箏”并獲得了專利。產品進入市場后,客戶紛至沓來。
“夜風箏”只不過添置一個光電管,制作成本可想而知,但別具一格的創意所帶來的新的附加值確實令人刮目相看。這不僅使其原有的市場得到進一步拓寬,成為消費市場新的熱點和賣點,還給節假日的夜晚增添了新的活動內容。
都說時下的市場機遇難以把握,墨守成規的產品在市場自然很難有活力和競爭力,求新、求異、求變要從功能上入手,一舉多得,才能使新產品站穩腳跟。要成為敢想敢為的領先者,“夜風箏”的范例就證明了這一點。
創意出財富
昔日普普通通的一名營山籍打工仔,靠在深圳經營小小風箏生意,如今月收入近萬元。老家年過5旬的父親聽說在深圳做一個風箏能賣好幾百元時,再也坐不住了,甚至赴深圳給兒子當助手。這名打工仔就是出生在營山縣朗池鎮的吳大龍。
剛過而立之年的吳大龍從小就愛玩風箏、制作風箏。1996年,他隨著南下打工潮來到深圳。看見蓮花山風箏廣場上空飄飛著色彩斑斕的風箏,吳大龍便加入了此行列,并且制作的風箏成了廣場上空飛得最高的一只。2001年2月上旬,一位風箏愛好者找到他,想為心愛的女友做一只上面寫著愛的宣言的特大號風箏,以此求愛。吳大龍覺得“風箏做媒”主意不錯,毫不猶豫地把活接了下來。情人節那天,看著那幸福的一對放飛著自己精心制作的風箏,吳大龍突發奇想:既然風箏上寫字引人注目,何不把休閑和廣告宣傳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生財之道呢?
吳大龍把自己的這個創意跟喜歡玩風箏的朋友一說,大家都很贊同。其中一位銷售摩托車的個體老板,請吳大龍制作一只寫有店名的飛機型風箏看看效果。這只風箏飛上高空時立即吸引了人們的眼球,當天吳大龍就以每只400元的價格接下了6只風箏的訂單。為把這些風箏制作成精品,他琢磨著用厚布代替膠紙做風箏扇面,用鋁合金管做骨架,交貨時對方稱贊做得漂亮精細。此后,訂做風箏的客戶逐步增多。
2002年5月,吳大龍正式經營廣告風箏業務。他在蓮花山風箏廣場組織了一次風箏比賽,而實際上成了各企業的形象展示。一炮打響之后,吳大龍的名聲迅速在深圳傳播。在經過市場調查后,他又推出了制作“少兒版廣告風箏”和“青少年版廣告風箏”業務,生意格外火爆。如今,吳大龍的風箏制作室已有5名員工,業務遍及佛山、珠海、廣州、汕頭等城市,他的月收入近萬元。
俏風箏“飛”德國
楊家埠是山東濰坊風箏的一個主產地,王永訓的風箏加工廠也建在這里。幾年來,他的加工廠業績平平,然而,與一個湖南人相識后,他的風箏加工廠也隨之紅火起來。
事情要從1998年說起,當時那位湖南人在熟人的引薦下,來到王永訓的風箏加工廠,提出與王永訓合作。但要求是:加工不用飛的風箏。在當地,風箏放飛率的高低是評價風箏廠好壞的硬指標,王永訓雖然是做風箏的好手,卻從來沒嘗試過做不能飛的風箏,他不知道這位湖南人的葫蘆里賣的是啥藥。為了表示誠意,湖南人一次定制了2000只風箏,當場支付4萬元貨款。王永訓決定與他合作。此時,湖南人又提出了第二個要求,“到湖南做風箏”。
既然同意合作,王永訓決定帶著4位師傅到湖南做風箏。按照湖南人的要求,王永訓一行5人,經過兩個月的忙碌,終于做出了30多個特大風箏。原來,湖南人正是用這些風箏做“六一”國際兒童節的風箏展覽。這在當地是一件大事,幾天的展覽吸引了10多萬參觀者,王永訓估算了一下,僅門票就有近40萬元的收入。
王永訓自己也沒想到,他的幾個風箏竟能帶來這么大的效益。濰坊人從來只是做風箏,卻沒意識到風箏也可以拿出去展覽。回到家的王永訓開始忙活起自己的展覽計劃。他把風箏展覽地點選在了哈爾濱的某公園,并與公園達成協議,門票四六分成。湖南一行讓王永訓底氣十足。他要辦一個漂亮的展覽,僅師傅就雇了20多人,風箏的樣式也更豐富。正當王永訓信心百倍之際,一場意外發生了。松花江遭遇百年一遇的水災,人們把心思都放在了抗洪上,根本無心觀賞他的風箏。第一次風箏展因此夭折,他還背上了10多萬元的外債。
迫不得已,王永訓想出了借雞下蛋的辦法。他發動身邊的鄉親朋友去辦風箏展覽。在王永訓的說服下,他的一個好友在河北邯鄲嘗試著辦了一次風箏展覽,出奇地成功。20天門票收入12萬元。很快,辦風箏展能賺錢成了楊家埠人婦孺皆知的秘密,在全國各地刮起了風箏展風潮。當地做風箏的人少了,辦風箏展的人卻多了。王永訓再次看準市場,又轉戰做起了風箏。不久,王永訓的加工廠成了當地的大型風箏制作基地。人們辦展覽所需的大型風箏都在王永訓這里提貨。王永訓接到的風箏訂單源源不斷,生意火得讓他始料未及。
孫燕也是濰坊人,在德國有自己的公司。一次,她在布展時突然想到了家鄉的風箏。不久,孫燕從王永訓那里進了一批風箏,這些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風箏把中國展廳裝飾得很有民族特色。這些風箏引起了德國人的關注。了解德國市場后,孫燕決定與王永訓合作,從此,王永訓的風箏開始了德國之旅。
王永訓的風箏先后進入了德國的大小工藝品商店。如今,德國訂單紛沓而至。王永訓把更多的民族特色加入到他的風箏設計中,以適應國外客商的需求。
像放風箏般抓住財富
賺錢就像放風箏,一要講順勢,有風才能放飛;二要講遠眺,眼光遠、操控好才能放得遠飛得高;三要抬頭,尋找高空中的市場空白。上述三種利用風箏致富的手段和方法,正迎合了這一思路。
如今尋找市場空白已不容易,但并非沒有良策。新的投資趨勢是產業內的深挖掘。
例如,在北京有一家新加坡人開的寒室餐館,價格昂貴但生意興隆。原因就在于店主的深挖掘。所謂的寒室,店如其名,充滿著儒家的低調、簡致。寫意山水般的室內裝修,中廳一泓清水平添了幾分靈動;天花板是透明的,白天有溫暖的陽光灑進來。心思精巧古雅的菜單,像是放在一起的一首首宋詞。菜的內容完全是中餐,但吃的形式,上菜的方式完全是西餐方式,頭盤叫成了前調;主菜被叫成了悠游、菁華、行吟、舍香;餐后甜品叫成了終曲。其間的菜名更給人一種淡雅風韻的感受:一枝春雪凍梅花,生煎鵝肝,堅果葡萄沙拉;霏霏玉管春葭,特選鮮菜香草沙拉;憑欄意,笛聲依約蘆花里,黑椒醬爆牛柳粒;桃李依依春暗度,寒舍廂西豆腐……如果說好的環境、雅致的安排能激起人的美麗心情,那寒室的菜端上桌時,就更加令人眼前一亮,精美的盤內加上干冰,菜品端上來時有如騰云駕霧,美食在煙霧繚繞中透出本色,有種撥開迷茫見真諦的驚喜。
顯然,將傳統產業升級,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創業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