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著名音樂人馬兆駿于2007年2月23日在臺北街頭突發心臟病逝世,享年48歲。他優秀的音樂作品包括《風中的早晨》、《七月涼山》、《木棉道》、《散場電影》、《一種感覺》等等。
馬兆駿的死為我們打開了2007年的心魔之門。從他開始,多位國內外知名人士先后與心臟病病魔交手。
2007年3月,歌手孫悅因減肥和過度疲勞而導致心力不支,屢次昏倒在排演臺上。
2007年4月14日,美國傳奇歌手,一代鄉村音樂之王Don H0因心臟衰竭去世。他創作了許多經典歌曲,包括著名的《我會記著你》、《給你我聽有的愛》和《夏威夷婚禮曲》等。
2007年4月28日,“埃及艷后”伊麗莎白·泰勒因心臟衰竭進入醫院搶救。這位縱橫影壇數十年的超級影星曾經一度處于彌留狀態,并且寫下了遺囑。
2007年6月23日,著名相聲演員侯耀文突發心源性猝死,享年59歲。侯耀文的死在社會上掀起了對心臟病廣泛的關注。
2007年7月6日,有“臺灣民歌王”稱號的臺灣省老牌歌手潘安邦又因心臟大動脈手術而住進了醫院,術后還出現了休克的現象。其創作并且演唱的《外婆的澎湖灣》、《跟著感覺走》等歌曲,至今依然膾炙人口。
2007年7月27日,在全球的唱片銷售量也早已突破了8000萬張的全球搖滾界天王級組合KISS樂隊,這天樂隊主唱Paul Stanley也沒能逃出心臟病的魔爪。
2007年9月23日,中國原創搖滾界的鄭鈞也因為心臟病住進了醫院,以前一直沒有鄭鈞關于心臟疾病的消息,但是這次因為要推出《長安,長安》這張新專輯而操勞過度,忽然暈厥。
2007年10月15日,知名音樂人三寶在指揮完大型音樂劇《蝶》在北京的演出后,因為心臟衰竭入院手術。三寶的發病原因是急性膽囊炎導致血管異常進而引起的心臟衰竭。
關于2007年的心臟病名人還有很多,遼沈足壇“鐵帥”王洪禮死于心源性猝死。名人的心臟到底怎么了?他們的心臟究竟有多脆弱?
心臟病的頭號殺手
人類不是食肉動物
雖然人類逐漸成為雜食動物,但食草動物的基本特性一直沒有明顯變化而保留至今。近200年來,人類的食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開始遠離素食和谷類食品,攝入過多的肉類。與人類進化歷史相比,這種變化太快了,這種不適應導致了心臟病等許多新的現代都市疾病。
流行病學研究證明,經濟發展一不健康生活方式一心血管病流行是明顯的三部曲。最典型的例子是瑙魯。瑙魯原來是一個貧窮的小島,60年代末發現了稀有礦產,這個國家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幾年以后,瑙魯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病大流行,50歲以上的人群70%患有糖尿病,成為世界之最。
心血管病流行是人類違背了自然規律而得到的一種懲罰。如被西方國家視為垃圾食品的西式快餐,富含高熱量、高飽和脂肪酸,現在卻在我國廣泛流行。我們應該更多地回歸祖先的食物,多吃植物性食物(包括谷類淀粉、蔬菜和水果),少吃動物性食物。
生活方式決定了你的心臟
現在已經知道能夠導致心臟病的因素有很多,如果有效控制危險因素——這里特指肥胖、酗酒和吸煙,就能有效預防心臟病。1954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患了嚴重的心力衰竭。他的私人醫生懷特博士建議他改變某些生活方式,如減肥、戒煙,并堅持鍛煉等。雖然政務繁忙,艾森豪威爾還是接受了醫生的建議并堅持不懈。不久后,居然恢復了全日制工作。
控制體重
體重增加10%,冠心病危險增加38%;體重增加20%,冠心病危險增加86%,有糖尿病的高血壓病人比沒有糖尿病的高血壓病人冠心病患病率增加1倍。
戒煙
煙草中的煙堿可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過量吸煙又可使血壓下降)、心臟耗氧量增加、血管痙攣、血液流動異常以及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這些不良影響,使30—49歲的吸煙男性的冠心病發病率高出不吸煙者3倍,而且吸煙還是造成心絞痛發作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
戒酒
過量的乙醇攝入能降低心肌的收縮能力。對于患有心臟病的人來說,酗酒不僅會加重心臟的負擔,甚至會導致心律失常,并影響脂肪代謝,促進動脈硬化的形成。
為什么名人的心更脆弱
在2007年發生的眾多心臟病事件里,事件的大多數主體是藝人。
為什么會這樣呢?藝人們的職業特點有著某些與常人不同之處:
首先,藝人們在圈內的競爭是異常激烈的。一個角色,競爭的候選者很多。一些一線明星會在紅了一陣之后被冷落,成為二線、三線明星。而一線與二線明星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廣告、片酬等等)。藝人為了保持自己一線明星的身價而拼命努力,不停的通過各種渠道宣傳。這也是藝人們普遍比常人更為疲憊的原因之一。
第二,藝人們作為公眾人物必須隨時面臨媒體壓力。隱私在藝人們身上是不存在的,他們往往被過度曝光,這就形成了無形的精神壓力,何況這層精神壓力的背后往往是公眾的指責。
第三,藝人們的工作環境不定,作為影視明星,他們會隨時去各種場地進行長時間的拍攝演出,居無定所,衣食住行生活環境經常大幅度變化,夜生活時間過度,加上強光、高分貝音響、過度化妝、驚險特技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刺激,藝人們亞健康、心理疾病等的發病率都比常人高。
第四,巨大的心理落差。由于藝人的職業特點造成了許多藝人會在短時間內竄紅、又會在短時間“過氣”,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這種心理落差甚至反復出現,造成藝人們的極大精神負擔。海外的娛樂圈更是明顯,某些藝人甚至會選擇吸食毒品來彌補自己的空虛。
精神壓力心臟病的二號殺手
美國杜克大學蘇亞雷斯教授在自己發表的文章中寫到,精神因素對心臟的影響和吸煙、高血壓、肥胖等高危因素同樣重要。不少人以為,心臟病的發生,主要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但他的研究發現,精神壓力也是導致或誘發心臟病的主要原因。
大腦工作需要血液供應氧氣
大腦的功能是支配全身各系統,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大腦的工作需要充足的氧氣,這些氧氣來源于動脈血液,依靠心臟永不停歇的搏動。由此可見心臟為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提供了后勤保障。當心臟無法繼續工作后,大腦也就無法繼續工作。這也就是為什么總是心臟停止跳動在前,腦死亡在后的原因。
大腦指揮自主神經應付壓力
自主神經是人體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支配內臟活動,調節全身生理功能。我們的大腦是會偷懶的,它并不替代自主神經去支配心跳和其他自主運動,而是直接去支配自主神經,這一下就會為大腦減輕許多負擔。大腦如果被比喻成是上司,那么自主神經就是它的下屬。實驗證實自主神經是受到人的感情、情緒、感官所左右的,主要操控人的心跳、呼吸、腸胃蠕動、排汗、睡眠等,身體因需要而自然做出適當的反應。如心跳加快、呼吸加速、皮膚及內臟血管收縮,冠狀動脈擴張,胃腸蠕動變慢、體溫上升、流汗、血壓升高,使身體主要系統的活力增加,以應付外來的緊急狀況如壓力、焦慮、緊張、恐懼等。
壓力很大,后果很嚴重
在醫學急救的過程中,臨床的醫生常常會采取電擊刺激的方法搶救患者。在長期的臨床觀察中我們可以看到,電刺激下丘腦的后部,可以獲得血壓升高、心率加速、瞳孔散大等神經性反應;下丘腦控制著調節體溫、營養攝取、水平衡、內分泌、情緒反應、生物節律等重要生理過程。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通過下丘腦來控制自主神經中樞,當然這也包括心臟。
當人們的精神長期緊張、焦慮以及壓力過大的時候,大腦就會把情緒的信息傳送給我們的自主神經,而自主神經就會發生反應,對心臟進行應激性的調整。比如心臟驟然加速,減慢等,也許一不留神就會讓心臟發生短暫的停止。
立即通緝新殺手
每天用5—10分鐘安靜地坐一坐,什么也不要做,把精力集中到周圍的聲音上,集中到自己的感覺上,自己是否有哪個部位感到不舒服。
當你靜坐時,心跳放慢、血壓下降,也就是說,壓力的癥狀有所減緩,有能力控制局勢了。當局勢失控時,也是壓力最大的時候。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能把握現在。
手里拿點能發笑的材料,笑話書,也可以回憶看過的喜劇電影……當你發自內心地大笑時,體內引起壓力的激素可的松和腎上腺素開始下降,免疫力增強。這種效果能持續24個小時。有趣的是,當你預感即將大笑時,這種效果就已經開始有了。如果不能大笑,那么適度地保持幽默也有助于降壓。
當你接受一項重大任務時,聽聽你喜歡的音樂。如果工作場所不能播放,帶上小收音機或帶耳機的錄音機。
澳大利亞進行過一項試驗:兩組大學生被要求準備同一份報告,一組工作時十分安靜,血壓上升、脈搏加快;另一組有音樂,血壓和脈搏都很穩定。
●散步:從桌子旁或沙發里站起來,就算走幾分鐘也好。專家證實,散步有助于平靜內心。
如果每天抽不出半小時散步,當你感到緊張時,走上5至10分鐘,同樣會有明顯效果。一開始感到緊張就走上幾分鐘,鎮靜作用最大。
●慢呼吸:放慢呼吸5分鐘,每分鐘用腹部做深呼吸約6次,也就是說,用5秒吸氣和用5秒呼氣,通常壓力大時呼吸又快又淺。幾次深呼吸就能挺起肩膀和放松肌肉。
●畫白點:在您的手表或座鐘上畫個白點。當你目光落到白點上時做2至3次深呼吸。你會驚奇地發現,你立刻平靜下來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心理治療法沒有任何痛苦和風險,而且花費低廉,心臟病患者往往在筋疲力盡地嘗試過其他所有治療方法一一包括血管成形術和心臟搭橋等一之后才會想到它。專家預測,一種改變生活方式和以新鮮的視角看待生命的辦法可能成為治療心臟病的新模式。心臟不是獨立地跳動,大腦也不是獨立地思維。
2007年世界心臟病前沿
大腦發出信號干擾心臟
英國科學家格雷首次發現大腦的學習、情緒及記憶等區域可以發出信號,進而會干擾人類心臟的正常功能。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已發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站上。
心臟病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突發性和反復性等特點,過去人們已經認識到,情緒緊張和精神壓力會對心臟功能造成沖擊,驟然或持久強大的壓力可使血壓驟然上升。對心臟病患者來說,也會造成心律失常,并有可能導致患者猝死。
為了研究清楚大腦與心臟相互作用的詳細機制,倫敦大學學院、布萊頓及蘇塞克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10名特定的心臟病患者進行了測試與觀察。結果顯示,大腦皮層的活動與心臟反應同步。大腦和心臟之間還存在反饋回路。當大腦接受到心臟泵血的信號后,會輸出更多的信號,使心跳不斷加速,最終導致心肌異常或心律失常,引發猝死。
內心充滿敵意引發心臟病
英國伯明翰大學教授弗雷諾克斯認為,抑郁癥患者心臟病發生率是正常人的兩倍。內心充滿敵意也是心臟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杜克大學的研究發現,內心有敵意的人出現致死性心臟病的比例,要比其他人高29%。
研究認為,精神壓力大的人可能會表現為生活方式不佳,如生活不規律,暴飲暴食,不愛鍛煉,吸煙等。另外,人在受到精神壓力的同時,會釋放一些抵抗壓力的激素,如皮質醇、腎上腺素等,這些激素會導致血壓和血糖水平上升。承受精神壓力的時間長了,血管就會發生質的變化。
災難后心臟病高發
美國杜克大學蘇亞雷斯教授發現,大災難過后,總會有不少人在短時間內因突發心臟病而死亡。1994年1月,美國洛杉磯發生了強烈地震。在震后數小時到數天之內,當地出現了第二波死亡高峰,這些人多是死于心臟病發作。《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對此的解釋是,精神緊張促使一些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心臟病發作。
樂觀的態度可以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程。美國匹茨堡大學的一項針對209名絕經后婦女所做的研究發現,樂觀的人頸動脈壁增厚的程度只有1%,而悲觀的人則為6.5%。
·笑和親人讓心臟安穩
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笑也是保持心臟健康的一劑靈丹妙藥。看15分鐘喜劇電影,可以給人帶來45分鐘的外周血管松弛和血流量增加。研究人員建議,人每天應該大笑15分鐘。猶他大學的心理學家蒂莫西·史密斯發現,學生在接受一項艱巨的任務前,如果可以有幾分鐘時間想想一個親密的、支持自己的朋友或熟人,他們的血壓增幅就比較小,心跳加速的頻率也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