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特殊的藥物,對服用時間和方法很有講究,比如需天明前冷服收效好的“雞鳴散”,中午服用療效佳的“午時茶”,對于“補腎陽的藥,宜晨起服;補腎陰的藥,宜黃昏服”等,都是為遵循自然界與人體之間陰陽平衡消漲規律而定的。
服藥時間
一般而言,服用中藥宜在飯前,但若是含有一些對胃腸有刺激性或帶有消食作用的藥劑,就應調整到在飯后服用了。補益藥、驅蟲藥宜在空腹時服用,鎮靜安神的藥劑,在睡前半小時吃會療效最為明顯。治療慢性病的丸、散、膏、丹、酒劑應該每日定時送服,如果患的是急性疾病,服藥就不要去拘泥于這些時間限制了。
中藥湯劑通常將一劑分為二服或三服。病情緊急時可以選擇一次服,有時根據需要,可隔四小時左右服用一次,日以繼夜,以保證藥力持續作用于患處。如遇特殊情況,亦可一日連服兩劑,增強藥效,使病情在第一時間得到控制。另外,像治療溫病的退燒藥可以選擇一天數次;通便、清暑的藥劑,有的可以煎湯代茶飲,這就沒有嚴格的時間限制了。 還有一些特殊的藥物,對服用時間和方法很有講究,比如需天明前冷服收效好的“雞鳴散”,中午服用療效佳的“午時茶”,對于“補腎陽的藥,宜晨起服;補腎陰的藥,宜黃昏服”等,都是為遵循自然界與人體之間陰陽平衡消漲規律而定的。
此外,疾病部位不同,服藥時間也應有別。如治療上焦疾病的,宜在飯后服藥;治療下焦疾病的,則宜在飯前服藥。而病在骨髓、四肢者,宜在晚間吃飽飯后和在早晨空腹服藥。但無論飯前飯后服藥,都應略有間隔,1-2小時為宜。
服藥方法
湯劑一般多用溫服,其中,發汗解表藥除溫服外,還需在服藥后配合熱湯、熱粥等,使人微微發汗,以助藥力。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發汗并不是指讓人“大汗淋漓”,不然是會耗傷正氣,有傷身體的。
常規的服藥方法是:熱證用寒藥,宜冷服;寒癥用熱藥,宜熱服。不過,有很多時候,我們所患的疾病是寒熱錯雜,相互推拒的,這時就有可能會出現服藥后嘔吐等情況。所以,建議患者就醫時,多與醫生溝通,說明自己的感受,使醫生在對癥下藥的同時,推薦適合個人癥狀的服藥方式。一般情況下的如服藥出現嘔吐現象,可以通過先服少許鮮姜汁,嚼幾塊陳皮,然后再服送湯藥來緩解,頻飲少進冷服也是緩解嘔吐癥狀的方法之一。
服用劑量
成人內服量在100-200ml比較合適。容易出現服藥嘔吐的患者應采取先少后多,分多次服用的方法。給孩子服用的藥物,可以采取濃縮體積、少量多次的方式,中藥味苦,應該多鼓勵夸獎孩子,引導孩子緩慢服藥,絕對不可以急促灌藥,以免藥物誤入氣管發生危險。
服藥禁忌
古人根據經驗,總結出不同藥物的食物禁忌。如《金匱要略》、《備急千金要方》等書中記載“處方若有天門冬當忌鯉魚;大蒜、生蔥忌蜂蜜;蒼耳子忌酒;熟地忌蘿卜;菟絲子忌兔肉;牛膝忌牛肉;黃連、桔梗忌豬肉;牡丹忌葫荽;肉桂忌生蔥;生菜、茯苓忌醋;土茯苓忌茶”。這些細節都是大家平時很容易忽略的問題,如果在醫院開了中藥方劑,就要在生活中留心注意。
叮嚀
服清熱藥時,不宜食用蔥、蒜、胡椒、狗肉、羊肉等辛熱食物;
服用溫熱藥時,忌生冷;
小兒感冒或出疹未透時,不宜食用生冷、酸澀、油膩食物;
治氣滯證。不宜食用豆類、白薯、牛奶;
哮喘、過敏性皮炎的病人,應少吃豬頭肉、羊、魚、蝦、蟹等腥燥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