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領導干部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領導干部是決策者,決策的科學與否直接關系著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方向與方式的科學與否。領導干部的科學素養是科學決策的基礎保障。領導干部必須具有科學精神、掌握科學知識、運用科學方法,才能使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沿著科學的道路不斷向前發展。
關鍵詞:領導干部; 科學素養; 科學發展
中圖分類號:D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4-0057-03
一、 領導干部科學素養的社會特征
科學素養是人們堅持科學精神,自覺地運用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修養和能力。科學素養決定著人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方法,關系著人們工作與生活發展的優劣與成敗。公民的科學素養,除了關系到自身的發展,作為國民素質的基本元素也同時關系到國家的發展。領導干部的科學素養與普通公民具有不同的社會特征,作為決策者,領導干部的科學素質不僅只是作為一個普通個體對社會產生影響,更重要的是作為社會發展的領導和推動力量對社會產生影響。
領導干部的科學素養對于經濟社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決策的科學性上。決策的科學與否關系著發展目標的正確與否和發展方式的優劣與否,科學的決策符合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能夠促進事物向好的方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引領和推動力量。不科學的決策則違背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會使事物的發展與人們的希望背道而馳,阻礙社會的發展。因此,決策的科學與否,對于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領導干部的科學素養是科學決策的基本保障。領導干部必須具有科學素養,才能具有科學決策的意識與科學決策的能力。首先,領導干部必須具有科學精神,才能在決策過程中自覺地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在工作中勇于探索、不斷創新,推動各項工作不斷發展。其次,領導干部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才有能力在決策過程中客觀地認識環境,正確地分析和判斷形勢,準確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確保決策這個主觀行為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使決策具有科學性。
二、 科學精神是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意識保障
精神是推動事物發展的靈華,領導干部的科學精神是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意識保障。科學精神來自于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的積累和升華,它又反過來制約著人們行為和習慣的科學性。科學精神所代表的核心內涵是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與實事求是的理性精神,創新精神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而理性精神則是各項事業沿著科學道路、按照科學方式發展的保障。
首先,創新精神是推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動力。科學精神的本質要求是開拓創新、不斷進取。科學技術之所以不斷發展,就在于科學研究在不斷更新觀念、不斷大膽創新。創新精神是一種強烈的創造欲望、開拓精神,是一種對于新問題、新方案、新途徑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科學的創新精神體現在對舊概念的修正和不斷發展新的概念,它對陳舊的現實、落后的現象不滿、并提出質疑,而且要求改變現狀,追求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創新精神是由科學探究的實踐升華而來的,科學探究的過程是尋找新發現的過程,“科學上的新發現,必然沖擊原有的認識,產生新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境界”。由于新的發現變革了人的認識,而這種認識又引導了人們新的行為,因此,使工作出現了新的局面,事業得到新發展。所以,創新精神是變革的動力。思想的解放、觀念的轉變和思維的更新都來自于人們的創新意識。事業的發展,必須依靠創新精神的推動。
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不斷產生。面對新環境、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領導干部如果墨守成規,僅拘泥于經驗,就有可能使新的機遇喪失、使舊的情況惡化。因此,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具有創新精神,這樣才能面對工作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和新問題,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膽創新。主動審視現實的狀況,質疑制約發展的現象,自覺地變革陳舊、落后的東西,在思想認識上和工作實踐中不斷開拓進取,用新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問題,以新的目標和新的措施來解決問題,從而推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第二,理性精神是促進各項事業沿著科學道路、按照科學方式發展的保障。實事求是的理性精神是科學精神的首要要求。實事求是的理性精神要求人們必須依靠理性思維來把握事物的本質,實事求是地去探索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得出事實和邏輯的必然性,而不是單憑直覺和經驗。實事求是地理性精神體現的是一種尊重客觀事實、探索求知、追求真理,不盲從潮流,不把偶然性當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體的精神。這種科學精神,來自于人們對于科學本質的認識。科學的本質就是整理事實,從中找出普遍性的規律和結論,而不是僅僅抓住現象作出的結論。一個具有普遍性的規律和結論,必須是在觀察、試驗所得到的事實基礎上進行整理、分析、判斷,然后經過實踐的驗證加以證實,這樣才能將其作為具有普遍性的科學結論。因此,科學的理性精神是把握事物科學發展的保障。
促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朝著科學的方向、按照科學的方式發展,必須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具有實事求是的理性精神。領導干部的理性精神是科學決策的理性支撐。領導干部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理性精神,才能自覺地排除掉主觀唯心的東西,以科學的態度處理和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從實際出發、按規律辦事,通過調查研究來了解發展中的問題;以事實為依據來研究、尋找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以實踐作為檢驗結論的標準。領導干部在決策過程中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各項事業科學、系統、有序、穩健地發展,從而確保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 科學知識是認識和判斷發展環境與形勢的基礎保障
科學知識是領導干部具有這種認識和判斷能力的基礎支撐。領導干部必須具備豐富的科學知識,才能具有正確認識和判斷環境與形勢的基本能力,并以此來保證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正確的方向和目標。
首先,科學知識是領導干部辨識能力的基礎支撐。科學知識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客觀的事實,它包括自然的事實、歷史的事實和社會的事實。另一個是規律,規律是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和必然的聯系。人們必須具有科學知識,才能認識和分辨各種自然、社會和思維現象及其規律。在促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科學的發展中,領導干部要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必須首先對發展環境和形勢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和科學的判斷,這樣才能為決策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礎信息。這就要求領導干部具有科學地辨識能力,而這種能力來自于科學知識的支撐。領導干部只有具備豐富的科學知識,才能識別國家政策方針和大眾傳媒中出現的各種相關信息,才能利用科學知識去分析和判斷各種事物。如果領導干部缺乏必備的科學知識,就會妨礙其對于環境和形勢的客觀認識與科學判斷。例如,為了應對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的局勢,我國提出了“節能減排”這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為了落實這一措施,國家明確了“到2010年,中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將由2005年的1.22噸標準煤下降到1噸標準煤以下,降低20%左右”;“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萬噸減少到2295萬噸,化學需氧量(COD)由1414萬噸減少到1273萬噸”等任務和要求。但是,在我們對某市部分現任局處級領導干部進行的科學素質調查中發現:對于“標準煤的含義是什么?”這個問題,有43.30%被調查的領導干部選擇了錯誤的答案;11.34%的人選擇了“不知道”。對于二氧化硫排放主要來源的問題,有35.57%的人選擇了錯誤的答案,6.70%的人選擇了“不知道”。對于“COD是什么?”這個問題,有22.68%的人選擇了錯誤的答案,35.57%的人選擇了“不知道”,對于“循環經濟的‘3R’原則是什么?”這個問題,僅有54.12%被調查的領導干部選擇了正確的答案,而有近一半的領導干部對這一原則不夠了解。由上可見,由于一些領導干部由于缺乏相應的科學知識,因此,無法搞清這項措施中的相關概念。這必然影響他們對“‘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等項約束性指標的客觀認識;對發展“循環經濟”這項“節能減排”的重要措施的意義的正確理解。同時,也會妨礙他們對“節能減排”這一戰略措施實施后未來發展環境與形勢變化的正確判斷。
第二,科學知識是提高認識效能和預見能力的支撐。科學知識是人們對外部世界進行再認識的基礎,人們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推理、判斷,尋找和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由此來掌握社會發展的進程,利用事物之間的促進關系、消除發展進程中的制約因素,提高預測和預見能力,使社會有計劃、有目的地朝著人們希望的方向健康地向前發展。目前社會系統紛繁復雜,各個社會部門、各種社會現象相互聯系又相互作用,構成社會自身的矛盾運動。因此,領導干部必須依靠科學知識去再認識這些社會現象和發展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必然聯系以及相互促進和制約關系,以便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正確制定社會的改革方案、工作計劃、方針政策;及時調整社會關系和上層建筑,加強意識形態的建設,以此去改造和管理社會活動,引導和管理人的行為,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而如果領導干部缺乏必要的科學知識,則會制約領導干部觀察和處理問題的視野和高度,影響其決策的大局性和系統性。例如,我們在對領導干部進行的科學素質調查中發現:對于“在我國,專利分為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和固定構造四種”這個判斷正誤的問題,有40.72%被調查的領導干部選擇了“正確”這個錯誤的答案,17.53%的人選擇了“不知道”。這說明超過五分之三的領導干部,對于我國的專利法不夠清楚。對于“恩格爾系數越小,說明生活水平越高。”這個判斷正誤的問題,僅有43.30%被調查的領導干部選擇了正確的答案;而有4.12%的人和52.58%的人,分別選擇了“不知道”和錯誤的答案,這說明大部分領導干部對于測量人民生活水平的常用方法不了解。對于“科學決策的民主化意味著民主選舉與言論自由。”這個判斷正誤的問題,仍有10.31%的人選擇了“正確”這個錯誤答案。這說明,少數領導干部,缺乏基本的科學決策知識。
專利法、恩格爾系數和決策的民主化,是目前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一些橫向知識。其中:專利法是保護創新的重要科技政策之一,它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密切相關。領導干部對于我國專利法的基本內容和內涵缺乏了解,說明他們還不能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高度,對什么是創新、為什么創新和怎樣創新有一個認真的思考。“恩格爾系數”是家庭收入中食物支出金額與總支出金額的比,它是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領導干部對此指標的含義不了解,說明他對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目前的差距是什么、問題是什么、發展目標是什么還沒有一個客觀的判斷。決策的民主化是科學決策的根本內涵,領導干部對于科學決策的民主化,除了意味著民主選舉與言論自由外,更重要的是意味著“在照顧大局的條件下,公平地照顧各方面的利益”這個基本內涵都不清楚。說明他對現代社會的決策環境與決策需求還缺乏應有的理解,對于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缺乏基本的認識。
四、 科學方法是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的手段和途徑保障
科學方法是領導干部科學決策能力的支撐,是推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思想方法與措施、手段的保障。面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復雜局勢,領導干部只有按照科學的思維方式、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充分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確保決策的科學性。
首先,科學方法為領導干部科學決策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方法。科學方法為人們有計劃地管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思想。例如、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創造思維等科學思維方法,為人們對社會的整體和部分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確立改革和管理的最佳方案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方法。科學思維是人們利用科學方法進行思考,獲得理性認識的基本途徑。當今社會已發展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大系統,任何個人的行為,局部的事物都與整個社會系統密不可分。同時,現代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資源和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使決策環境日趨紛繁復雜。這些都給領導干部的決策,提出了新的要求:決策問題復雜、規模龐大、涉及面廣泛、因素繁多,決策問題變化快、動態性強是現代決策的面臨的新問題。面對這種復雜的決策環境與決策需求,領導干部如果不能很好地運用現代科學思維的方法,特別是系統思維的方法,則難以把握好各項事業科學發展的方向和方式。但是,從我們在對領導干部進行的科學素質調查中發現,大部分領導干部對于傳統科學思維的理解與運用能力比較好,而對于系統思維、創新思維等近代科學思維方法的理解與運用能力比較差。調查顯示:80.11%被調查的領導干部,能夠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得出測試題的正確答案。而在對系統思維方法進行的測試中,只有11.29%被調查的領導干部能以系統的觀點,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處理測試題中的問題,而其余88.71%人,均按照傳統思維方法對問題進行處理。系統思維是按照客觀事物本身的系統性,“從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整體與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關系中綜合地考察和研究問題,以達到最佳處理方案的思維方法。領導干部只有運用系統思維原理,來探究工作中整體與局部、整體與環境的相互關系與相互作用,才能將自己的局部工作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工作緊密聯系起來,才能將各個方面的關系與利益統籌、協調起來,才能有效處理好當今經濟與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按照科學發展觀所提出的“全面發展”和“統籌兼顧”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全面共同發展。
第二,科學方法為科學決策提供了先進的手段與措施。科學方法是處理問題的方式、途徑、手段、程序和技巧。科學方法是把握事物發展方向與方式的有效工具與銳利武器。領導干部運用科學方法,一方面,能夠為決策提供更加全面和精準依據。另一方面,能夠使主觀決策更貼近客觀事物變化的規律。因此,充分、有效地利用科學的方法與手段,是保證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們在對領導干部進行的科學素質的調查中發現:部分領導干部對于定量分析科學方法的運用還存在差距。調查顯示:72.04%被調查的領導干部對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完全理解;有56.45%被調查的領導干部對于比對實驗方法完全理解。但是,在對統計方法進行的調查中,對“統計科學的總體性是從整體上反映和分析事物的質量特征。”這個正誤判斷題,有59.79%的被調查者選擇了“正確”這個錯誤的答案,11.34%的人選擇了“不知道”。這說明有超過三分之二的領導干部,對于統計科學的總體性是從整體上反映和分析事物的數量特征這個概念不清楚。在對領導干部的綜合數據分析能力測試中,我們給出了一組中國與國際先進水平能源消耗的比較數據,內容為:“中國火電廠供電煤耗為404(gce/kw.h),國際先進水平為317(gce/kw.h);中國每噸鋼可比能耗平均值為966kg(標準煤),國際先進水平為656(kg標準煤);中國每噸水泥熟料燃料消耗為170(kg標準煤),國際先進水平為107.5(kg標準煤);中國每公斤標準煤能耗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為0.36(美元),國際先進水平為5.58(美元)”。要求被測試者根據給出的數據,對我國能源狀況進行判斷并得出結論。結果只有44.62%被調查者選擇了“我國節能潛力大”這個正確答案,而超過一半的人分別選擇了“我國能源消耗量大”和“我國能源安全問題大”兩個錯誤的答案。這說明部分領導干部對于數據分析方法的運用水平還有待于提高,對于“單位”數值與“總體”數值反映客觀事實的區別認識不夠清楚。
由上分析可見,領導干部的科學素養是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基礎保障。要使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朝著科學的方向、按照科學方式發展,關鍵要靠各級領導干部的科學決策。領導干部的科學素養是科學決策的保障,領導干部必須具有科學精神、掌握科學知識、運用科學方法,才能使決策成為經濟社會沿著科學道路發展的動力與方向盤。
參考文獻:
[1]田夫.科學與領導[M].中國科協現代管理知識講師團編輯出版(內部限額發行),1983.
[2]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網http://www.gov.cn7-06/03/content_634545.htm.
[3]中央組織部等.科學決策知識講座[M].人民出版社,1987.
[4]劉悅倫,李江濤,廖為建.決策思維學[M].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5]王革華等.能源與可持續發展[M].化工工業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