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在經濟增長上表現為二者的“協同效應”。正確地進行區域物流的規劃與管理,特別是考慮到未來物流需求的不確定性,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武漢為實例,運用計量經濟學中邊際與彈性理論,測度區域經濟物流彈性,分析了區域經濟與區域物流的協同關系。
關鍵詞:區域經濟; 區域物流; 區域經濟物流彈性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4-0064-03
物流產業,不僅對區域經濟發展起著基礎性的作用,而且影響和制約著整個區域經濟運行的速度和效益,決定著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強弱。與此同時,物流活動伴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如何充分發揮區域物流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促進作用,提高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將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主題。[1]張文杰(2002)運用區域經濟理論與交易費用理論分析區域經濟與物流的相互關系,提出經濟的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中企業對利潤和核心競爭能力的追求以及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促進了區域物流的發展,現代物流的發展也改變著區域經濟的增長方式,促進新的產業形態的形成,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市場的形成和發展;[2]海峰(2004)從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發展的角度,指出了區域物流對提高區域經濟活動效率和水平,帶動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形成區域支柱產業的作用;[3]曾文琦(2004)在區域經濟極化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互動作用。[4]法國經濟學家F·佩魯(1945)提出了增長極理論,經濟學家布代維爾解釋了區域結構的形式,從而奠定了增長極理論在區域經濟發展理論中的重要地位。[5]本文以武漢市為實例,運用計量經濟學的邊際與彈性理論進行定量分析,來探尋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關系。
一、 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同性
區域物流是指在區域范圍內的一切物流活動,包括運輸、保管、包裝、裝卸、流通加工和信息傳遞等功能實體性的流動以及物流過程中各環節的物品運動。[6]區域物流是區域經濟活動中生產、流通、分配、消費諸環節及各部門和各地區間實現有效聯系的紐帶,是區域經濟的主要構成要素。區域物流對區域生產力布局和生產方式轉變及區域經濟效率和效益的提高,都起著積極的能動作用。區域經濟是按自然地域、經濟聯系以及社會發展需要形成的經濟聯合體,是社會經濟活動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在空間上的反映。它是一種聚集經濟,是人流、商流、資本流等各種生產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規模化生產,以生產的批量化和連續性為特征。
物流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協同關系,這種關系也就決定了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協同關系。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是相互依存的統一體。區域物流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物流的發展會給區域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物流是區域經濟活動中生產、流通、分配、消費諸環節及各部門和各地區間實現有效聯系的紐帶,區域物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國物流業的發展實踐與現狀也表明了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協同關系。目前我國物流發展比較快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幾個經濟發達區域:如以上海為龍頭,包括南京、寧波、杭州等城市在內的長三角經濟區;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經濟區;以北京為核心,天津、廊坊、塘沽以及保定在內的環渤海經濟區。但是,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區域物流和區域經濟必須協同發展,破壞了兩者之間的平衡,對其中一方面都將產生抑制作用。對于區域物流平臺的構建,不僅要從物流基礎設施、物流設備配置等方面進行投資,而且要通過創造良好的物流關系環境來發展區域物流,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然而,物流是屬于一種派生需求,區域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又會拉動物流需求的增長。因此,正確地進行區域物流的規劃與管理,特別是考慮到未來物流需求的不確定性,對于滿足區域的物流需求,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圖1,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同關系,當區域物流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形成經濟增長極,表現出物流需求小于物流供給。反之,區域經濟帶動區域物流的發展。因此,只有采取一定的措施與政策,加強物流基礎設備、信息系統的建設以及提高物流的投資水平,發展區域物流,需求物流需求與物流供給的平衡點,從而促進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圖1 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關系
二、 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關系的測度
(一) 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效應”
通過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關系的分析,理論上我們可得出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一般情況下,如果區域經濟增長對區域物流的帶動作用大,則區域物流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就小。反之,區域經濟增長對區域物流的帶動作用小,則區域物流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就大,兩者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綜合的結果即為“協同效應”。
(二) 區域經濟物流彈性指標分析
經濟增長的衡量指標可選用社會總產值、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收入(NI)等。物流的衡量指標可選用貨物周轉量、貨運量或客運量等,根據區域物流的特點,采用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采用貨物周轉量作為衡量物流發展的主要指標。建立計量經濟模型來分析貨物周轉量與區域GDP的相關性彈性是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與貨物周轉量變化比率的比值,說明兩者之間變化關系的指標。[7]“協同效應”用區域經濟物流彈性來反映。區域經濟物流彈性是指區域經濟(以GDP為指標,用Y表示)增長率與區域物流(以貨物周轉量為指標,用H表示)增長率之比,可表達為:

表明區域物流每增長1%,所推動區域經濟的增長率。當E>1時,表明該地區已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而區域物流的落后是其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即物流供給小于物流需求;當E<1時,表明該地區物流需求不足,應優先發展地區經濟,壯大經濟實力,區域物流的發展速度應適當減慢,以求得區域物流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當E=1時,表明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物流發展處于良性協同狀態,物流供需平衡,是區域物流能力建設所追求的目標。
三、 算例分析
結合武漢實際,根據武漢1990-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GDP與貨物周轉量統計資料,如表1。對武漢GDP(以變量Y表示)與貨物周轉量H進行相關分析,如圖2,得到區域經濟與區域物流的回歸模型:
Y=–0.0032H2+9.2078H–4045 R2=0.6228

圖2 武漢國內生產總值Y與貨物周轉量H的關系
由模型可知: dY/dH=-0.0064H+9.2078
計算dY/dH并列入表1第五列。依據區域經濟物
流彈性表達式:
, 計算出1990年至2006年武漢經濟物流彈性系列,列入表1第六列。通過建立彈性E與時間t的回歸模型,我們能夠明確的看到彈性E隨時間t的變化趨勢,如圖3所示。

圖3 武漢經濟物流彈性E隨時間t變化趨勢
由圖3我們可以清楚看出武漢經濟物流彈性一直呈下降趨勢。2004年以前,彈性E>1,表明區域物流對區域經濟有強大的推動力,區域物流供給明顯小于區域物流需求,區域經濟對區域物流的帶動作用不明顯。同時,我們也可以明確從武漢經濟物流彈性E隨時間t不斷下降趨勢的看出,在武漢區域物流的推動作用下,武漢物流產業的發展推動了制造業、商業、運輸業等產業部門的健康發展,進而使得武漢區域經濟逐步快速的發展,但區域物流對區域的經濟的推動作用也在明顯的減弱。2005年后,E<1,表明區域經濟對區域物流具有巨大的帶動作用。
表1:武漢經濟物流彈性主要指標分析

資料來源:根據《武漢統計年鑒》整理。
因此,武漢作為中部的樞紐城市,應該結合自身的產業集群特點和地理自然優勢,從長遠著眼,突出重點,搞好規劃引導,集中發展四大物流園區、三大物流基地和一批重點配送中心。重點培育和發展以倉儲分撥為主的物流企業、以零擔快運服務為主的物流企業、以特定客戶服務為主的物流企業和以綜合服務為主的物流企業等四類骨干型物流企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產業集群。同時,加強物流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合理調整物流能力結構,盡快構建區域物流信息服務網絡平臺,促使武漢區域物流的供需平衡,使武漢的區域經濟與區域物流進入良性協同發展狀態,促進區域經濟與區域物流的協同發展。
由于區域經濟的差異明顯。因此,如何根據區域的特點,建立起高效的區域物流系統和區域物流運作模式,是我國區域經濟能否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所急需解決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本文運用邊際與彈性理論,以武漢為實例,分析了區域經濟與區域物流的協同性關系,二者的協同關系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只有正確的認識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之間的相互規律,才能夠建立有效的區域物流系統,引導區域物流的發展,從而實現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協同性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國華.區域物流發展與區域經濟一體化[j].現代物流報,2006,(3).
[2]張文杰.區域經濟發展與現代物流[J].中國流通經濟,2002,(1).
[3]海峰,武蘭芬,張麗立.發展區域物流 推動區域經濟[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9).
[4]曾文琦.區域物流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J].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4).
[5]張金鎖,康凱.區域經濟學[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8.
[6]ROBESONJF.The logistic shandbook [M].NewYork:FreePress,1994.2.
[7]譚清美,葛云.區域物流投資彈性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
責任編輯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