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高校學生資助新體系已經建立并正在實施,但當前學生資助中存在著諸多誠信問題,本文據此對高校學生資助新體系下今后可能出現的誠信新問題進行分析與預測,并就防范與解決這類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高校; 學生資助; 資助新體系; 誠信問題; 預測; 防范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4-0080-03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快速推進和在校大學生數量的驟增,貧困生也大量增多,為緩解貧困生上學難的問題,近年國家出臺了獎助學金、助學貸款等一系列資助政策。但在實施過程中卻不斷出現諸如受助生弄虛作假、背信棄義、借貸不還的諸多現象,造成資助資源的不合理分配和大量浪費,貧困生誠信缺失成為高校學生資助中的突出問題。2007年7月國家出臺新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加大了對高校貧困生的資助力度,使受助貧困生的數量大幅度增長,在新的資助政策貫徹實施的過程中,難免又會遇到新的誠信問題。為防止學生資助方面誠信問題的擴大,我們應對新體系下的誠信問題進行及時的預測與防范,以增強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從而促進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有效開展和可持續發展。
一、 我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演變與資助新體系的建立
(一) 我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演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的學生資助制度不斷地演變,經歷了從單一化逐步向多元化發展的歷程。從第一階段單一的“人民助學金”制度到第二階段的“人民助學金”與“人民獎學金”制度并存,再到第三階段的獎學金與學生貸款制度并存,目前我國已形成了“獎、貸、助、補、減”資助體系,建立起以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為主體的、多元化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并出臺新政策加以完善。
(二) 高校學生資助新體系的具體內容
所謂高校學生資助新體系是指2007年7月,國務院頒布的高校及中職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相關文件及配套辦法,包括國家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起的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師范生免費教育、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相對于舊的資助體系,新的資助體系加大了對貧困學生的資金投入,每年國家用于助學的財政投入、助學貸款和學校安排的助學經費將達500億元。全國每年將有大約400萬名大學生和1600萬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獲得各種形式的資助,全國平均每100名大學生中就有20多人可以獲得資助。[1]同時,在資助途徑上又增設了新的資助方式,如國家勵志獎學金、師范生免費、生源地貸款等,拓寬了對學生資助的途徑。
二、 高校學生資助新體系中可能出現的誠信新問題預測
(一) 我國高校學生資助的誠信現狀
1. 資格認定中的弄虛作假。目前我國高校大都實行主觀性的資格認定政策,在實踐中有些高校則沒有以足夠的調查為基礎,只是以主觀設定的比率對困難生的總量和資助額度加以限定。[2]因此讓一些“偽貧困生”有機可乘。許多家庭條件尚可甚至是很好的同學通過開虛假貧困證明、賄賂學校老師,欺騙周圍同學來獲得各項資助。曾報道稱湖北省襄樊市一副局長女兒謊稱父母雙雙下崗,出具假證明,騙取資助金。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同學缺乏誠信意識造成的。
2. 助學貸款中的惡意逃貸。助學貸款資助金額大,較穩定,是資助高校貧困生的主要手段。大學生剛入學時向銀行申請貸款非常積極,但到需要還貸時,卻經常出現另一種局面:助學貸款者不按期還息,畢業后不按時還貸,甚至有人想方設法逃避債務。據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中南大學的有關統計,高校學生拖欠貸款比例分別高達28.4%、10%和35.3%,遠遠超出了銀行放貸的風險底線。國家助學貸款中惡意逃貸情況嚴重,表面上看是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收入不穩定造成的,但追根究底,主要還是與學生的誠信意識不高、社會信用缺失有關。
3. 受社會資助的同學缺乏感恩之心。社會資助經常是由社會人士或集體出于人性的關懷,對于成績優秀而家庭困難的學生主動提出無償資助的方式,它是政府資助的有力補充。它是那些富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人為社會自覺自愿做出的奉獻,并不是資助人在法律上應盡的義務,因此,接受資助的大學生理應懂得感恩,懂得在收到社會資助后反哺社會,這是受助大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道德素質。但是一些受資助大學生在受資助期間就不與資助人聯系,還有一些同學因虛榮心驅使,不愿談及自己受過別人的資助,更談不上對捐贈資助者的感恩意識和反哺社會的感激之心。
4. 勤工助學中的工作倦怠。目前我國勤工助學崗位都是以學校的助困資金為來源的,以校內輔助性和服務性工作為主要形式,為一些貧困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勤工助學機會。但是,一些學生的工作熱情不高,并經常以種種理由為托詞減少工作,只享受報酬卻不很好地履行義務,完成任務不能令人滿意。雖然也有一些客觀原因,如勤工助學的報酬一般較低、學生對工作不熟悉、勤工助學的學生流動性大等,但歸根結底是由于大學生自我誠信意識不強、自我責任感缺乏引起的。
(二) 高校學生資助新體系中可能出現的誠信新問題預測
由于新的資助體系的相關政策剛剛出臺,配套的實施辦法和管理措施尚不完善。因此,上述誠信問題,很可能在新的資助體系下將依舊會存在。同時,由于新體系下增加了一些新的資助措施,可能會出現新的誠信問題。
1. 資格認定標準依舊模糊和資助力度加大的誘惑,致使騙取資助金的現象可能更加普遍。盡管教育部出臺了最新的資格認定工作意見,在高校的院系和年級都分別設有專門的資格認定組織,有相關人員負責專門的評定工作,但認定標準僅僅只是貧困生提供相關的經濟困難證明、家庭相關資料及個人資料,且多為一些描述性情況,沒有根據各地生活水平和人均GDP收入的不同狀況而提供可量化的家庭貧困認定標準,因此,對貧困生的認定標準依舊模糊不清。同時,相關資助條件相對寬松,只須學生提供相關的證明資料,而學校及銀行對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很難在短時間內一一核實,這樣使成心作假者有機可乘,無形中增大了弄虛作假行為發生的概率。同時新出臺的資助體系資助學生數量的增多,特別是國家助學金、獎學金、勵志獎學金發放的金額、范圍都較大,如國家級獎學金每年獎勵5萬名,獎勵標準每生每年8000元,共獎勵5萬名大學生,2008年1月17日頒獎時,僅吉林大學一所學校就有575人獲得獎勵。如此大的獎勵資助面和力度,無疑將導致在資格認定中弄虛作假的現象會更加嚴重。
2. 享受師范生免費教育的同學可能只享受免費教育,完成學業后不兌現承諾。從2007年秋季開始,6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之后各省也相繼效仿。政策規定,受助生享受“兩免一補”和非師范生在兩年內轉師范專業的待遇,要求享受師范生免費教育的同學畢業后須從事10年以上的中小學教育,如果違約須繳納違約金,而且這類學生畢業前不得報考脫產研究生。但是,享受師范生免費教育的同學經過與社會的接觸,可能在畢業的時候思想及價值觀的發生改變,不愿到農村或是到偏遠山區任教,“到城鎮學校工作的免費師范畢業生,應先到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任教服務二年”,有的畢業生可能不愿到農村任教。于是誠信意識薄弱或是社會責任感不強的同學就會撕毀協議,或逃避支付違約金。同時,師范生的免費是相對于其他高校學生收費而言的,如果享受免費的師范生不從教,由此而造成的教育不公平,顯然也是有失誠信的。
3. 享受資助的同學可能只享受資助而不履行義務,完成學業后并不回饋社會。國家助學金所發放的對象是全日制本專科家庭特別困難的學生,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是針對全日制本??茖W習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截至到2007年12月25日,全國已有96所高校向學生發放了國家勵志獎學金。這些學生在政策上享受國家的資助,沒有硬性規定的應履行的責任。但是國家花大力氣培養他們,他們理應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但因這幾項資助項目都偏向于農、林、水、地、礦、油等艱苦專業的學生,他們有可能享受國家資助后,畢業時并不從事這些專業。更有可能會有些受助生連起碼的感恩之心都沒有,覺得自己享受的資助是理所當然的,只考慮自己利益,完全視國家、集體利益于不顧。
4. 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中與學生聯系不夠,導致的潛在違約率較高。2007年8月,國家正式出臺生源地助學貸款政策。政策規定,大學生無需任何擔?;虻盅?,本人或其合法監護人可以憑相關證件到戶籍所在地的農村信用社、銀行等金融機構即可辦理貸款手續。問題是,生源地的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真正與借款學生的接觸也只在貸前初審和放貸階段,一旦學生入學,則可能很少保持聯系;其次是貸款過程中,學生上學情況的變化和家庭經濟條件的改變,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無法及時獲得,這考驗著貸款者的誠信為人;最后,貸款者畢業后是否還貸是對誠信的最大的考驗。由于生源地貸款的特殊性,還貸時間長達14年,有些同學可能在此期間事業有成,將自己父母轉出生源地,從此隔斷與生源地的聯系,逃脫還貸。應該說國家給予了貸款者充分的還貸時間,貸款者能否在規定的時間及時還清貸款,筆者認為國家是冒著一定風險的。[3]
5. 助學貸款中惡意拖欠還貸款的比例可能有增無減。相對于現行資助體系中的拖欠貸款的比例,新資助體系下的拖欠貸款和惡意逃貸的比例可能會有所增加。新資助體系中,中職生學費的全免,而大學生卻要通過貸款來完成學業,這難免會造成高校學生的心理落差,更萌發借貸不還的念頭。隨著最近物價的大幅度上漲,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加之剛剛參加工作就面臨結婚成家、購房等經濟壓力,借貸學生在畢業后迫于經濟窘困,他們大多一時無力還款。同時,由于在貸款償還機制的管理方面,新資助體系下的借貸風險依舊基本全交給銀行,而銀行對畢業生并無多大的約束力,很可能會導致還款率更加低下的局面出現。
三、 高校學生資助新體系中新的誠信問題的防范措施
基于以上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現狀分析與可能出現的誠信問題的預測,為防患于未然,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補救或提前防范。
(一) 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和誠信意識
針對貸款過程中缺乏誠信教育和某些受資助同學自我誠信意識、感恩意識不強等問題,學校應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感恩教育,樹立大學生誠信感恩、自信自愛、自強自立的高尚品質。將誠信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尤為重要的是要通過實踐鍛煉提高大學生的誠信品質,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提高大學生的誠信品質,充分調動和激發大學生潛在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良知,使誠信教育滲透到大學期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在認知、情感、實踐三方面融入感恩教育,開展相關的感恩專題宣傳活動,在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對貧困生的情感進行疏通和引導。同時學校應完善相關獎懲制度,加強誠信及感恩榜樣的示范作用。樹立榜樣,并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加大對反面典型的懲罰力度,使他人能夠引以為戒。通過大量正反面的具體事例讓大學生從思想上樹立以誠信為榮、以失信為恥的觀念。[4]
(二) 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合理可行的資格認定標準
針對資格認定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應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資格認定標準??梢钥紤]對家庭困難生進行必要的考察,并建立相關的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認定標準。首先對“經濟困難”做一個切合實際的定性描述。所謂“經濟困難”是指學生本人在校期間的經濟所得(包括家庭提供、社會捐助、各類補貼、兼職收入、獎學金等)無法或很難滿足在校學習、生活基本需要。其次,要通過分析大量的學生困難信息、消費數據、資助需求,運用統計學方法,以生源類別、健康狀況、教育支出、家庭收入、家庭人口數等多個因素為主要參數,建立一個學生貧困程度的量化評定公式及貧困生分類辦法,統一評定標準,以減小僅依靠某單一因素而產生的評定誤差。 [5]
(三) 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國范圍內的個人信用征信系統
受助生違約、拖欠貸款等行為,從根本上說是缺乏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一個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關鍵是能保護誠實守信者的利益,同時對不守信用者實施必要的懲罰。個人較為完善的社會信用信息,對于學生的誠信度有很大的約束作用。但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生的信息不全,缺乏一個能及時發布違約者信息的體系。應建立全國范圍內的個人信用體系,將學生在受資助方面的個人信息與其在以后工作生活中的個人信用信息結合起來,那么違約者可能會在以后的申請房貸、車貸或考取相關的職業證書時因不誠信而被拒絕,而守信者則在這方面享有優先權。受助學生會在考慮失信成本和守信收益的情況下,選擇誠實守信。[6]
(四) 完善配套法規,加大對違背誠信者的約束和懲罰力度
針對可能出現的弄虛作假、拖欠貸款和師范生違約等誠信問題,相關行政部門應建立健全國家資助金的管理辦法和配套的法規制度,使國家的各項資助項目的申請、辦理、及善后等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時,對資格認定中的弄虛作假、蓄意逃貸、不履行應盡義務、忘恩負義等行為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取規定罰息、公開曝光、行政處分等手段;對惡意逃貸者,應有法律追究手段,并由專門機構負責追回所欠的債務,杜絕蓄意逃貸現象;對免費師范生毀約的行為要加重毀約金的金額,除了補齊學校的培養費外還應補償毀約的損失,以經濟罰款來追回國家的損失。
參考文獻:
[1]劉增輝.500億鋪平貧困生求學之路[J].教育與職業,2007,(8).
[2]方麗娟.關于完善高校貸款資助政策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7,(8).
[3]李慶豪,沈紅.生源地助學貸款的發展困境與前景——以湖北省A市為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7,(5).
[4]劉光輝.論貧困生誠信教育及資助體系[J].求索,2004,(4).
[5]楊曉慧.高校貧困生“雙線資助”模式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07,(19).
[6]馬陸亭,徐孝民.國際教育投入與學生資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宋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