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諧是一個包容面很廣的概念,涉及了經濟問題,同時也涉及道德問題。在我國,首席執行官這種舶來品尚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這種不完善性是我國和諧社會道德建設和經濟建設全面發展的巨大阻礙。為促進我國和諧社會道德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全面發展,在總結我國首席執行官責任倫理缺失的原因和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和諧社會建設理論,明晰首席執行官責任倫理規范的內容和意義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首席執行官; 和諧社會; 責任倫理; 道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4-0157-03
設立首席執行官在中國已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經濟管理方式。作為企業領軍者,首席執行官影響著企業的未來;企業作為經濟的支柱,影響著國家經濟的運行。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首席執行官提出了要求。和諧社會是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和諧,即經濟的和諧和道德的和諧。“經濟的和諧”要求首席執行官能夠取得好的經濟業績,“道德的和諧”要求首席執行官能夠重視其責任倫理的建設。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生。責任倫理這一概念是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提出的。他認為責任倫理意味著“行動者必須對后果承擔責任,并以后果的善補償或抵消為達成此后果所使用的手段的不善或可能產生的副作用。”[1]在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首席執行官的責任倫理將關注由首席執行官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決定其應當承擔的義務和職責以及行為的選擇和后果。
一、 我國首席執行官責任倫理現狀及缺失緣由
首席執行官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但是在我國,首席執行官是借鑒國外經驗的產物。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這種舶來品的引入過程存在了不少問題,廣泛存在于企業內部和外部。從企業內部來看,首席執行官職位的設立存在弊端,沒有通過董事會選舉任命。某些企業的首席執行官是通過政府行政手段任命,還有些企業的首席執行官是由董事長或總經理更改頭銜名稱產生。從外部環境機制來看,首席執行官的發展沒有健康的空間。我國現在相關法律法規不太完善,公眾和媒體對于首席執行官的關注程度低。這樣,雖然首席執行官這個頭銜名稱引入了我國,但是首席執行官這個職位的真正內涵和相關體制卻沒有得到傳播。首席執行官的責任倫理缺失現象層出不窮,與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格格不入。
目前,首席執行官的責任倫理缺失現象如貪污腐化、任人唯親、偷稅漏稅、踐踏法律、漠視公益等等讓人觸目驚心。這些責任倫理缺失現象產生的緣由很多,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機制不健全,這其中包括了多方面的機制問題。第一,我國首席執行官的管理機制存在漏洞。作為一種舶來品,首席執行官是在我國踏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時期引入的。為了學習先進的管理模式,很多企業設立了首席執行官。但是,首席執行官這種管理方式在我國的引入,只是引入了這種頭銜,沒有將首席執行官相關的機制真正引入到企業中來。這些通過政府行政任命或從總經理搖身一變的首席執行官們,沒有通過市場的選擇和董事會的任命,不具有相應的專業水平,更沒有認識到自身應該遵守的責任倫理規范,由此產生了我國首席執行官責任倫理缺失的現象。同時,由于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健全,公眾對于首席執行官的關注也不夠,在有些地區,市場經濟的發展受到政府一定程度上的干預,企業沒有能夠爭取到獨立的控制權,為首席執行官責任倫理的缺失提供了可乘之機。第二,我國首席執行官的激勵機制不完善。在我國,首席執行官的薪酬激勵機制存在很大漏洞。首席執行官的報酬偏低、方式單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998年的中國企業家統計中顯示,我國企業還有“零報酬”現象存在。此外,許多企業仍然只用工資和獎金作為對首席執行官的報酬。這種薪酬激勵機制同運用首席執行官這種管理模式是格格不入的。它非但不能調動首席執行官的積極性,還會引起他們極大的不滿,認為自身價值沒有得到滿足,最終導致一部分首席執行官通過不道德的手段來填補這種空白。此外,政府的管制剝奪了董事會對首席執行官任期和權力的決定權。由此導致了首席執行官的任免沒有通過市場調節,首席執行官喪失了來自市場的壓力,不能自覺地履行責任倫理的相關規范。第三,責任倫理的道德教育體制不配套。“一種道德,最終能否被社會所接受,關鍵固然在于它能否反映社會道德關系的本質,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必然性,但是,這種道德究竟能夠在何種范圍和程度上為人們所接受,卻取決于它的傳播程度,取決于道德教育實施的好壞。”[2]首席執行官總是將如何達到經濟目標,如何分配經濟利益作為唯一的問題對待,忽視了責任倫理和道德的重要性。由于首席執行官是新生事物,在我國沒有相關配套的倫理道德教育。教育體制的不配套也為首席執行官的責任倫理缺失埋下了隱患。這三方面的機制的不完善,導致部分首席執行官一味追求自己的私利,將企業作為自己利益的追求工具,無視國家的法律法規,漠視社會公益等責任倫理缺失的現象。因此,只有采取了正確的方法,了解首席執行官責任倫理規范,才能推進首席執行官的責任倫理建設。
二、 我國首席執行官的責任倫理規范
“責任倫理要求行動者認識客觀世界及其規律,審時度勢以作選擇,從而對行為后果負責。”[3]首席執行官的責任倫理以其當時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所決定的義務和職責作為行為的指導,其責任倫理的范圍包括了對企業的責任,對客戶的責任,對員工的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和對社會的責任。具體來說包括了以下規范:誠實守信、公正信任、修身正己、關注社會。
(一) 誠實守信。誠實守信是針對首席執行官對于企業和客戶的責任提出的倫理規范。首席執行官作為企業的龍頭,要對企業負責,要愛崗敬業,對企業做到“誠”。由于當今的社會是以科技為主導的社會,科技對于企業的競爭力有著近乎決定性的作用。首席執行官作為企業的最高領導人,掌握著企業的機密,這讓首席執行官面臨著巨大的誘惑。道德責任感是拒絕誘惑的有力武器。首席執行官的責任倫理要求其對企業誠實,有信用,不出賣企業的機密來換取自己不正當的個人私利。不誠實是違背“和諧”本義的,一個依靠欺騙牟取個人非法利益的首席執行官,決不可能創建出一個和諧的企業。沒有和諧的企業,就沒有和諧的經濟,最終也不可能有和諧的社會。除了對企業誠實守信,首席執行官要做到對待客戶誠實守信。“誠實守信”是和諧社會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誠實守信是經濟交往的契約性本質在道德上的體現。誠實更多地是指在經濟交往中真實無妄地提供相關信息,以供對方做出合乎自身利益的理性決策;而守信是更多地指按照自己同意的契約承擔責任”。[4]欺騙客戶的企業,不可能創造和諧的社會。對待客戶,首席執行官應當遵守契約合同,不弄虛作假,樹立良好的企業的信譽,努力為企業爭取一筆無形的資本。首席執行官只有履行了責任倫理規范才能為企業和諧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
(二) 公正信任。首席執行官對待自己企業的員工也有責任,這一責任要求首席執行官做到公正信任,任人唯賢。“舉賢才,不分親疏,任人唯賢,關鍵在于無私。無私,是舉賢才的前提。”[5]如果首席執行官做不到這些,將會失去企業員工的信任,失去和諧工作的環境,失去人心。首席執行官一旦喪失了權威性,即使自身條件再優秀也難以開展工作,企業也就失去了凝聚力和戰斗力。因此,首席執行官對待自己的員工要負責任。在人事任命過程中,一視同仁,對不同性別、民族和種族的人不應當有任何偏見,給予員工同等的機會,保證利益分配合理和諧。除了做到公正,首席執行官還需要信任員工,這也是創建和諧企業,創造和諧社會對首席執行官的責任倫理要求。雖然首席執行官是企業的靈魂和支柱,但是一個企業的壯大和發展,絕不是首席執行官單槍匹馬就能完成的。要建設一個和諧的企業更是離不開企業內部成員的支持,而信任就是創造和諧的重要方式。信任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道德關系”。[6]信任員工,就是要尊重員工,加強同員工的交流溝通,使員工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相統一,激發員工的積極性,促進他們對企業的依賴感,讓他們視企業為家。這樣的氛圍,才是和諧的氛圍,和諧的氛圍,才能促使員工們共同克服困難,將企業推向新的臺階。
(三) 修身正己。要創建和諧的企業,首席執行官自身是關鍵。因此,重視自身的責任,需要首席執行官修身正己。修身指“陶冶、培養自己的道德品質”,[7]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求首席執行官培養自身的責任倫理意識,正己則是要求首席執行官根據責任倫理的要求,針對自己的行為不斷的進行反省,糾正自身的行為。作為企業的最高負責人,首席執行官對外是企業形象的代表,在企業內部,則是員工們關注的焦點。日本著名的企業家士光敏夫曾經說過“事實上,部下們注視的,與其說是管理者的正面,毋寧說是他的背影。如果領導以身作則,那么,即使他不說話,部下也會跟上。”[8]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個和諧的企業內部,必定有一個能做為道德榜樣的首席執行官,他的言行將推動整個企業的和諧發展。
修身正己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首席執行官要修身正己,就需要同企業的員工們相互交流,同時也要同自身相互交流。一方面,首席執行官通過同企業員工的交流溝通,獲取一些在辦公桌上無法獲得的信息和自身沒有發現的不足,然后改正這些缺點來修身。交流溝通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同員工的談話,定期問卷調查等等都是很好的正己的方式。另一方面,作為企業的最高領導者,首席執行官也應當不斷加強內省的工作,這種內省就是同自身交流。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內省”一向都是圣人們所推崇的修身方法。在現代建設和諧社會,我們仍然需要運用古代哲人的才智,讓首席執行官在內省的過程中促進個人的完善。只有通過內外兩個方面修身正己,首席執行官才能在企業中真正樹立權威,從而有效地開展工作,創建和諧的企業。
(四) 關注社會。一個企業要想強大并不是困難的事情,但一個企業要想長期強大則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世界500強的企業當中,能夠做到100年都屹立不倒的企業,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這個特征就是他們都能夠關注社會,履行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沒有將企業的經濟發展作為唯一的目標。事實也證明,首席執行官要建設一個和諧的企業,促進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就必須注重對社會的關注。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一個企業的壯大,必定離不開社會提供的一定的自然環境,人力資源和各項政策。但是,事物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企業發展時期需要社會的支持,而企業壯大后,社會也需要企業的關注。因此,作為企業的負責人,首席執行官需要注重企業對社會的關注和回報。重視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為當地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等等方式,都是企業有效回報社會的方法。另外,由于人類長期對自然的忽視和對經濟利益的過度追求,大氣污染、溫室效應、土地沙漠化等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環境污染和惡化不但對當代人產生影響,還會對子孫后代產生不良后果。和諧社會講求的是可持續地發展,環境的污染和惡化顯然是違背和諧社會理念的。如果每個企業都只顧自己的眼前利益而污染環境,人類社會將沒有任何可持續性可言,和諧社會的建立也沒有任何希望。因此,首席執行官應當“從實施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高度來開展經營活動,努力使經營活動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相協調,使企業活動有利于環境的良性循環發展”。[9]首席執行官應當注意企業生產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從長遠的利益出發,不被眼前的小利蒙蔽,帶領企業的員工,在企業內部形成保護環境的和諧氛圍,為人類的生活創造一個和諧的空間。
三、 和諧社會首席執行官責任倫理建設的路徑
企業是除政府以外最具社會影響力的組織,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意義;而首席執行官是企業中最具影響力的人,在構建和諧企業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意義。加強首席執行官責任倫理的建設,有利于建立企業道德風尚。首席執行官在企業中發揮著道德示范的作用能夠提高企業員工的歸屬感和忠誠度,使其關注企業道德風尚的建立。加強首席執行官責任倫理的建設,有利于企業經濟的和諧發展。企業的信譽是一種無形資本,首席執行官的責任倫理素質最終將會轉化成企業的經濟效益。加強首席執行官責任倫理的建設,有利于彌補法律法規的不足,促進和諧社會理論的建設。法律法規的作用治標不治本,只有重視企業道德風尚的培育,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和諧社會的理論建設。
(一)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是加強首席執行官責任倫理建設至關重要的途徑。首席執行官是在我國企業適應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出現的。在原先的計劃經濟體制中,企業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處在政府的控制和保護之下。當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時,企業暫時還不能適應激烈的競爭和開放的市場,企業的首席執行官還不能完全發揮其職能。在這個階段,就要通過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來加強首席執行官的責任倫理建設。
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需要使企業成為獨立的主體來應對變化的市場。當企業成為獨立主體的時候,首席執行官就能夠不受政府干預,自主地做好本職工作。這首先需要革除政企不分的弊端,建立健全產權明晰、管理科學的體制,其次要堅持企業董事會對首席執行官地監管,最后要減少政府對于首席執行官的行政干預,真正做到使首席執行官在完善的經濟體制中發揮其應有的職能。
(二) 完善責任倫理教育體制。在我國,首席執行官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它的理論知識還不很成熟,沒有系統的首席執行官責任倫理教育理論。因此,我們應當加強對首席執行官的培養,提供倫理道德教育機會,重視對首席執行官的教育考核,并建立倫理責任考核評價系統。一方面,理論研究是教育實踐的基礎。高校的倫理道德研究應當成為首席執行官責任倫理建設理論的主力軍。當理論有了一定的發展,對首席執行官進行責任倫理教育成為了關鍵步驟。現在高校設置的MBA課程班,其中關于商業倫理的課程還需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在這個過程中,最需要注意的是要減輕企業領導人對課堂和書本的排斥心理,轉變只重視經濟效益,忽視道德建設的觀念。因此,教育部門要加強對首席執行官責任倫理的教育,提高道德認識,鍛煉道德意志。此外,“從廣泛的意義上講,道德教育不僅僅是某一部分專職人員的事業,而是整個社會的共同事業。各個部門之間,應當相互協調,合理安排,使道德教育與其他社會教育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矛盾,彼此相耗。”[10]這一點,在首席執行官的責任倫理教育實際操作中也是相當重要的。教育部門也要注重責任倫理教育中各個部門的相互配合與協調。另一方面,要建立首席執行官責任倫理考核評價系統。考核和評價是為了促進首席執行官的責任倫理教育。但是,考核評價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具體的考核過程中,對于首席執行官這個新生的事物,要誠懇地提出意見,適當地鼓勵其自由的發展,為首席執行官的責任倫理建設提供一種健康有序的環境。
(三) 加強外部輿論監督。外部輿論具有強大的約束力。“其原因是通過普遍存在與社會成員內心的一種特殊社會心理機制--榮辱心而起作用的。”“因此,凡是有人群的地方,任何人都會有這種精神需要,都要程度不同地受社會輿論的支配和制約。”[11]首席執行官和社會其他成員一樣,也受到榮辱心的支配,也有自身的精神需求。運用好這一有利的工具,對加強首席執行官責任倫理建設大有裨益。
對首席執行官的外部輿論監督包括了兩個方面,企業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從小范圍來看,企業對于首席執行官就是一種外部環境。在這個小環境中,企業其他成員,如董事會成員、中層管理人員以及普通員工都應該擔負起對首席執行官的輿論監管任務,使首席執行官在企業里始終受到榮辱心的支配。這樣,當首席執行官履行了責任倫理規范時,其精神需要將會在企業這個環境中得到相應的滿足,從而促進其責任倫理的建設。從大的范圍來看,整個社會的輿論監督將是更為有效的約束監管機制。媒體的引導,政府的宣傳以及公眾對于首席執行官責任倫理建設的關注,都將成為促進首席執行官責任倫理建設的有利保障。
企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經濟建設的主體力量。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創造財富,解決就業問題,維護社會穩定,保護環境等重大的責任。只有企業健康發展,社會才能健康發展,國民經濟才能和諧。然而,企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道德倫理。重視首席執行官的責任倫理建設,就是抓住了企業的領軍人,抓住了企業經濟發展的命脈。加強首席執行官的責任倫理不僅是首席執行官自身發展的護身法寶,是企業持續穩定進步的加速器,也是提高我國和諧社會道德水平和繁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3][4][6][7]朱貽庭.倫理學大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2][10]羅國杰.倫理學[M].人民出版社,2001.
[5][8]潘乃樾.孔子與現代管理[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
[9]周祖成.企業倫理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11]魏英敏.新倫理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