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家過日子,哪家沒幾套鍋碗瓢盆、杯盞壺罐之類的器皿?器皿是易碎物,稍不留心,弄斷把手或打缺一個口子是常有的事,不僅看著不順眼,也很不好用。但一件器皿貴的上百元,最便宜的也得好幾塊錢,對普通的百姓來說,稍有破損便扔掉了又覺得可惜。如果能花些小錢補上繼續用該多好,一個叫羅立輝的的窮大學生,就是抓住人們的這種需求,開了一家“劃得來”器皿修補店,生意果然紅紅火火,成了遠近聞名的“修補王”。羅立輝并不滿足于現狀,把修補業務從補器皿進一步擴大到補花瓶、雕塑、奇石等名貴藏品,創業一年多,他就開了三家連鎖分店,資產達數十萬元。
一、 打工受屈,辭職創業
2003年10月,羅立輝從工藝美術學院畢業后,放棄了父母為他在家鄉那座小城找到的當公務員的工作,毅然到廣東去打工。
走出火車站,繁華的“十里洋城”讓初出校門的羅立輝感到非常新鮮,腦子充滿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他買了一張廣州地圖,看著滿街來去匆匆的車流和人流,很快,當初滿懷的激情和滿目的憧憬全變成了酸楚與茫然,一種流落異鄉的感覺襲上心頭。
拖著一只大大的行禮箱,漫無目的地在街頭走了很久,直到華燈初上才找到一家每晚50元的小店住下,這還是他再三比較認為最便宜的一家。
第二天,羅立輝起了個大早,認真打扮一番后,帶上求職的相關資料,來到人才市場,開始了他的求職歷程。轉眼間,10天過去了,跑了近20家用人單位,不是自己的條件不符合人家的要求,就是自己嫌人家的待遇不夠好。晚上回到住處,盤點身上的錢,連角票算上還不到500元,他突然感到一種恐慌,如果再找不到工作,將無法繼續在廣州呆下去。
生存是第一要素,羅立輝決定先將就找件事干著,把生活問題解決了,再選擇理想中的工作。在一家陶瓷廠,羅立輝找到了一份庫房管理員的差事,月薪1000元。說是庫房管理員,其實是搬運工,每天的工作就是把遠到庫房的瓷磚從車上搬下來,扛進庫房堆放好。這是一種勞動量很大的重體力活。第一天班上下來,覺得渾身疼痛,仿佛只要有人在背上輕輕拍一掌,立即就會散架。工作累倒在其次,最讓羅立輝不能容忍的是瓷廠老板飛揚跋扈的作為。對手下的幾個打工仔常常吼來訓去,動不動就扣錢罰款,有時甚至辱罵體罰職工。為了保住飯碗,大家都只好忍氣吞聲。一次,羅立輝患重感冒發高燒,他仍堅持上班,但剛扛了幾箱瓷磚,就覺得頭重腳輕,眼冒金星,便坐在地上休息一會,不知什么時候老板來到他的身后,踢了他一腳說:“媽的,你個爛仔,敢背著我偷懶?”羅立輝捂著被踢疼的地方,忍著火氣說:“老板,我今天身體很不舒服,想請一天假?!崩习逭f工作太忙,不準。還警告他說:干不下來就滾蛋,不要裝病混工錢。這話刺傷了羅立輝的自尊心,他發誓不再打工,回去干一番屬于自己的事業。
羅立輝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工人家庭,母親沒有工作,全家三口就靠父親每月500元工資過日子。為了供他上大學,家里已負了許多債,他自己是一個剛出校門不久的窮書生,除了滿腦子從書本上學來的抽象的理論知識,別無長物,自己創業,哪來的本錢?生性好強的羅立輝認為:世上有誰是先有了錢再去創業的?很多億萬富翁當初也是一窮二白,從白手起家干出來的,別人能做到的事,我為什么不能做到呢?
經過一翻思索后,羅立輝決定從自己比較熟悉的工藝美術行業入手。專替人做圖章匾牌,布標燈箱等,以此逐步積累實力,把蛋糕一點點做大。由于缺乏資金,他沒租場地掛牌開店,而是借錢買了一套工具,背著四處打探有誰要做圖章匾牌或布標燈箱,攬到活,就叫客戶先支付材料費或買來材料,他直接上門替客戶做,這種做法雖然給客房增添了一些麻煩,但客戶能親眼看到制作的全部過程,不必擔心偷工減料,制作過程中有什么地方需要改進也較方便,所以還是有許多客戶愿意拿活給他干,通過這種“游擊”戰術積累了一些資金后,2004年夏天,羅立輝終于租起門面正式掛牌營業。
近年來,從事工藝美藝制作的人越來越多,羅立輝因沒有資金購買先進設備,很多活都靠手工制作,不僅在產品制作上難以創新,而且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加上競爭慘烈,他的工藝品店生意日漸清淡。正在他生意舉步維艱的時候,一個小販騙走了他兩萬元材料款,這可是他的全部家當?。×_立輝的第一次創業就這么失敗了。他感到非常傷心和失望,把自己關在租住的小屋里,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房東怕他出事,隨時扒著門縫兒勸他想開些,求他開門出來散散心,吃點東西。
在房東和朋友的再三開導下,羅立輝心緒漸漸平靜下來,覺得老這么消沉下去不是辦法,自己才二十四歲,失敗了,還有機會再搏。
二、 破茶壺上悟商機。
有一天,羅立輝正在街上漫無目的地溜跶,碰上一位老頭用塑料袋提著一只打破了的紫砂茶壺,向他打探哪里有修補器皿的。羅立輝搖搖頭說:“不知道?!崩项^嘀咕道:“什么事都有人做,怎么偏偏就沒有人補器皿呢?!绷_立輝覺得好奇,便跟老頭答訕道:“一只茶壺有什么可惜的,破了就扔掉,還補它做什么?”老頭嘆口氣說:“小哥你不知道,我這茶壺是件寶貝呢!”交談中,老頭告訴羅立輝,這只紫砂壺是他的父親當年花二百個大洋從杭州買來的,父親去世后,這壺就傳到了他的手上,今天早上他沏茶時,不小心將壺打了一個大口子,他不想讓這傳家之寶廢在他的手上,便四處找人將口子補好,可找遍全城,就沒一家器皿修補店。
這事觸動了羅立輝的心思,居家過日子,哪家沒幾套鍋碗瓢盆,杯盞壺罐之類的器皿?不小心弄斷把手打缺個口子,用不成了,扔了又可惜,要是能有地方補上用該多好,這種“雞肋”可能家家都有幾只,抓住這個空檔開間器皿修補店,肯定有錢賺。
由于有了上次失敗的教訓,羅立輝再也不敢盲目上項目,他先著手對市場前景作調查,跑遍了全市百余條街巷,補鞋修鎖的店子不少,就沒有一家器皿修補店,他還在街上隨機對市民進行訪談,被調查者都表示希望有這樣的店,“因為器皿是易損物,生活中必不可少,買一件器皿,貴的上百元,最便宜的也得好幾塊錢,稍有缺損便扔了太浪費,能花點小費補上繼續用最好!”
對市場前景摸清后,羅立輝又對投資收益方面作了具體分析:租一間20平方米的門面,年租金6000元,對店面作簡單裝修需2000元,購置桌椅、工具、粘合劑等約3000元,辦理營業執照等手續費用300元,全部投資11300元即可開業。
效益方面:按修補面積大小,每補一個疤收費5至10元,每天修補30件,折合平均日收入200元,月收入6000元,年毛利為7萬元,除去房租6000元,請一名小工年工資4000元,水電費1000元,稅費1000元,原材料耗費3000元,可獲純利55000元,投資回收期不超過3個月。
器皿修補店的目標顧客是普通的工薪簇家庭,選址應靠近居民住宅區。
自從羅立輝煌打工回來,開工藝美術店失敗后,父母看著他整天心事重重的樣子,心里很不好受,便又四處活動,幫他聯系工作。羅立輝煌不想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他要自立自強。他打算做器修補的想法跟父母商量,立即遭到父母的堅決反對,父親拍著桌子吼道:“我花費這么多心血供你上大學,到頭來你只能去補器皿,讓我這張老臉往哪里擱?撲克撲克你周圍的大學生,哪個沒有體面的工作,如果去當修補匠,當初何必去讀那四年大學?!?/p>
父母的心情羅立輝能理解,一個堂堂的本科生去補破器皿,身為父母確實一時難以接受這個現實。但自己別無選擇,碉說,補器皿也是自食其力,總比靠著父母吃閑飯要有志氣得多,有什么丟人現眼的呢。
商機如閃電,稍縱即逝,父母的思想工作可以慢慢做,商機卻不等人,得抓緊時間先把生意做起來。
器皿修補是指將部份受損,尚存在使用價值的器皿通過粘結,填補等方式使其恢復原狀,這不僅要求保持器皿原來的形狀且不能影響其整體的外觀美,修補處還要保證牢固如初。這不僅要求要有一定的工藝美術底蘊,而且還要有一定的專業修補技巧。為了解決技術上的難題,羅立輝除了在互聯網上廣泛收集有關方面的資料,還到文物館找到在那里專門從事文物修補復原的一位朋友拜師學藝。他每天足不出戶,面對一些盆盆罐罐,打破了補上,再打破再補,今鄰邦里街坊有些人不理解,還以為他腦子出了什么毛病,常有人在門口探頭探腦地窺視,羅立輝才不管這些,仍專注地干著。直到自己滿意了,他又帶上工具和材料到街上的居民家中,免費給他們補器皿,請他們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直到人們都認為很不錯了,他才罷休。
經過對各方面的投資情況作認真的考察論證后,羅立輝決定上這個項目。他不惜放下顏面尊嚴,求遍了所有的親戚朋友,終于籌足了資金。2005年初,在一陣鞭炮聲過后,羅立輝的“劃得來”器皿修補店正式開業了。
三、 破器皿上掘金,窮書生變成小老板
“劃得來”器皿修補店開張的第一個月,很少有顧客光顧。羅立輝心里有些不踏實,難道這次創業又要以失敗告終?他坐在“門前冷落鞍馬稀”的小店里苦苦思索。隔壁服裝店的老板陳麗小姐過來串門,羅立輝向她傾訴了`自己的苦惱,陳麗鼓勵他說:“別泄氣,我相信你能行!”陳麗向他講述了自己是如何叢一個窮困的鄉下打工妹,歷經坎坷奮斗到今天,終于擁有了自己的公司的歷程。鼓勵他,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會取得成功。陳麗不僅答應在資方面支持他,還同他一起認真分析生意不好的原因:開器皿修補店,項目沒有選錯,疾癥是出在經營手法上。首先,做器皿修補是個新行當,很多消費者都不知道,即使有人要補器皿,也不知道上哪兒去打修補店;其次,就算有人知道有修補店,但不知道修補費用是否昂貴,修補過的器皿質量有保證嗎?再其次是如果距離較遠,往返都不方便,能否提供方便顧客的服務?
精神上的支持,有時比物質上的支持更重要,在陳麗的支持和幫助下羅立輝又煥發出精神,他下決心要把器皿修補店盤活盤大。針對經營中存在的問題,羅立輝立即對癥下藥,加以解決。小本生意無錢在媒體上做廣告他便找了一個新聞由頭,請在晚報社做記者的朋友寫了一篇文章登在晚報上,然后又印制了2000份廣告傳單,請人挨家挨戶地發下去。傳單上除了公布自己的店址、電話號碼外,而且還具體介紹采用科學方法修補的器皿,不僅質量有保證,絲毫不影響器皿原來的美觀和使用價值,且費用低廉,顧客只需花少量的錢,就可以獲得一件完好的器皿,比新購買一件器皿更劃算,“劃得來”修補店的宗旨就是幫助老百姓省錢的。同時他還承諾,凡經他修復的器皿,如果在三個月內修補處有脫落等問題,他不僅免費給予修復,而且全額退加修理費。3000米以外的顧客,可以電話聯系,由修補店免費取貨送貨。
菜市是城市居民每天都必須光顧的地方,且上菜市的人一般都是家庭中手握“錢”柄的人,“當家才知柴米貴”,這些人是最會算計,知道怎樣花錢更劃算,要想從居民家中的破壺爛罐子上揩到油水,最好先打動這些人的心。為此,羅立輝又到菜市口拉了一條橫標:“‘劃得來’誠心為每一個家庭省錢!”在菜市人流高峰時,故意很響地打破一個罐子,吸引人們注意后,他才在眾目睽睽之下慢慢將打破的罐子補好,引得許多人好奇地圍過來觀望、詢問。他便抓住機會,口若懸河地介紹自己的修補店,動員人們把家里的破鍋爛盆及各種掉把缺口的器皿交給他修補。
漸漸地,羅立輝的“劃得來”器皿修補店有了名氣,加上他良好的服務,到第四個月,小店開始有了盈利。隨著生意漸漸做大,羅立輝又請了兩個幫手。見羅立輝補器皿賺了錢,許多人都跟進摹仿,競爭激烈,羅立輝在不斷提高服務質量,以維持和擴大器皿修補的市場份額的同時,把經營業務擴大到做花瓶、雕塑、奇石等藏品的保養、修補業務。由于藏品大都較為貴重,貨主相對也是舍得花錢的,所以收費比普通器皿的修補費要高得多。一般補一道兩厘米長的縫,收費就在50元以上,大大增加了店里的經濟收益。當然,藏品的修補技術要求較高,要能做到天衣無縫,讓一般人看不出有破綻。
現在,羅立輝的“劃得來”器皿修補店開業已有一年多了,月收入已突破萬元。為了進一步做大市場,他又新開張了三家分店,他還準備注冊“劃是來”商標??磥恚嬗行判膹钠茐貭€罐身上挖出大桶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