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轉軌,我國地質隊工作的經營管理方式也發生著相應的變化。由于受計劃經濟的深遠影響,地勘事業單位在經濟體制轉換過程中沒有能夠很快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運行機制,礦產地質勘查工作被嚴重削弱;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又在急劇增加,在這種形勢下,必須加快地勘事業單位企業化改革的步伐。內蒙古地礦局屬地化以來,特別是通過近三年多的內部企業化改革,發展迅速。內蒙古地礦局并未簡單仿效企業改制“一刀切”的套路,在形式上直接將地勘事業單位改組為企業化組織結構,而是在考慮到職工切身利益的基礎上,對實際情況進行了科學調研,在改制過程中采取了“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的運行模式,通過內部企業化改革,建立“以人為本”的激勵機制,極大激發了企業員工干事業的熱情和潛能,使企業活力明顯增強,地質找礦成果顯著增加,經濟效益迅速提升,對區域經濟的拉動和貢獻力也明顯增大。目前,內蒙古地礦局已改組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在改革的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了一條成功的發展道路。
一、企業化改革——地勘事業單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產生于我國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地勘事業單位,對國家政權的鞏固、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做出過巨大貢獻,但傳統的地勘事業單位在行政上隸屬于政府,人員編制、機構設置、經費來源都依賴于政府,嚴重缺乏經營自主權。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原有的地勘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已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出現了資金匱乏、活力不足、人才短缺的情況,從而導致勘查工作滯后、地勘成果減少、重要資源可采儲量下降、礦產資源供給不足等情況,嚴重影響了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建設。隨著我國工業化步伐的加快,社會經濟發展形成的對資源的大量需求與資源供給短缺之間的矛盾日益顯現,地勘事業單位企業化改革成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只有通過改革,加大企業經營自主權,使其以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才能充分發揮這支隊伍的優勢,才能使地勘隊伍不斷成長和壯大。加快地勘事業單位企業化改革,是加快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緩解我國資源緊張矛盾的重要舉措,是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
二、實事求是,機制創新——內蒙古地勘事業單位企業化改革道路的成功探索
1.科學調研,總結與反思。我國地礦行業改革于80年代初開始,由于工作部署的調整,地勘工作量驟減,地礦業出現了大量富余人員,為保證穩定和安置人員,國家提出了“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方針,內蒙古地礦局很多單位都開辦了以養殖業、服務業為主的項目,但這些項目徘徊了許多年都沒有發展起來。內蒙古地勘事業單位的改革經過20多年的探索,始終未走出一條發展的道路。2004年是內蒙古地礦局企業化改革的轉折,新領導班子上任后,對全局28個直屬企事業單位進行了三個月的全面科學調研,對地勘單位的現狀、比較優勢和存在的問題做了深入分析,這是內蒙古地礦局企業化改革過程中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環。通過調研可以看到,地礦局下屬的地勘單位呈現出發展不平衡的態勢,造成不平衡狀況的主要原因在于發展路徑的選擇,充分發揮地質找礦優勢,走找礦——礦權運作——礦業開發路子的單位發展態勢較好;而搞多種經營或以安置效益為主的單位效益欠佳,原因是大批富余人員文化素質較低、技能素質單一,適應不了市場變化和競爭需要。內蒙古地礦局是一個綜合性專業技術隊伍,在基礎地質和技術力量方面都具有相對優勢;而比較弱勢是以地勘單位為基本單元走向市場,人、財、物和技術力量薄弱分散,產業發展不起來,企業辦社會問題嚴重,下崗職工生活困難。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首先要考慮到職工的利益,必須轉換思路,根據實際情況探索本地區的礦業發展道路。
2.轉換思路,創新機制。面對當時的困難,內蒙古地礦局在工作思路上做了重大調整,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舉全局之力走地質找礦開發一體化的路子,拉長產業鏈,發展比較優勢,妥善處理離退休和待崗職工問題,同時把具備走向市場的單位一個一個推向市場”的新思路。在總結改革經驗和轉換發展思路的基礎上,內蒙古地礦局展開了一系列改革,建立起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一是用人制度改革,打破了事業單位原有的職務、職級和身份界限,實行公平競爭,擇優聘用的制度,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在用人上體現了自主聘用人才、高薪聘用急需人才的特點,不同程度的改變了各單位企業無權自主選聘人才的狀況。人才的自主合理流動為各單位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用工制度改革,充分發揮市場的導向和配置作用,實行單位的勞動用工與職工身份的檔案管理相分離,企業采取崗位競聘、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自主擇優招聘,使職工能進能出,并在全局各單位內自主合理流動,進一步搞活了全局的勞動用工體制。三是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打破了事業單位工資分配體系,實行以崗位、效益為主,分配重點向關鍵崗位和技術人員傾斜的新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原事業單位的工資分配方式,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促進作用,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穩定隊伍起到了重要作用。
3.突出主業,深化改革。內蒙古地礦局的主導產業是地質礦產勘查、礦業開發和工程勘察施工業,其中地質勘查業要成為全區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的主要力量。同時,要通過自身的經營獲得更多的優良礦權和礦產地;礦業開發的重點要依托現有在建礦山建立大型的礦山企業;工程勘察施工業要通過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開拓新的施工領域,擴大市場占有率,進一步加快發展。為此,集團公司根據主導產業的專業特點,組建三個專業子公司,即地質礦產勘查公司、礦業開發公司和工程勘察施工公司,專業子公司對集團的礦業開發、地質礦產勘查和工程勘察施工起到輻射、拉動、帶動的作用,并以此為平臺,實施主業的投資發展、招商引資和合作開發。集團公司的投資重點是主導產業,在進一步改革投資方式的基礎上,采取聯合風險勘查,參股、控股組建新企業,吸引社會投資者,擴大職工個人及企業經營者入股本企業等方式,做強、做大主業。確立地質找礦重點區域,并通過改革體制,轉換機制,加大招商引資規模,盡快實現地質找礦的新突破,力爭近年內在國家和自治區工業經濟發展急需的礦種上有新的重大發現。
三、礦業實力明顯增強,職工收入穩步提高——內蒙古地勘事業單位企業化改革成果卓著
隨著發展思路的不斷完善,內部企業化改革措施的有力實施,內蒙古地礦局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呈現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后勁增強的良好態勢。從經營收入來看,2006年全局實現經營性收入20.83億元,是2005年經營收入7.25億元的2.87倍;2006年全年利潤3.68億元,是2005年的4.97倍,超過建局以來的利潤總和。上繳稅費突破4億元,對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力明顯增大。從產業結構來看,通過改革,全局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地質勘查、礦業開發和工程勘查與施工在全局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逐年增大,由“十五”初的59%上升至2005年的82%,主導產業的支柱作用明顯增強,地位更加突出,結構漸趨合理。從項目開發來看,建立了拜仁達壩、花敖包特、黃花溝、道倫達壩等一批重要的礦業開發項目,經濟發展后勁和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行業優勢進一步凸顯。在優勢產業率先發展的過程中,典型示范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據統計,全局24個單位中,2006年經營收入超過5000萬元的單位增至10個,其中超億元的達到6個。利潤超千萬元的達到10個,超2000萬元的5個,無一虧損。從職工收入來看,隨著改革的進行企業職工收入穩步提升,2006年職工人均年收入達到2.29萬元,較2005年增長了40.5%,其中在崗職工人均工資增至3.37萬元。離退休人員經費單列,單獨建賬管理全部到位,確保離退休費的足額發放,全局220名離休人員已全部進入醫保。下崗職工收入在2005年大幅度增加生活費的基礎上,2006年每人每年又增加1000元,年人均達到8000多元。地勘費中下崗職工人均補貼超過了在崗職工補貼標準,下崗職工的生活水平隨全局經濟的增長有明顯提高。一些效益好的單位還根據自身實際和能力,實行內部退休退養政策,保持了隊伍的和諧穩定。
四、以人為本開拓創新——內蒙古地勘事業單位企業化改革的深刻啟示
改革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將企業發展和人的發展相統一。深入分析企業自身的發展基礎、條件、優勢和劣勢,科學確定企業發展目標和發展重點,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努力營造鼓勵員工干事業的氛圍,在激發基層領導層和員工勞動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的基礎上,使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充分發揮,這是內蒙古地礦局企業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帶給我們的啟示。企業必須以發展為目標,為發展而改革,把政府的政策指導與地區實際緊密結合,以人為本科學確立符合實際情況的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并在改革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必須突出地質勘查人才和技術優勢,把握發展重點,優化產業結構,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有競爭活力的地勘企業新體制。必須賦予基層單位充分的自主權,發揮各級企業經營者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增強自主發展的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和骨干力量先富起來,帶動全局經濟的整體發展。必須做好離退休和下崗職工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廣大職工的生活質量和收入水平,為改革和發展提供穩定和諧的環境。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學院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