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的支柱。近年來,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在艱難曲折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著各種嚴重的職務犯罪問題。嚴酷的現實足以證明,預防國有企業領導干部的職務犯罪,已成為黨、國家與紀檢監察部門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一、國有企業職務犯罪的心理特征
1.追求享樂的心理。一些企業領導干部常常處于金錢、人情、關系和燈紅酒綠的包圍中,置黨紀國法于不顧,挖空心思,追求享樂,從小吃小喝到大吃大喝,從接受禮物到巨額斂財,從心理蛻變到權力演變,從權力演變到權錢、權色交易,最后深陷泥潭。
2.“低酬重壓”的心理。一些效益較好的企業,領導干部認為,企業效益好主要是自己的功勞,而自己工資待遇低,風險壓力大,與付出的勞動報酬不相稱,心理不平衡,誘發以權謀私,惟利是圖。
3.僥幸冒險的心理。一些企業領導干部冒著被嚴肅查處的巨大風險,違紀違法的獲益,遠高于代價成本,并自認為被查處的可能性較小,從而有恃無恐,或認為即使被查處,失去的利益也遠低于其違紀違法的獲益。同時,因企業體制機制等原因,與其他領域相比,企業領導干部以權謀私,具有更強更易的操作性,從而導致其大肆貪污受賄。
4.盲目攀比的心理。一些企業領導干部活動領域、環境的誘惑力極強,意志稍不堅定,就會在花花世界里迷失方向。認為面對“大款”,自己若小氣寒酸,就沒面子,于是熱衷于講氣派,盲目攀比,導致經濟腐敗,一步步滑向深淵。
5.權力補償的心理。也叫59歲現象。有的企業領導干部,一想到快要退了,“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滋生了強烈的“不撈白不撈”的權力補償心理,不顧一切,大撈一把,結果葬送了自己。
二、國有企業職務犯罪的主要原因
1.忽視政治理論學習,價值觀嚴重扭曲,是導致企業職務犯罪的基礎性主因。一些國有企業領導干部,受市場經濟利益驅動的影響,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嚴重扭曲:黨的宗旨被以權謀私所取代,黨性原則被重利輕義所取代,私欲惡性膨脹,把黨組織和職工群眾給予的權力當成索取私利的籌碼,為追求金錢享受,嚴重蛻化變質。他們趁企業兼并、聯合、破產的時機和體制機制漏洞,以權謀私,肆無忌憚,侵吞國有資產和企業及職工利益,最終走上犯罪道路。
2.黨組織核心職能弱化,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是導致企業職務犯罪的體制性主因。由于我國正處于體制轉軌、結構調整和企業改革過程中,加之廠長經理負責制賦予企業經營者生產經營指揮中心的地位,“負責制”成了“家長制”,致使國企“私營化”,權力過分集中,一人說了算。企業黨委被放置一邊,企業的重大經營決策,黨組織難以有效參與,黨組織的監督、保證作用難以有效發揮,監督制約更是顯得軟弱無力。企業雖設有紀檢、工會、審計等部門,但其監督機構的從屬依附性,決定了其監督與制約的難度極大,甚至不大可能。所以,一些國有企業領導干部凌駕于企業黨組織之上,大權獨攬,為所欲為、貪污受賄、徇私枉法、買官賣官、以權謀私等問題比較突出,各類重大違紀違法案件時有發生,令人觸目驚心。
3.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和社會不良風氣,是導致企業職務犯罪的客觀性主因。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一些國有企業領導干部受“一切向錢看”的思潮影響,私欲極度膨脹,奉行“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信條,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索賄受賄,侵吞國有資產和職工利益,成為金錢的俘虜和人民的罪人。
4.法律意識淡薄,法律知識奇缺,是導致企業職務犯罪的法制性主因。有的企業領導干部長期不學法、不懂法;更有甚者,藐視法律,明知“伸手必被捉”,但自認為手段隱蔽,無法查出,無所顧忌,膽大妄為,從而導致嚴重職務犯罪。
三、國有企業職務犯罪的預防對策
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和防范企業職務犯罪,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新的重大課題。客觀和現實的看,比較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是抓緊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要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積極參與企業重大決策,加大對黨員干部的監督力度。隨著企業改革大環境的改善,黨組織要以此切入點,依法依紀進入企業決策層,堅決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凡屬于重大決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項目安排和大額度資金使用,都必須經集體討論作出決定,不準個人或少數人說了算。要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堅持群眾路線,建立和推行廠務公開、民主監督制度,促使領導干部主動接受職工群眾的監督。
2.要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注重建立牢固的思想防線。要把法制宣傳教育納入黨委工作總體部署和中心組學習之中,充分發揮企業媒體和重大案件的教育作用,學法守法,增強免疫力和自覺性。
3.要切實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制約,有效防止權力濫用。特別要重點加強對國有企業主要負責人和重點環節、重點部位的監督。要深入研究探索、充分發揮紀檢、工會、職代會監督的作用,切實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把監督落到實處。同時,企業紀檢監察部門,要深入研究職務犯罪和預防的規律,不斷探索總結,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委組織協調、部門各負其責、群眾積極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格局,從體制和制度的改革中找對策、想辦法、提建議,全方位的遏制和預防職務犯罪,促進國有企業改革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中冶陜西重工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