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隨著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飛速發展,環境問題已日益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它不僅和我們的生活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而且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而在這些環境問題中白色污染又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要求,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對白色污染的危害認識以及對策的討論已成為當今社會的焦點話題。
一、“白色污染”的含義
塑料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是由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組成的材料。隨著塑料產量的不斷增大,成本越來越低,大量廢舊農用薄膜、包裝用塑料膜、塑料袋和塑料餐具(以下統稱為塑料包裝物)使用后被拋棄在環境中給景觀和生態環境帶來很大的破壞。由于塑料包裝物大多呈白色,因此,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被簡稱為“白色污染”。
二、“白色污染”的危害
“白色污染”的危害,其表現形式有兩種,即:視覺污染和潛在危害。
1.視覺污染。在城市、旅游區、水體和道路旁散落的廢舊包裝物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影響城市、風景點的整體美感,破壞市容、景觀,由此造成視覺污染。據有關資料顯示,2006年中國塑料制品產量已達3,000多萬噸。目前全球廢棄塑料物每年總量已達6,000多萬噸。據中國環保信息網資料統計,我國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產和消費國之一。1995年全國塑料消費總量約1100萬噸,其中包裝用塑料達211萬噸。而隨手拋棄廢棄物,亂倒、亂堆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行為隨處可見。
2.潛在危害。塑料袋最惡劣的危害,是造成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包括塑料袋在內的塑料制品由于其原料在自然環境狀態難以降解,可以存在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日積月累就會給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混在土壤中,會影響農作物對水分、養分的吸收能力,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導致農作物的減產;被家禽、家畜、野生動物誤食,就會導致其死亡等。一次性發泡塑料飯盒和塑料袋食物嚴重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當溫度達到65攝氏度,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質將滲入到食物中,會對人的肝臟、腎臟及中中樞神經系統等造成危害。據環保組織“藍色海洋”觀察研究,每年有1000萬鳥類、10萬以上的海洋哺乳動物由于吞入塑料廢物而死。據聯合國環境保護署估計,50%的海底垃圾是塑料制品。每1平方英里的海域現在已經有4.6萬塊塑料廢品漂著。
三、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當前,我國一些地區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已經相當嚴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水、大氣、土壤等污染日益嚴重。環境問題的眾多病因被逐漸地發現,有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技術因素、倫理因素、歷史因素等。
1.環保意識欠缺是關鍵。眾多塑料袋的生產使用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許多市民對這個污染源至今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人們的環保意識比較淡薄,濫用和隨意亂倒塑料制品現象相當普遍。
2.缺少相關的經濟政策。要調動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回收、加工、利用企業的積極性,需要給予這些企業以優惠政策。現有的綜合利用優惠政策尚不足以使廢舊塑料包裝物回收利用行業形成良性的市場機制。為了不增加政府負擔,同時體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應要求產生廢物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業或個人要交納回收處理費,用于對回收利用者的補償。這種做法在國外已較為普遍,我國,目前還沒有這類經濟政策。
3.我國現有的法律沒有對塑料包裝廢棄物的處理制定出過硬的相關法規。現行的《環境保護法》是1989年由第7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1次會議修訂通過的,雖然現行《環保法》在立法體例上包括污染防治與自然資源保護兩大內容,但由于種種原因,這部由國家環保機構負責起草修訂的環保基本法卻基本上是一部污染防治法,并沒有規定自然資源保護的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和監督管理機制,因此無法適應自然資源綜合性、整體性保護的要求。塑料垃圾沒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處置,垃圾沒有實行分類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許多企業對于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白色垃圾沒有科學地處理,放任自流。防治“白色污染”不能光靠企業或個人的自覺性,應有強制性措施,約束公民的餐飲、交通等行業的工作人員的行為。如:要求企業或個人對自己生產、經營、消費活動中產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進行回收利用;對隨意拋棄、堆放廢舊塑料包裝物的行為進行處罰等。但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制定這方面的全國性法規。
四、我國防治白色污染、加強環境保護的措施建議
1.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加強對“白色污染”危害性的宣傳,引導和教育市民自覺防治“白色污染”。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教育人們樹立良好的節約習慣。在自身嚴格遵守環法法規的同時,積極制止身邊的不良行為。
2.將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制定防治“白色污染”的地方性法規,明確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回收利用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義務和法律責任。同時,按照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力、高效運轉的要求,建設完備的環境執法監督體系,不斷提高環境保護能力。各級發改、經貿、工商、環衛、衛生、質監、農業、環保等管理部門和城管監察機關應當按照各自的法定職責,負責對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和塑料包裝袋的行為實施監督管理。其中,生產環節由生產審批部門負責監管,禁止生產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等;銷售環節由市場準入機關負責監管,禁止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在市場上銷售;使用環節,應由城市管理機關加強監督管理。必須嚴肅查處各類環境違法違規行為,扭轉執法不嚴、處罰不力、整改不到位的狀況。
3.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除“白色污染”的良性運作機制。應對塑料包裝物的生產、經營、消費等各個環節,分別制定具體的控制措施和引導政策,加強替代包裝產品的開發、研究,控制不易回收利用的廢舊塑料包裝物的產生量,鼓勵提高廢舊塑料包裝物的回收利用率。狠抓污染源頭治理,運用經濟手段,鼓勵和促進廢舊塑料包裝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完善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價格、稅收等政策,促進污染外部成本內部化,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防治“白色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一方面要抑制白色污染量,另一方面強調白色垃圾的回收利用。采取強制措施,從回收集中產生的廢舊塑料包裝物(如一次性泡沫餐盒)入手,逐步提高廢舊塑料包裝物回收利用率。實行垃圾回收分裝制度,對垃圾進行分類、分裝和回收,既可以解決“白色污染”的問題,同時也可以使資源循環利用。
(作者單位:山東東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