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進入我的腦海還是這幾年的事情。開始進入時僅是一個概念,在不斷的學習和思考中,這個概念方才得以充實,逐步清晰起來,成為一個能夠自覺接受的科學理念。對于創新理念的接受,許多人大概同我差不多。1979年版的《辭?!沸抻啽荆皠撔隆边€沒有作為詞條收入其中,更不要說文革前和文革中了。對此,哲學家湯一介有一番感慨。有人問他:您的學術成就能不能趕上父輩?(指其父湯用彤以及馮友蘭等)湯先生的回答很明確:不可能。又問為什么,他說:人的生命最具創造力在三四十歲前后,總共也就三十來年的時間。在那個年齡階段,我們搞哲學的人,只能解釋毛澤東的哲學思想,不能有自己的哲學思想,所以只能稱哲學工作者,不能稱哲學家。這番話被說出來,在于湯先生,乃是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對于我來說,卻是一種頓悟與覺醒。從學術層面講,學有專長,業有專攻,能夠自創一體,方能自成一家。湯先生的這些話已由央視十頻道的《大家》專欄播放。這些年來,他思索了許多重大的哲學問題,收獲頗豐,確也已成大家。
湯一介先生所說的這種狀況,在各個領域都長期存在。好似走進了弱智時代,缺乏創新思維,也就沒有創新成果和大才奇才。有一位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作家對親身經歷的這種狀況做了形象的描述:“到了該自立的年歲還不知道精神上的自立,這是中國很多中年人的共同悲劇。天天期待著上級的指示、群眾的意見、家人的說法,然后才能跨出每一步——這是尚未精神斷奶的標志。最可怕的是,誰也沒有斷奶,而社會上又沒有那么多上好的乳汁,因此開始了對各種偽劣飲料的集體吮吸。在一片響亮而整齊的吮吸聲上面,是那些爬滿皺紋卻還未蒼老的臉?!痹谀莻€時代,不僅不提倡創新,還有意或無意扼殺創新。一旦從石縫里頑強地冒出創新萌芽,便要視為異端,稱為毒草,真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一些人總是虎視眈眈地盯著秀林的“木”,出岸的“堆”,“摧秀”與“湍岸”成了他們的看家本領。
往事矣已,終于迎來了大轉變。不妨回顧一下這個轉變的過程。
提倡創新,鼓勵創新,發端于科學技術領域,叫響在出生產力的部門。2001年的全國科學大會倡導原創精神,強調原創成果。這個“原創”就是獨創。當時,有人敏銳而又謹慎地提問:這里的“科學界”不能只限于自然科學而不包括社會科學吧?2006年全國科學大會,則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主題,盡管重點還是指科學技術、產業產品的創新,卻也包括其他領域的創新。沒有眾多領域的創新,哪能建設創新型國家?一條軌跡明顯昭示:我國的深層改革往往以經濟為開端,繼之延伸到政治。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相對滯后的領域終究也得跟上來。創新思想和創新哲學,也是沿著這條軌跡而必然要出現的。
中央及時地明確地提出了理論創新。這不僅是最高決策層的理論創新,也包括方方面面的理論創新。實際上,最高決策層提出的新理論,也吸收了不少思想家、理論家、哲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吸收了廣大干部和群眾從實踐中提出的新觀點和總結的新經驗。方方面面的創新匯入到中央的總體決策中,方才出現高原烘托群嶺的大氣勢和群嶺映襯主峰的大風采。
回顧一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對于用創新哲學支配人生,煥發全民族的創新精神,會有更清醒的認識。人類文明最早誕生之地,有古代的巴比倫、埃及、中國和印度,大致誕生于距今7000—4000年之間。人類今天所擁有的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源頭,也都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然而,有三大古文明先后被歷史湮沒了,不像中華文明綿延不絕地傳承至今。其湮沒的原因,在我看來,最根本的還是自身缺乏創新能力,因而被新崛起的更高文明所摧毀。18、19世紀,中華文明也曾出現了嚴重的生存危機。在西方工業文明迅速崛起之時,中華民族正處于封建社會末期,被沒落的政治觀念和政治體制所禁錮,缺乏創新,失去活力,陷入了被列強瓜分的境地。一個民族的創新能力一旦被禁錮,這個民族也就不可避免地會走向衰弱。
依照唯物辯證法,世上萬事萬物皆普遍聯系,普遍聯系必然導致運動、變化和發展。只是運動、變化并不等于發展,發展必須是前進的變化或進化,是事物從一種質態轉變為另一種質態,是事物從舊質轉化為新質。可見,發展離不開創新,創新是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創新的本質是破與立,拋棄舊的,創立新的。破與立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一路創新,即為不斷地破,不斷地立,不斷地開拓進取。創新是創造性的現示,發揮想象力,憑借超常思維,創造全新的東西。這是智能的高度發揮,智力的最佳體現。其成果是首創之舉,前所未有。創新的鮮明特色是超越,超越他人,超越自己,超越現存的一切。敢于超越就是敢于創新,沒有超越也就沒有創新。創新不需要合上前人的腳印,期待上級的指示;創新不需要察顏觀色,惟命是從,死啃書本。用創新哲學支配人生,指導工作,我們的國家就會充滿勃勃生機。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用創新哲學支配人生,乃是新的時代的要求。對于各級領導干部,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在于改變思想觀念,改變思維方法,進而改變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與創新精神相對立的是,唯上,唯書,人云亦云,“上面”說了誰也不敢再說,照抄照轉,照搬照套。這一套,許多領導干部爛熟于心,想問題,做工作,就不由自主地走到老路上去了:不會想出新辦法,不想走出新路子,總是盼文件,等指示,沒有文件或指示,就不敢動手辦事。于是,上面對了的,下面也就對了;上面錯了的,下面統統錯了。對了的受表揚,因為步步緊跟堅決照辦不走樣;錯了的挨板子卻是挨得冤枉。如此這般,一切刻板照套,還有什么活力可言?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這一發展戰略,必將賦予各級領導干部新的使命與責任。沒有創新哲學,缺乏創新精神,必然制約相關部門、地區的發展。世界上的國家被經濟學家分為“資源型”、“依附型”和“創新型”這三種類型。到2020年,我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必須跨越迄今尚在我國經濟中占有相當大比重的“資源型”和“依附型”。墨守成規,安于現狀,又怎么完成這種艱難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