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守御千戶所城
明初,倭寇猖獗,不斷侵擾我國沿海地區,百姓深受其害。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中央朝廷詔命沿海備倭,在全國沿海海防要塞設置衛所,筑城鎮守,防倭寇侵襲,保境安民。明崇禎十年(1637年)《廉州府志·備倭》載:“皇明洪武二十七年七月,始命安陸侯吳杰、永定張金寶等率致仕武官往廣東訓練沿海衛所以備倭,是時方有備倭之名,天下鎮守凡二十一處”。其中的永安守御千戶所是我國最南端的明代海防要塞。《廉州府志·軍備》載:“永安城守御千戶所舊在石康安仁里,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為海寇出沒奏遷于合浦海岸鄉,千戶牛銘始建城”,是時建有“城濠、窩鋪、門樓。城周圍四百六十一丈、高一丈八尺,闊一丈五尺,窩鋪一十八間,城樓四座,濠周環五百丈。”北部灣海邊,扼“高、雷、瓊海道咽喉”,海防軍事戰略地位重要。
明成化五年(1469年)重修永安城并增建防御設施。“(永安城)歲久傾圮,成化五年僉事林錦始鑿池以便巡守,又造通蓋串樓四百一十五間,其四門樓、敵樓各八座,角樓、月城樓各四座,有正廳、吏目廳,有左右廂房,有重門,有鼓樓。”現在永安所城中的大士閣即是當時修建的鼓樓。
經過多年經營,永安守御千戶所城城高濠深,設施齊備,頗具規模。永安所城成為有明一代雄踞北部灣的海防軍事重鎮。
民國版《合浦縣志·雜志》中收錄的明游擊將軍馬紹良的《永安營所題名碑記》記述,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游擊將軍從潿洲移駐永安城,統轄欽州龍門衛、廉州衛、乾體把總和潿洲一帶的海防軍務,麾下有“戰船六十只,官兵一千八百員名,雄視海天鯨鯢”。
據《廉州府志·軍衛》記載,永安城內明代曾設“永安守備公館,舊委指揮一員專駐哨守”,又云:“永安珠也公館,為內使(采珠太監)設”。《合浦縣志·廨署》記載,縣丞署“雍正元年移駐縣東永安城”,又廉防同知署在康熙年間曾移駐永安城。
從這些記載可知,明清時期在永安城內曾設有游擊將軍、守備指揮、釆珠內使、廉防同知、縣丞等軍政要員的衙門。
之后隨著軍事地位逐漸下降,永安所城遂廢。
抗日戰爭時期,為抵抗日軍侵略,國民政府于1941年通令沿海拆除城池、碉堡,永安城城墻城門等大部分被拆毀,僅存南門、西門、鼓樓(大士閣)及部分民居。
1951年“大躍進”時期,南門、西門又遭拆除。
經實地勘測,永安城平面呈方形,邊長各380米左右,城墻基寬約5米。城內外檐墻為青磚砌筑,長方形條磚長45.5厘米、寬22.5厘米、厚14厘米。墻心用黃土、碎磚分層夯實,一層黃土(厚約30厘米),一層碎磚(厚約15厘米~20厘米),城墻通高約6米。現僅存城墻的夯土殘垣,其中南城墻殘垣保存較好,最高處3米~6米,部分護城濠仍清晰可見。
現古城內不少居民是明代衛所戍兵后裔,城內仍存部分明、清時期的民居。
大士閣
大士閣,當地俗稱“四排樓”,原是明成化五年(1469年)重修永安城時修建的起報警功能的軍事設施——鼓樓,人清以后,隨著永安城軍事地位逐漸下降,鼓樓的功能也隨之減弱,成了供奉觀音大士的宗教場所。“大士閣”即因供奉觀音大士而得名。現存閣內的清道光六年(1826年)廉州知府何天衢《永安城重修大士閣碑記》載:“(永安城)創于明代……中城舊有大士閣,上奉大士,下為四達之衢”,可知在清道光六年前即已改稱大士閣。
大士閣居于永安古城的中心位置,正好位處貫通古城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的兩條主要通道的交叉點上,與四個城門的距離基本相等。
其坐北朝南,由前后兩座二層重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筑相連而成。臺基平面呈長方形,長18.20米、寬11.30米、高0.51米,占地面積205.66平方米,地坪鋪墁紅階磚,前后明間設三步青石踏跺。底層面闊三間,進深八間;二層前座面闊變為一間,后座仍為三間,平面呈“凸”字形。兩座內部相貫通,前座比后座稍低。
落在臺基上的柱子共36根,計有檐柱18根、內金柱12根、角柱4根、山柱2根。每根柱底均墊石質柱礎,有方唇素面鼓墩、圓素面覆盆墩、方唇蓮辦覆盆墩等。蓮辦覆盆墩,亦稱“鋪地蓮華”柱礎,在宋代很流行。木質柱身均為“梭柱造”,以每根柱高1/3又1/3收殺至柱頂,與宋《營造法式》規定柱子收殺之制基本相符。但柱子用材比例,以檐柱為例,柱徑0.32米,與柱高3.2米的比例是10:1,是依照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柱材1:10的規制。
全閣的木構件均采用本地出產的材質細密堅實的格木制作,梁架不設天花,為“徹上露明造”,構件加工粗獷,刀砍斧削之痕清晰可見。
前座,兩山施用兩組穿斗式構架,構成九檁木構架,通高6.58米。四根重檐金柱、兩根山柱均直通二樓屋頂,由柱頭上皮承托脊檁和金檁,八根穿枋貫穿柱間,聯結成一個穩固的木骨架,并且在穿上立童柱與彎月梁,聯結支撐童柱上皮的檁條。前檐金柱頂部穿枋出際長75厘米作挑梁頭,下面外拽出一跳丁頭拱,承托挑梁頭上的檐口檁,構成上層屋檐。底層,10根檐柱直通屋檐,柱頭上皮承托檐檁,檐柱之間、檐柱與金柱之間用截面18.5厘米×7厘米的穿枋聯結,穿上立矮童柱支承檐檁。聯結檐柱、內金柱的穿枋均出際挑梁頭(長0.98米,45度轉角的長1.25米),外拽出二跳丁頭拱支承挑梁頭和檐口檁,轉角檐柱還45度里拽出一跳丁頭拱,構成底層副檐。
后座,為主閣,梁架是抬梁式與穿斗式結合,通高7.58米。兩山設對稱的兩組梁架,三架梁以上為抬梁式,五架梁以下為穿斗式,主體構架由兩組梁架、四根重檐金柱和四根內金柱組合構成。兩山五架梁下隨梁枋與內槽枋之間,置五個小斗隔架,前檐五架梁之上的金檁隨檁枋與內槽枋之間,置二攢一斗三升隔架科和二個丁頭拱。四根角柱頂部連結內金柱的穿枋45度出際長98厘米為挑梁頭,下面外拽出兩跳丁頭拱,里拽出一跳丁頭拱,承托檐口檁,四根重檐內金柱均外拽出兩跳丁頭拱,承托挑梁頭和檐口檁。三架梁上皮中間置一攢駝峰、異形拱支承脊檁和隨脊檁與穿上童柱、彎月梁上皮的內金檁,以及椽子等構成后座上檐結構,前座后檐與后座前檐的重檐金柱之間施穿插枋連接,檐口交匯處設“承霤”排水,底層,8根檐柱上部均外拽出二跳丁頭拱承托挑梁頭和檐口檁,轉角檐柱45度內拽出一跳丁頭拱,支承穿上的童柱和檁條,構成底層副檐。
大士閣柱頭科的丁頭拱,均不按《營造法式》《工程做法則例》斗拱制作的規范,為本地隨意之作,唯有后座內槽一斗三升隔架科較為規整,耳、腰、底的尺寸比例1:1:2,也不按宋式、清式的2:1:2規制。拱的制作更為簡易,均似挑枋形,拱頭留有卷殺,但不很明顯。屋頂坡度較平緩,舉架比例約1/4(舉高與前后檐口檁的距離比例),基本按宋《營造法式》1/4的規制。
大士閣的下層為敞開式,四周無圍護。樓楞截面14厘米×10厘米,有24根,樓板厚3厘米。門窗裝修簡單,一層通往二層設一簡易扶手木梯,梯頂門口設置一扇單開板門。前座兩山板墻置縷空細方格紋通窗,后座三面為縷空圓弧花辦紋、斜格萬字紋等花窗。屋面檐口置無釉瓦當、滴水,兩山均設博風板,上施排山溝滴(無懸魚、惹草),前后座的正脊、垂脊、岔脊、翹角均飾以著色灰塑,有圓雕也有浮雕。形象生動,種類豐富,計有龍、鳳、鰲魚、草龍、蝙蝠、“暗八仙”、卷草、花卉、鳥獸等。
大士閣的外觀前后兩座相對獨立,似是兩座,而內部采用隋、唐以后已不多見的“承霤”做法銜接前后兩座,使之貫通為一個整體,取得較大的進深,解決了木構件大跨度中的不利因素,設計構思非常巧妙。屋脊裝飾的嶺南風格非常濃郁,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大士閣是一個反映嶺南地區明代前期沿用宋《營造法式》的規制中逐漸轉變為明、清風格的范例。對于研究嶺南地區傳統建筑發展史,是不可多得的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其作為永安城保留下來非常完整的軍事設施——鼓樓,對于研究我國古代海防軍事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