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理論視角研究區域經濟發展將為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奠定理論基礎。增長極理論、產業集聚理論和工業園區理論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區域經濟中心建設的主要內容和要求,為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綜合三種理論內涵,可以提出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的主導思想。
關鍵詞:區域經濟;產業發展;哈大齊I業走廊
中圖分類號:F424.1 文獻標識碼:A
2004年11月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的重大戰略決策,哈大齊工業走廊將成為黑龍江未來一定時期內經濟發展的重點,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龍頭板塊,同時也將成為黑龍江新的經濟增長極。筆者重點探討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的理論基礎,為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提供理論指導。
一、增長極理論及其對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的啟示
20世紀50年代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克斯(F.Perroux)提出了增長極理論。該理論被認為是西方區域經濟學中經濟區域觀念的基石,是非均衡發展論的依據之一,為某一地區崛起的區域經濟中心奠定了理論基礎。
佩魯克斯提出的增長極(Devlopment polse)是指“經濟空間”中起支配和推進作用的經濟部門。這里的“經濟空間”是指各經濟單位(部門)之間關系的集合,從產業角度看,指產業關聯的結構關系。在經濟空間各個經濟部門的相互作用中,一個或一組經濟部門對其它經濟部門起支配和推動作用,其優先增長和創新會推動其它經濟單位的增長。增長極對周圍廣大地區有一種集聚擴散效應,這種效應使增長極起到了生產中心和市場樞紐的作用。向心力的作用使得主導部門和有創新能力的行業四周聚集著日益增多的其它相關行業,提供社會服務的第三產業更是圍繞著增長極迅速成長;輻射的作用使增長極把增長的勢頭通過技術、組織、要素、信息等渠道向周圍地區擴散。這樣一個集聚、擴散過程會使—個地區迅速成長為區域經濟中心。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可能成為增長極的,形成增長極至少要具備三個條件:(1)該區域必須有足夠創新能力的企業和企業家群體;(2)必須具有一定的規模經濟效益;(3)必須有適當的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環境。
增長極理論的實質就是強調區域經濟的差異化發展,把有限的資源集中投入到發展潛力大、規模經濟和投資效益明顯的少數部門和區位,使增長點的經濟實力強化,通過少數部門(即主導產業)的優先發展,帶動和輻射其它部門(產業)和地區發展,最終實現整個區域的快速發展,并形成區域經濟中心。
增長極理論對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有著豐富的資源、雄厚的產業基礎、國家和地方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良好機遇,哈大齊工業走廊經過一定時期的建設,是有可能成為黑龍江省乃至東北地區的一個區域經濟中心的。今后應在擴大產業規模、提高創新能力、加快發展速度、增強產業關聯效應方面深入發展,增強其帶動能力。同時優先發展核心區,培育其輻射功能。
二、產業集群理論及其對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的指導意義
美國哈佛商學院邁克爾·波特(M.E.Porter)教授1990年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正式提出產業集群(Industriak Cluster)的概念,并把它提高到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高度,從而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視。1998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波特發表“產業集群與新競爭經濟學”,進一步系統完善了產業集群理論。他認為,產業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領域中,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且相互聯系的公司和機構的集合,并以彼此共同性和互補性相聯結。產業集群包括一批對競爭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聯系的產業和其它實體。產業集群經常向下延伸至銷售渠道和客戶,并側面擴展到輔助產品的制造商,以及與技能、技術或投入相關的產業公司。產業集群包括提供專業化培訓、教育、信息研究和技術支持的政府和其它機構。
關于集群的競爭優勢分析,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中提出了“鉆石模型”。鉆石模型的構成有四個基本因素: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及支撐產業,企業的戰略、結構與競爭,同時還有兩個附加因素:機會和政府。波特強調只有在每一個要素都積極參與的條件下,國家發展才能有機地組成一個鉆石模型架構,創造出企業的發展環境,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而國內競爭的壓力和地理集中是使整個鉆石架構成為一個系統的必要條件。國內市場競爭的壓力可以提高國內其他競爭者的創新能力;地理集中將使四個基本因素整合為一個整體,從而更容易相互作用和協調提高。產業集群在三個方面產生競爭優勢: (1)提高該領域企業的生產率;(2)指明創新方向和提高創新速率;(3)加強和擴大集群本身。
產業集群已經成為工業政策的一種新的形式。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也無論在中心的還是外圍的區域,公共政策制定者為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紛紛實施產業集群戰略。
產業集群理論對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的指導意義在于:(1)以產業集群為載體,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優勢。在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建設中,要發展壯大優勢產業,發展配套產業,延長產業鏈。(2)培育區域內部的分工協作機制。各區域要從各自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出發,合理選擇和培育自身的主導產業,區域間加強分工與協作的協調。(3)加強區域內創新體系的建設。鼓勵和支持在區域內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立研發機構和發展職業技術培訓。(4)努力改善產業發展環境。包括市場環境、生產要素環境、經營服務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改善等。(5)提供公共服務。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公共信息網絡建設、社區生活空間建設等。
三、工業園區建設理論及其對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的借鑒
產業集群的經濟效應催發了園區的形成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組織形式,園區在世界各國迅速發展起來。工業園區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工業園區是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助推器;工業園區是推動城市化的重要動力;工業園區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工業園區是由企業及企業群、政府及管理機構、大學及研究機構、中介及服務機構等四大行為主體構成的網絡組織。企業及企業群是工業園區產業集群創新網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創新主體。這些企業由于產業關聯而結成緊密的聯系,形成企業集群,通過要素集聚效應、分工協作效應、公共物品與園區品牌共享效應實現整體創新。政府及管理機構是工業園內部網絡的構建者。政府在工業園區建設中的作用有:(1)營造區域創新環境。包括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制定合理的科技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資。(2)培育主導產業鏈條中的各種中間網絡組織。如搭建信息交流平臺、風險資本籌措平臺、生產要素交易平臺、創業服務平臺、多樣化的專業中介服務平臺等。(3)組織、建設和維護園區創新網絡,促進創新主體之間的互動和知識交流。如建立內部合作網絡、舉辦新聞發布會、技術合作交流會、產品展銷會等。大學及研究機構是工業園區內部創新源。在園區創新網絡中,大學及研究機構作為知識和技術的重要供給者,直接參與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是知識創造以及科技勞動力生產的源泉。中介服務機構是工業園區內部網絡的黏結劑。一般包括園區內各種行業協會、商會、創業服務中心等組織機構以及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各種形式的中介組織,還包括銀行、保險等金融服務部門。由于中介機構集聚了信息、技術、投資、管理等各個方面的專家,為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可以有效地降低中小企業成長初期的風險,使科技發明盡快進入到相關經濟領域。
在工業園區的產業發展中,主導產業、相關配套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政策是最重要的幾個因素。主導產業是工業園區產業發展的領頭羊;相關產業配套是工業園區發展所需的基本條件;產業技術進步是工業園區生命力之源泉;產業政策是工業園區發展的制度基礎。
要提高工業園區的競爭力,必須在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體制創新、產業規劃和引進龍頭企業、加強投資環境建設方面做深入而細致的工作。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按照國際慣例做到“七通一平”;在管理體制創新方面,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選擇政府投資政府經營、政府投資企業人股公司化經營、完全的市場化運作等不同管理體制;在產業規劃和引進龍頭企業方面,要分析本園區與周邊園區的比較優勢,實行錯位發展戰略,重點發展比較優勢大的產業;在加強投資環境建設方面,要牢固樹立“抓環境就是抓引資”的新觀念,創造一個環境優美、管理有序、服務優良的投資軟環境,尤其是要加強后投資服務。
工業園區建設理論對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借鑒意義在于:(1)要樹立龍頭企業,培育企業體系;(2)要制定相應的支持政策;(3)培育創新源,為技術進步提供原動力;(4)健全服務體系;(5)大力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區位優勢。
四、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的主導思想
以上從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三個方面探討了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的理論問題,目的在于多角度透視哈大齊工業走廊,為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提供更加豐富的指導和借鑒。筆者認為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應遵循以下主導思想:(1)做好產業規劃,培育產業優勢。(2)加大支持力度,實施傾斜的產業政策,積極籌措資金,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和創新。(3)建立和培育區域內科技創新體系,為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提供持續發展的動力。鼓勵和支持在區域內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立研發機構和發展職業技術培訓。(4)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形成企業群。既要引進產業龍頭企業,又要引進配套企業,還要引進服務企業。(5)構建園區服務體系,提供便捷、高效地服務。如搭建信息交流平臺、風險資本籌措平臺、專業的中介服務平臺等。(6)建設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提高區位優勢。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市場環境建設、生產要素環境建設、社區生活及人文環境建設等。
責任編輯 孫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