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以2008年北京申奧宣傳片,2012年倫敦、紐約、巴黎、莫斯科、馬德里五個城市申奧宣傳片為例,著重探析國家或民族訴求在文本中的呈現方式,即通過視聽結合手段創造出詩意盎然的綠色文本表征。這作為宣傳片創作理念的重要手段,使傳播與接受相適相融,從而悄然提升了影片的藝術和人文價值。
國富民強面貌的詩性觀照
2008年北京申奧宣傳片的敘事結構是板塊式的,分為戲、綠、龍、水、動、愿、樂、健、藝、績等方面進行展現,以這些單體字幕作為敘述線索。其中作為“國富”的表達板塊主要有“龍”、“績”兩個。在“龍”板塊里,分別展現了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經濟成果,涉及建筑、交通、航空以及國土、城市概貌等;而在“績”板塊里,著重展現的是目前奧運場館周邊環境的夜景及場館建筑的特色。從導演張藝謀對這兩個板塊的影像敘事與空間造型來看,精煉而富有神韻的鏡像話語充分展現了他所要表達的中華民族的民族訴求,即中國是富有的,北京是富有的,其經濟實力完全可以承辦這樣一個奧運盛事,奧運場館的建設也一定可以滿足這樣的體育需求。片中,導演通過大遠景、疊化、變焦、運動鏡頭等技術手段,拉出觀眾的想象空間;再配合音樂的流動節奏,一個詩意盎然的視聽組合如行云流水般劃過觀眾的腦海,自然激發其詩意的認同,即中國北京在經濟上是好樣的!
“民強”的表現包括文化精神和運動精神兩方面的強大,其中,前者主要展現在“戲”、“藝”板塊,后者主要展現在“健”、“動”、“水”板塊。實際上,前者的強大主要突出的是更深背景的歷史文化的強大,散發出的是文明古國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魅力。而后者,主要從訓練與競賽兩個方面進行展現,“水”、“動”板塊主要展現了運動員平時刻苦訓練的運動情景,而“健”板塊主要呈現的是往屆奧運會中國運動員奪得金牌時的精彩瞬間。在“水”的板塊中,海面上兩隊人在進行拔河比賽,伴隨著狂浪的陣陣襲來,運動員刻苦執著的進取精神淋漓盡致地展現在由大遠景、空間深遠的畫面構圖、充滿動感的波浪、激昂的音樂節奏以及人與自然相搏斗、人與人相競爭為主體情景的詩化空間中。在“健”的板塊展現中,快節奏的疊化、激昂瞬間的動態呈現,加之慢動作的鏡頭渲染都有力地構建了一個充滿“競爭”詩意的想象空間,一個凝聚著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以及奧林匹克精神的詩的意境。
相較于北京的申奧宣傳片,2012年倫敦申奧宣傳片是以一個女運動員的跑步為線索,將各類運動項目融入她的行進路線中,以積極幽默的姿態展現給觀眾。影片從特寫的運動腳步開始,一路上,種種詩化的意象展現了倫敦城的都市面貌,國家富有的鏡頭呈示盡收眼底。而在對民眾的展現上,主要是通過他們的造型、進取情態以及生活方式的瞬間呈現,構建出一個昂揚進取的詩的意境,蘊含著普通百姓對運動本身的切己生命體驗,從而透視出他們強大的現代進取精神。例如,在女運動員行進后,汽車修理工將輪胎杠高舉過頭頂,一方面展示了運動本身的激勵作用,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普通百姓強大的進取精神;環衛工人們在女運動員行進后,把易拉罐當作“球”進行曲棍球式的比賽,也充分表現了底層百姓的積極昂揚的精神狀態。
此外,在2012年馬德里的申奧宣傳片中,前半段以踢踏舞者的舞動作為敘事線索,后半段以畫外音的講述作為敘事線索。其中,影片在踢踏舞的節奏聲中將鏡頭拉開來展現馬德里市的周邊環境。伴隨著踢踏聲,鏡頭接近馬德里城區,并以冉冉上升的紅日和轉動的風車等意象隱喻馬德里的富有。在一陣舞者的身姿之后,一匹白色的駿馬飛馳而來,更把馬德里的富有蘊含在充滿詩意的境界中;詩性的唯美得到進一步深化。

再者,在2012年莫斯科申奧宣傳片中,對國家“富有”的民族理念的展現主要從農業、工業、航天科技等方面進行的,通過畫面中呈現的農田、土地、瓜果、工廠以及火箭等意象,觀眾不由得就會對俄羅斯的富有充滿認同。從剪輯方式來看,這些意象鏡頭與運動員競賽鏡頭的交叉蒙太奇,使得觀眾將國家富有與奧林匹克精神聯系起來,進而實現“相乘效應”的詩化同一。此間,對“民強”意識的展現主要是通過各運動員的競賽鏡頭來進行的。這些競賽情景與百姓運動情景相交叉進行蒙太奇渲染,就使得本來緊張的競賽場面添加了一層人文關懷的意味。尤其是本片結尾,一個穿紅色衣服的小女孩面向鏡頭的眼神好奇而期盼,隨后在運動場館周圍的彩帶躍躍而動,這就很好地營造了對奧運的期盼意境而詩意盎然。
歷史文化優勢的詩性呈現
在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詩性呈現上,板塊“戲”、“藝”有力地構建出濃厚的歷史情調和文化氛圍。影片分別展示了京劇、太極、戲曲、民族舞蹈、飲食文化等方面。可見,導演抓住了傳統民族文化的“神”,以具有符號特征的能指將歷史悠久、文化濃厚的所指融于富有詩意的人文情懷中。其畫面精美,人物的表演很富有感染力。伴隨著音樂節奏的快切,具有歷史文化優勢的民族意識亦悄悄地交融于導演的“綠色”創作理念中。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所宣傳的“新北京、新奧運”的申辦訴求中,自然包含有“綠色奧運”的內涵。在此,導演具有的“綠色”意識是很重要的,這就決定了他在鏡頭運用,拍攝對象的選擇以及后期剪輯中所具有的包容心態和張揚的民族意識;而要將其和諧地共融進影片之中,“詩化”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在本片中,導演對具體環境的“綠色”展示,主要通過板塊“綠”的變化:先是大遠景的波光粼粼的海面,進而綠色的郁郁蔥蔥的島嶼,最后綠色掩映中的雕梁畫棟的故宮。這樣的運動鏡頭排列,以一種由外到內,由遠到近的空間詩化方式,把綠色環境很好地交代出來;也隱喻了中國歷史文化的符號——“故宮”是以和諧共融的形態存在于這個綠色環境中的。
其次,在2012年倫敦申奧宣傳片中,歷史文化以具有人文關懷意味的幽默形態呈現給觀眾。例如,在黑人演唱者的面前,一頂禮帽的意象,行人一個投錢的詩化動作,就將都市流浪歌手所載有的獨特文化意味展現出來。在密碼箱中呈現出的面包、香蕉意象以及人物驚訝而會心的微笑,在建筑工人撐桿跳后留在沙坑里深深的運動姿勢的人形意象和他滿面泥沙的憨憨一笑,都呈現出幽默的英國式的人文關懷意味。
再者,在2012年馬德里申奧宣傳片中,將運動著的人物先后疊現在古典和現代的建筑意象中。伴隨著音樂的輕吟低訴,這個海濱城市影像的流動特征得到詩性抒發。此間,建筑的展現分別蘊含了該市的古典以及現代文化。導演在影片中充分發揮了它們的造型功能,使之與人們的運動和諧共融,營造了極佳的詩意氛圍。
此外,在2012年巴黎申奧宣傳片中,以街頭小汽車司機、室內涂鴉兒童、時裝設計師、飛機飛行員、籃球運動青年、滑水運動員、餐館廚師、花店小姐等人群對奧運的期盼活動進行交叉蒙太奇敘事;隨后以街頭的狂歡進一步展現人們對奧運的期盼熱情;最后以一個紅裙小女孩的獨白和埃菲爾鐵塔廣場人群的歡呼雀躍的大遠景結束。本片將申奧訴求重點定位在“期盼”和“文化”。這其實與巴黎的知名度有關,而國富民強意識的突出實際上已無多大必要;因為人們已對此熟知,吸引觀眾更多的應是那里的文化和人們的精神狀態。在此,影片采用極富動感的音樂,把人們歡快的期盼心理渲染得恰到好處,使得快節奏下的絢爛畫面呈現出躍動的詩的靈性而撩人心旌。
和諧共容心態的詩性表述
在2008年北京申奧宣傳片中,板塊“樂”、“愿”等重點展現的是普通百姓的運動意識以及對奧運的歡迎和期盼心態,先后呈現兒童蕩秋千,青年騎車大撒把,青年在故宮中道上溜滑,踩滑輪的人群舞龍舞獅,少女踢毽子,老人手握紙扇笑容滿面,少女與花斑狗親熱,老人晨練,兒童玩氣球,少年玩籃球,地鐵上兒童玩單杠等。由此,觀眾可以看到的是百姓在運動中的樂趣和在樂趣中運動的形象,加之中國在外交上一貫堅持的“和平共處”的原則,這就容易使評委們傾向于中國是友好的,北京是友好的,中國人們是愛運動的,運動就是快樂的日常生活等良性評價。

再者,在2012年倫敦申奧宣傳片中,人們的友好與共容心態是通過富有幽默的神態和動作來進行展現的,給予觀眾的意識形態感受就是一個富有幽默感的國家的人們一定是友好的,有趣的。這樣的詩性片斷的串聯就很好地掩飾了意識形態的生硬,收到健康的“綠色”表達效果。
此外,在2012年馬德里申奧宣傳片中,前半段的中間字幕展現的是“we love peace”(我們愛好和平)。這就充分說明了當地人們的友好,也將與其他國家人們共容共處的理念表達得簡潔明了,并在隨后而起的吉他彈奏聲中將詩意推向更濃更和諧。前半段的結束字幕“we celebrate life”(我們慶祝生活),將此前人們舞動的歡樂鏡像所暗含的友好與歡迎的態度清晰表達出來,可以引起觀眾的詩意想象與綠色期待。
謙和進取形象的詩性傳達
在2008年北京申奧宣傳片中,板塊“動”、“健”、“樂”等展現了當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外宣傳理念的重要方面,即“和平崛起”。對此,中華民族民族訴求的展現,在片中是通過人物謙和進取形象的詩性傳達來完成的。板塊“樂”很好地展現了百姓的謙和與友好,和藹的笑容、逗趣的動作傳播出積極平等的期盼心態。而板塊“動”和“健”則以有力的姿態展現了運動員的進取拼搏精神,力與美、笑與淚和諧融進生命狀態的詩意勃發中。
此外,在2012年倫敦申奧宣傳片中,一個輪椅上的長發青年投籃的動作展現,將強力的詩情傳達出來,有力地表達了“進取”的民族意識內涵。而在2012年紐約申奧宣傳片中,夸大的火炬傳遞者的喘息聲,身后跟隨的人群以及火炬持有者與自由女神像共處于同一個畫面的構圖方式,都將美國式的“進取”精神,在自由的英雄主義掩飾下,傳達于富有詩情畫意的視聽組合中。
結 語
民族訴求可以通過視聽手段的組合,以獨具意味的意象符號構建出“詩”的意境,由此達到與聲畫元素的和諧共融,最終以“綠色”的生態文本表征呈現給觀眾,并收到良好的傳播效果。這對于2008年奧運紀錄片的創作也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以“新北京、新奧運”作為宣傳訴求的,人文環境的“綠色”表征是其“新”的訴求的一個重要方面。試想,如果在其紀錄片制作理念中,能夠以詩化的方式將民族訴求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和諧融入,必將對其藝術價值的提升和傳播效果的增強起到重要作用。至于導演對此如何詩化,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作者:云南師范大學文化傳播學院(昆明)廣電藝術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