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和行業以犧牲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為代價來發展經濟#65377;其實除了理念問題,更是一種勞資之間的利益博弈#65377;
適度提高勞動力價格很有必要
記者:抑制物價的過快上漲是我國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65377;某國家權威部門官員近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為此開列出五項“處方”,其中一項是“防止務工收入的過快上漲,降低勞動力成本所推動的通脹壓力#65377;”這番話引起社會上的廣泛爭議#65377;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常凱(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所所長#65380;勞動法博士#65380;國家《勞動合同法(草案)》課題組組長):就這個話來說,我認為是很不負責任的#65377;中國經濟的通脹原因很復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通脹并不是勞動力成本推動所致#65377;事實上,中國勞動力成本一直很低,十幾年來一直沒漲,甚至是負增長,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65377;適度提高勞動力的價格很有必要,也是國家均衡發展的戰略選擇#65377;而適度提高過低的勞動力價格,并不會引發和推動通脹#65377;相反,在已經發生通脹的情況下,低收入的勞動者生活水準急劇下降,適度提高他們的收入是一個無可回避的政策選擇#65377;
記者:盡管中國人口眾多,就業壓力大,但從2004年開始,我國出現的“民工荒”#65380;“技工荒”等現象,從經濟學上看是不是與勞動力價格有關?
常凱:在一個勞動力人口供應似乎無限制的國家,竟然出現勞動力短缺,這是一個悖論#65377;其基本原因即在于勞動者務工價格過低,于是“用腳投票”#65377;10年前珠三角的農民工月收入即可以達到800元,現在不過1000元左右#65377;考慮到物價因素,實際上是負增長#65377;在許多地方勞動者主動要求超時加班,并不是他們不喜歡休息,而是他們要靠加班來增加收入#65377;目前勞動力價格過低不僅僅影響勞動者的權利,而且直接影響到經濟發展#65377;一些企業并不是沒有單做,而是找不到工人,尤其是技術熟練的工人#65377;沒有將近兩億五千萬的工資勞動者辛勤工作,沒有那些國企工人和農民工付出和犧牲,哪來中國的“經濟奇跡”?但是,勞動者并沒有同時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65377;
記者:但是在勞動力供求關系失衡問題上,很多人認為要靠市場機制調節,政府不宜干預過多#65377;然而,勞動力首先是人,是公民#65377;在這方面,應該如何對待政府的責任?
常凱:就現實而言,政府的公權力對于勞動關系的介入不是多,而是缺乏對于勞動關系的規范,甚至對于資本方過度縱容,如某些地方的官商勾結對付工人#65377;這種情況更加劇了勞資沖突和勞資矛盾#65377;這種狀況必須要改變,政府需要依法擔當責任#65377;政府介入勞動關系的責任主要表現在:制定規則#65380;監管實施#65380;救濟弱者#65380;公正裁決這四個方面#65377;《勞動合同法》的制定僅僅是第一步,必須其他的措施同時實施才會有效果#65377;
勞動力不僅是成本更是資本
記者: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您怎么評價中國勞動者的現狀?
常凱:當前中國的勞動者狀況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是勞動力本身素質#65377;普通勞動者技術#65380;文化素質十幾年來并沒有多大提高,這就導致了中間技術工人的斷層#65377;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勞動者地位在不斷降低#65377;這個社會群體一直沒有被關注,好像只有當老板的才有價值#65377;
另外,從社會地位來看,勞動者地位總體在下降#65377;勞動力分兩大塊:城市工人和農民工#65377;城市工人已經淪為社會最底層#65377;社科院的一份調查顯示,第八個階層是產業工人,第九個是農業勞動者,第十個是失業和半失業者#65377;
還要看到,社會上越來越多的是“老板”的聲音#65377;這次人代會上對于《勞動合同法》的爭議,就是一個縮影#65377;老板觀念成為一個主流,有錢就成為“上等人”,社會群體過多傾向于以財富來劃分,這非常不正常#65377;社會價值觀也以崇拜財富為標準,忽視勞動,忽視勞動者階層#65377;并不是說不讓有錢人說話,問題是不能僅僅是一種聲音,要保持一定平衡,才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65377;
記者:勞動力素質不高也是我國以前過于注重物質資本投入,而忽視人力資本投入的結果#65377;這引起我國生產要素的配置不合理,最終影響經濟效率的提升#65377;
常凱:是這樣的#65377;中國的企業長期把勞動力僅僅當作成本,而沒有看成是資本,所以價格一直很低#65377;要知道,與物質資本最大的不同是,勞動力可以創造新的更大的價值,關鍵是要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造力#65377;現代管理要強調“以人為本”,勞資雙方共同獲益#65377;如果過分壓低勞動力價格,短時間內似乎是一方贏,但最終結果可能雙方都無法實現價值,并導致嚴重的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65377;
把勞動者看作人力資本,是一個進步#65377;保護勞動者是調動其積極性的必要手段#65377;“以人為本”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只有如此,才能發揮他們的創造性,發揮他們的潛能,同時,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真正實現共贏#65377;
《勞動合同法》要改變勞動關系“法外運行”
記者:最近《勞動合同法》一直引起很大的爭議,爭議本身說明什么問題?是不是理念方面的沖突過大?
常凱:確實存在理念方面的沖突#65377;實際上,1995年《勞動法》實施以來,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勞動法》被邊緣化,相當一部分的企業勞動關系處于“法外運行”的狀態,一些地方和行業以犧牲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為代價來發展經濟#65377;其實除了理念問題,更是一種勞資之間的利益博弈#65377;
記者:有人說《勞動合同法》過分保護了勞動力,而忽視了企業的生存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說,是不是有失公平?您剛才說的“法外運行”指的是什么?
常凱:《勞動合同法》當然要保護勞動者,問題是這種保護是不是需要,是不是合理#65377;如果你認真讀一下這部法律,就會發現《勞動合同法》的基本作用是要實現《勞動法》的相關規定#65377;要解決企業勞動關系“法外運行”的不正常現象#65377;保護勞動者,并不一定就是對于企業的侵害#65377;因為法律保護的是勞動者的合法權益#65377;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保護勞動者,也是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65377;以前對企業關注過多,保護過多,對員工不保護,一些地方政府偏袒雇主,這不是個別的現象#65377;現在是找回一種公平,這是勞動力市場從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是勞動關系規范化法制化的要求#65377;此前《勞動法》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一些企業自行其是,這種現象相當普遍,我稱之為“法外運行”#65377;這種狀況必須改變#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