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多方面的作用: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積累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有利于追加人力資本,培育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優化新農村建設環境#65377;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是全面而具體的,“生產發展#65380;生活寬裕#65380;村容整潔#65380;鄉風文明#65380;管理民主”這20字方針既包括了物質文明#65380;精神文明,也包括了政治文明#65380;生態文明的發展目標#65377;要實現這些目標,必須認真解決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65377;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速度與非農產業發展的速度是正相關的#65377;一般的規律是:工業在GDP中的比重達40%時,勞動力轉移程度達到50%#65377;現在我國工業在GDP中的比重已經達到50%左右,勞動力轉移程度應該是65%以上,但實際只有30%多,剩余勞動力的規模仍達1.5億人左右#65377;這么多剩余勞動力如果不從農業和農村中轉移出去,農村就無法擺脫人口#65380;勞動力對資源#65380;環境的巨大壓力,不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和新農村的建設#65377;相反,如果這些剩余勞動力能夠順利轉移,對于新農村建設則有著多方面的作用#65377;
一#65380;新農村建設所需資金,農民收入增加,離不開勞動力轉移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很豐富,其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65380;農村公共品的提供是很重要的方面#65377;做這些事情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國家財政雖可投入,但不可過于依賴#65377;新農村建設試圖完全依賴外部資金投入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65377;更主要的還是要靠農民自身的資金積累,這就需要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這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65377;
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不是單一的:可以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65380;快速#65380;健康發展;可以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這是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渠道;可以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賺取工資性收入#65377;其中,最有效的途徑還是加快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65377;事實上,近年來農民工的勞務收入已經成為農民收入的主渠道#65377;1990年,在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家庭經營和工資性收入的比重,分別占75.56%和20.22%,而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上述兩者的比重分別為59.45%和34%#65377;有研究表明,在本地農業勞動力#65380;本地非農業勞動力和外出就業勞動力中,外出勞動力對家庭收入的邊際貢獻是最大的#65377;每增加一個外出勞動力可以使家庭純勞動收入增加55%,每增加一個在本地非農產業就業的勞動力,可以使家庭純勞動收入增加19%,而每增加一個本地農業勞動力只能使家庭純勞動收入增加5%#65377;這種邊際收入貢獻的差異表明外出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是最高的,外出勞動力的數量越多,家庭總收入就會越高#65377;現在1.2億農民工每年可提供5000-6000億元的新農村建設資金,這是財政投入及其他任何資金都不可比擬的#65377;這樣,通過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可直接增加農民的收入,為新農村建設積累資金#65377;
不僅如此,隨著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緩解了人口對土地的壓力,有利于農村資源的優化配置,為農村土地流轉創造條件,推動農業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65377;同時,可減少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推動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增長和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中的廣泛應用,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從而使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對增加農民收入起到間接的作用#65377;這種作用就是學術界已有共識的“要想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用農民自己的話說,就是“走一戶,活兩戶”#65377;
二#65380;培育新農村建設主體,造就新型農民,追加人力資本,離不開勞動力轉移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的終極目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歸根結底也是為了農民的自由全面發展#65377;誠然,新農村建設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以工促農#65380;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65377;但我們不能因此把農民僅看作是城市幫扶的對象#65380;工業反哺的客體#65377;如果我們不致力于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不著眼于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再好的優惠政策,再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也只能起到暫時的“輸血”作用#65377;在新農村建設中,應該尊重和確立農民的主體地位,以農民為本,一切為了農民#65380;一切依靠農民,發揮農民的主體性,激發農民自身的創造活力,增強其自身的“造血”功能#65377;
但由于各種原因,一些長期困擾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沒從根本上得到解決#65377;從歷史發展看,導致“三農”問題形成的一個根本性原因在于農民主體地位的缺失#65377;而農民主體地位不能真正確立的原因之一,在于人力資本存量低,農民綜合素質不高#65377;造成我國農村人力資本存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65380;家庭和個人對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民缺乏職業培訓的機會#65377;而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這一狀況#65377;第一,獲得非農就業機會的農民能獲得更高的勞動收入,這樣其家庭就有多余的資金用來投入教育;第二,轉移到城市的農民不僅增加了收入,更開闊了視野,獲得了鍛煉機會,這種邊干邊學的方式能使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使普通人力資本轉變為專業人力資本及企業家人力資本;第三,部分回鄉創業的專業人力資本及企業家人力資本能起到強大的輻射及示范效應,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65377;
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不僅追加和積累了人力資本,還有利于造就新型農民,培育新農村建設的主體,這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后者內涵更豐富些#65377;“生產發展#65380;生活寬裕#65380;村容整潔#65380;鄉風文明#65380;管理民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要求#65377;其中,最基本的是生產發展,這里的生產是要發展現代農業生產,是建設新農村的物質支撐#65377;發展現代農業生產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因此,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是發展現代農業生產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要條件#65377;億萬農民的變遷是中國農村社會真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遷,只有培育一大批有文化#65380;會技術#65380;懂管理的新型農民,才能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和新農村的建設提供創新經營主體,才會有真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65377;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說:“億萬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65377;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證#65377;”
三#65380;統籌城鄉發展,優化新農村建設環境,離不開勞動力轉移
有計劃#65380;有組織地向非農產業和城市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其意義不僅在于促進農民增收,而且在于能夠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從而優化新農村建設的宏觀環境#65377;
城鄉二元結構通過設立城鄉之間的戶籍壁壘,在一個國度內形成了城市和鄉村兩種生活條件#65380;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等方面不同質的相對獨立運行的子系統,國家實行城鄉區別對待的城鄉分治政策#65377;城鄉二元結構在二元戶籍制度的基礎上,衍生出二元就業制度#65380;二元醫療制度#65380;二元社保制度#65380;二元教育制度#65380;二元稅費制度#65380;二元電力制度#65380;二元土地制度#65380;二元公共投入制度等#65377;而且,農民在政府服務#65380;基礎設施#65380;生產資料供給#65380;住宅等方面都處于劣勢#65377;城鄉二元結構拉大了城鄉差距,加劇了社會分化,限制了公民的遷徙自由,削弱了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不利于形成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及人才市場,阻礙著經濟的發展#65377;
建設新農村的根本途徑在于打破二元結構,實行城鄉統籌#65377;目前農民的資本積累還沒有完成,單純依靠農村自身發展來改變落后面貌,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65377;同時,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體制對農民限制過多,服務過少,公共資源分配向城市傾斜,農村投入比例過低,造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后#65377;按照鄧小平的“兩個大局”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城市在得到一定發展并且具備相應能力后,應該帶動和支持農村發展#65377;加大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就業,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措施#65377;一方面,加強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使農村勞動力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是增加農民收入#65380;提高農民素質的具體辦法#65377;另一方面,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可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二#65380;三產業發展#65377;所以說,打破二元結構和統籌城鄉發展可優化新農村建設的環境,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條件#65377;
總之,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65377;我們要全方位#65380;多層次地開辟勞動力轉移的渠道,如: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二#65380;三產業,推進城鎮化,組織勞務輸出等#65377;還要采取一系列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措施,如: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深化體制改革;加強對農民工的權益維護,培育勞動力培訓和勞務中介組織,規范勞動力市場,改革土地政策#65380;落實農民的土地財產權等#65377;通過拓寬轉移渠道#65380;完善配套措施,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65377;
(作者單位:河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