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也是做好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原崛起的大局#65377;
近年來,作為我國農業大省,河南省各級政府始終把農民增收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拓寬增收渠道,但農民收入水平仍然較低,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扼制#65377;在新形勢下,如何實現農民增收,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仍然是必須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65377;
從農民收入情況和構成來看,河南省農民收入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農民收入增速較快,但水平較低#65377;2004年#65380;2005年#65380;2006年#65380;2007年農民收入增長速度連續四年兩位數增長,分別達到14.2%#65380;12.4%#65380;13.6%和13.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人均收入水平僅為2553元#65380;2871元#65380;3261元和3852元,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83元#65380;384元#65380;326元#65380;288元#65377;二是工資性收入增長較快,但所占比重較低#65377;2006年河南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1023元,增長近20%,但僅占農民全部純收入的31.4%,比種植業收入低11.39個百分點,與沿海的江蘇#65380;浙江和山東等省份相比,分別低了22#65380;17.3和6.9個百分點#65377;三是種植業收入所占比重雖呈下降趨勢,但收入額仍占近半壁江山#65377;2005年#65380;2006年我省農民從種植業獲得的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同比分別下降了0.3和1.13個百分點,但從種植業獲得的人均收入仍然達到1260.82元和1395.43元,占農民純收的43.92%和42.79%#65377;四是國家政策性補貼所占比重較低,增長潛力較大#65377;2006年,河南省不斷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七項補貼資金總額達到30.45億元,對種糧農民直補資金達到14.5億元,但各項轉移性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也只有2.8%,分別低于江蘇#65380;浙江和山東1.6#65380;2.2和0.8個百分點,支農惠農力度仍然需要加大#65377;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家庭經營收入雖呈下降趨勢,但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工資性收入的增幅最快,對農民收入的拉動作用最強,但所占比重仍待提高;其他收入所占比重較小,亟待加大力度#65377;因此,要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既要內部挖掘潛力,又要在外部尋求突破#65377;
一#65380;切實抓好糧食生產
發展糧食生產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65377;糧食是基礎性#65380;戰略性資源,無論是對農民增收還是滿足13億人口的生存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65377;從農民就業形勢來看,河南省有6626萬農村人口,4800萬農村勞動力,現已轉移1930萬,仍有近1900萬人全部從事農業生產;從農民收入構成來看,2006年,河南農民人均收入構成中來自種植業的收入1395.43元,占農民純收入的42.79%,種植業收入始終是河南省農民收入的最主要來源;從糧食生產形勢來看,近幾年河南省糧食產量連上800億#65380;900億和1000億斤三個臺階,但仍受城鄉用地#65380;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及自然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制約,糧食生產發展潛力大,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增加,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趨勢#65377;抓好糧食生產:一是重點發展#65377;扶持大型商品糧基地和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集中農業項目和資金,建設糧食生產基地縣,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65377;二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65377;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田水利設施,加快中低產田改造#65380;治理,增強抗御自然災害能力#65377;三是堅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65377;從嚴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搞好土地復墾和后備資源開發,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嚴把河南省1.4億畝耕地紅線不放松#65377;四是強化糧食生產的技術支撐#65377;狠抓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的普及和推廣,加快新品種開發,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指導服務,強化糧食生產管理,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產量#65377;
二#65380;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
畜牧業占農業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65377;發展畜牧業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豐富城鄉“菜籃子”,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65377;畜牧業對土地依賴程度低,單位面積產出率高,產業鏈條長#65380;關聯性強,投資少#65380;見效快#65380;商品率高,是農民增收和現金收入的重要來源,其發展直接影響和制約著農民增收#65377;實踐證明,畜牧業的快速發展期是農民收入較快增長期,反之,畜牧業的緩慢發展期則是農民收入緩慢增長期#65377;近年來,河南省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畜牧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功不可沒#65377;2006年,河南省畜牧業總產值達129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的41%,農民從牧業生產中獲得的人均純收入為314.39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6%#65377;
隨著畜牧產品價格大幅回升,未來畜牧業會走上較快增長的軌道,農民來自畜牧業的收入將呈現大幅增長的態勢#65377;一定要把握機遇,加快畜牧業現代化進程,對農民增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65377;一是加大調整力度,優化畜牧業產業結構#65377;穩定發展生豬和家禽畜養,加快發展草食動物和特種生物養殖,突出發展奶業,優化畜禽結構#65380;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畜產品基地#65377;發展規模養殖,規模化建設#65380;管理,提高畜牧業集約化生產水平#65377;二是發展畜牧產品加工業,規范流通市場,推進畜牧產品產業化經營#65377;實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提高畜牧業組織化程度#65377;以禽蛋制品#65380;肉類加工及飼料#65380;獸藥生產等重點領域和骨干項目為突破口,大力扶持畜產品加工企業#65377;有計劃#65380;有重點#65380;分區域地改造#65380;興建一批畜禽專業批發交易市場,拓寬銷售渠道,規范流通市場#65377;三是引進推廣高新科技,提高科技含量,科學養殖#65380;高效養殖#65380;健康養殖#65377;資源開發與環境治理相結合,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一,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65377;
三#65380;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
在工業化條件下,地少人多的特殊背景,農村單純依靠農業生產是難以致富的#65377;只有調整產業#65380;就業結構,促進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民收入才可能保持和國民經濟的同步增長#65377;從河南省實踐來看,農民收入增長正逐步以依靠非農產業轉移就業拉動為主,近年來這一趨勢更加明顯#65377;2006年,河南全省勞務收入達到955億元,約占農民總收入的44%,非農產業收入已經成為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因素#65377;
提高農民兼業和創業能力,是今后提高農民收入的一個戰略性重點#65377;一是大力發展農村二#65380;三產業,吸納農民就地轉移就業#65377;發展家庭工業,支持“一村一品”發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顯#65380;類型多樣#65380;競爭力強的專業村鎮,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65377;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信息#65380;咨詢#65380;金融#65380;保險#65380;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吸引當地農民就地就業#65377;二是發展勞務經濟帶動農民轉移就業#65377;建立健全勞務輸出服務體系,取消針對農民工就業的各種準入限制,加強勞務協作,提高農民外出務工的組織化#65380;規模化程度#65377;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普及科學技術和培養新農村實用人才,解決農村勞動力普遍存在的技術匱乏#65380;就業局限#65380;工資待遇低的問題#65377;三是引導農民自主創業#65377;鼓勵農民創業,支持農民工返鄉或在城市從事現代農業#65380;加工業#65380;運輸業#65380;商貿服務業等領域的生產#65380;營銷#65377;
四#65380;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作為聯結農民與市場#65380;工業與農業的紐帶和橋梁,有利于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農民增收#65380;農村發展#65380;農業增效的有效途徑#65377;河南省近幾年農業出現的良好形勢,與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特別是食品工業的發展密不可分#65377;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培養和發展主導產業#65377;主導產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載體和基礎,決定著一個地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水平#65377;要促進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農產品向主產區集中,專業化#65380;規模化#65380;基地化,夯實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65377;二是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65377;解放思想,把龍頭企業的扶持對象向農產品加工企業#65380;流通企業和中介組織延伸,逐步形成覆蓋農產品生產#65380;加工#65380;銷售過程的龍頭企業體系#65377;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龍頭企業采取建立風險基金#65380;保護價收購#65380;利潤返還等形式,與農戶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為農戶提供市場信息#65380;生產資料和產品銷售服務,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65377;三是提高農產品市場占有率#65377;把農產品流通和生產放到同等重要地位,健全農產品流通體系,抓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逐步形成以專業批發市場為龍頭#65380;生產要素市場為牽引#65380;綜合市場為骨干#65380;集貿市場為基礎的農村市場網絡,把專業批發市場與遍布城鄉的集貿市場結合起來,保證農產品的流通#65380;銷售#65377;
五#65380;政府財政#65380;政策支持
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提高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投入#65377;改善農業生產條件#65380;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65377;以河南省為例,近幾年來,該省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民的補貼力度,按照“一分錢不能少#65380;一天不能耽誤#65380;一戶不能漏”的要求,確保各項補貼分解到農村#65380;落實到農戶#65380;發放到農民手中#65377;2005年至2007年,河南省農民享受的補貼政策由“三補一減”變為“七補一免”,補貼數額也從2005年的15.65億元增加至2007年的45.9億元,并在全國率先免除“皇糧國稅”#65377;同時,財政支持力度不斷加大,2007年達到400億元,使農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實惠,2007河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700元,增長13.4%,實現了連續4年兩位數增長#65377;
完善強化黨的強農惠農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力度#65377;一是確保農業財政投入穩定增長#65377;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縣級以上財政對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要持續高于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65377;二是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65377;在穩定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資金規模基礎上,擴大補貼范圍,進一步落實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確保農民得到實惠#65377;三是建立農業風險防范機制#65377;提高金融支農水平,發揮農村信用社主力軍的作用,督促國有商業銀行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65377;積極開展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建立農業風險防范機制,確保農民收入穩定增長#65377;
上述五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65377;糧食生產是實現農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礎,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持社會穩定的基礎,是農民的根本利益所在#65377;發展現代畜牧業,是糧食生產的價值轉化和增值,延伸#65380;發展糧食產業鏈條,大幅度增加了農民收入#65377;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將農村大量的富余勞動力推向市場,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勞動力#65377;創新體制機制,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益,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根本途徑#65377;鞏固#65380;完善和強化強農惠農政策是促進農業生產#65380;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65377;
農民增收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始終把增加農民收入擺在突出位置,正確把握農民增收各渠道之間的關系,做到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真正做好農民增收這篇大文章#65377;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