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 / 陳朝鋒
策劃 / 劉 林
執行 / 本刊記者 周全軍 萬曉艷 嚴 坡
2006年4月,中央八部委啟動“三支一扶”計劃,拉開了大學生走向農村的歷史性序幕#65377;新的一輪“知青下鄉”賦予了新時代的意義,這成了時代的印記#65377;
2008年3月,中組部等有關部門決定用5年時間選聘10萬名大學生到鄉村任職#65377;這一信號,再掀波瀾#65377;
其實,早在數年之前,不管是北京#65380;河南等地“大學生村官”現象的風起云涌還是海南曾經的偃旗息鼓,都給我們生活的時代留下了可資借鑒的豐富內容#65377;我們賴于這些先驅的樣本,汲取了很多辯證的實踐思想,這使我們在前行的路上,有了更多方向性的參照#65377;
關注歷史和關注現實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力求具有理性的前瞻意識,正因為此,我們把目光投放到了豫北鶴壁大地,這里無數年的探尋有無觸及時代的脈動?鶴壁“大學生村官”可復制性的概率有多大?“大學生村官”所承載的社會責任,在鶴壁這塊土地上,究竟態勢如何?
我們意在梳理和剖析,意在沿著鶴壁村官工程的脈絡解讀“大學生村官”“鄉土化”的生長路徑#65377;
“大學生村官”正在走進鄉野,這一季春風,在新翻的泥土里,孕育著成長的聲音#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