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村民手指的方向遠遠望去,一片綠色,和周圍剛收割過小麥#65380;依然一片金黃的田地形成鮮明對比,其間一個粉紅的背影像一朵云彩點綴著漫無邊際的田野#65377;
“淇水悠悠,檜楫松舟,駕言出游,以寫我憂”#65377;古人以詩吟詠淇水,今人用“北國漓江”來贊美淇河“勝過桃源”的“水影山光”#65377;
2008年6月12日,記者沿著這條美麗而古老的河流來到了鶴壁市浚縣鉅橋鎮艾莊村#65377;
“去看看我們村的‘大學生村官’張英海吧,她就在那邊地頭#65377;”記者剛到村口,村民就熱情地打招呼#65377;順著村民手指的方向遠遠望去,一片綠色,和周圍剛收割過小麥#65380;依然一片金黃的田地形成鮮明對比,其間一個粉紅的背影像一朵云彩點綴著漫無邊際的田野#65377;
前行數分鐘,記者離那粉紅的“云朵”越來越近,近到聲音也清晰入耳:“板藍根又名‘菘藍’#65380;‘大藍’,別看它只結幾朵小黃花,收幾顆種子,入藥可有清熱#65380;解毒#65380;涼血之功效呢!”“云朵”張英海一手扶著一棵板藍根,一邊和近處的一位村民交流#65377;
“我要當村官”
2004年3月的一天,“白領”張英海像往日一樣,下午5:30準時走出豪華寫字間,消失在北京街頭浩浩蕩蕩的人流里#65377;
“英海,你看昨晚的電視沒有?介紹我們的老鄉介同彬的#65377;”大學同窗#65380;多年好友電話里的聲音很是興奮#65377;她并不知道,她的這個電話#65380;這句話,改變了張英海的一生,讓她從此踏上了另一條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65377;
幾天后,張英海踏上了回鄉的路#65377;
看到女兒歸來,張英海的父親張樹平面露喜色,以為執拗的女兒終于想通了,做好了“女承父業”的準備#65377;
張樹平,浚縣小有名氣的“能人”,浚縣工商企業聯合會理事之一,經營著一個以生產醬油#65380;醋為主的食品加工廠#65377;1993年建廠以來,張樹平的食品加工廠效益一直非常好#65377;為了把企業做大#65380;做強,同時為“女承父業”做準備,張樹平還特意讓讀大學的女兒選擇了發酵專業#65377;
誰知道事與愿違#65377;2003年,張英海大學畢業,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車#65377;她有遠大的抱負要去實現#65377;張樹平沒有阻攔倔強的女兒,用他的話說:“供她上學是我的義務,她畢業了就像嬰兒要斷奶,路還得讓她自己走#65377;”
然而,張英海回來后,再次做出了一個令張樹平驚訝的決定——“我要做村官”#65377;聽到女兒的話,張樹平雖然疑惑,但最終還是以一個父親的胸襟,支持了女兒的選擇#65377;
“這孩子,話少,但心勁足#65377;不管上學#65380;工作,都很努力#65380;盡力#65377;認準的事九頭牛也拉不回來……”
“這工作干不了”
2004年7月,經過面試#65380;筆試等一系列考核后,張英海順利當選鶴壁市浚縣鉅橋鎮艾莊村村委主任助理#65377;
在很多人眼里,張英海的選擇似乎有點“玩笑”:在省城鄭州讀大學,在首都北京工作,最后卻回到了艾莊村鄙陋的村委辦公室#65377;
在鄉鄰不解的眼神里,張英海走馬上任了#65377;
“剛開始做的都是很基礎#65380;很不起眼的工作#65377;寫報表#65380;材料#65380;工作報告#65377;最‘了不起’的,就是例會時播放電教視頻,因為別的村干部沒人懂電腦#65377;”
不久,張英海就遇到了頭疼事#65377;又到了收農村合作醫療費用的時節,作為艾莊村最年輕的干部,張英海理所當然地擔起了這項跑“龍套”的工作,走家串戶,給群眾講解合作醫療是“怎么一回事”#65380;“能帶來什么”#65377;
然而,卻是東家吃“閉門羹”,西家聽牢騷話#65377;
村口住的張大媽還很不客氣:“你不要來了,來了也不會給你們!俺家要是沒人生病這錢不是白花了,上完大學在外面還混不下去?跑家里禍害鄉鄰#65377;”
眼看著,本來造福農民的合作醫療得不到村民認可,自己又受“閑氣”,張英海委屈地回到家里一頭扎到床上大哭#65377;“不干了,這工作干不了#65377;”張英海第一次向父母訴了苦#65377;
“既然走了這條路就要走下去,并且還要干好,為什么收不了這8元錢?是因為大伙還不富裕,想法讓大家口袋里有錢了,什么事都好辦了#65377;”父親一席話讓張英海茅塞頓開:找項目,帶領群眾都富起來,這才是“大學生村官”的價值所在#65377;
農田里淘出“金”
手里有田#65380;有勞力,惟一欠的“東風”就是項目#65377;
張英海開始上網找資料#65380;書本上扒資料#65377;最終將目標鎖定在玫瑰種植和板藍根種植上#65377;
經反復比較,玫瑰種植,在規劃#65380;技術等都完備的情況下,僅運輸需要的冷藏車就需要花費幾十萬元,成本過高#65377;
經過多次考察,張英海最終選擇了種植成本較低的中藥材——板藍根和她父親的食品加工廠“消化”的原料蒲公英#65380;絞股蘭#65377;
“最初,不太了解藥材的生長習性,誤了幾次灌溉機會,造成了明顯的減產,小心翼翼把藥材收到家又連遇幾天一會雨一會晴的天氣,一會搬出去亮曬,一會挪屋里避雨,把人折騰的……”
張英海最犯愁的問題,是辛辛苦苦栽種#65380;收獲的板藍根賣給誰?
6年前,艾莊村也曾經有過中藥材種植嘗試#65377;由于銷路不暢,結果以群眾把桔梗拉回家燒“地火鍋”而告終#65377;為了不重蹈覆轍,張英海跑了多個藥材市場,見了多家藥材經銷商,都因為運輸成本高而不愿收購,更不可能達成長期收購協議#65377;
就在一籌莫展的時候,張英海想起了互聯網,經過多次搜索#65380;篩選#65380;聯絡,張英海最終與河北省安國藥材市場達成了收購協議#65377;雖然收購價錢略低于當時的市場價格,但比起種植小麥#65380;玉米等傳統作物,收入還是高了許多,并且收獲完板藍根,還能在秋冬季節加種上2茬蔬菜#65377;
2007年,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以張英海為理事長的金大地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在鶴壁市浚縣鉅橋鎮成立,對會員和種植戶提供種子和技術服務,藥材統一回收#65380;統一銷售#65377;
在張英海的帶動下,艾莊村及艾莊周邊村民紛紛加入中藥材種植行列#65377;
“我年齡大了,身體也不好,出去打工是不行了,做點生意又有風險#65377;聽說鎮上成立了一個中藥材合作社,就去向他們了解情況,回來試著種了幾畝#65377;還真行,2007年種植藥材的收入就比往年多了2倍#65377;”鄰近村莊申寨村50多歲的村民張永安指著腳下的丹參說:“種這也省勁,只要它罩滿地你就不用管了,就等著數錢吧!”
嘗到甜頭的張永安,2008年又承包了100畝田地全部種上了丹參#65380;牡丹#65380;白菊#65380;芍藥等中藥材#65377;等著年終數錢的他,整日樂呵呵的,也有了年輕人的風采#65377;
目前,金大地中藥材種植合作社成員已達到169戶,320余人,中藥材的種植規模達到1500余畝,年產中藥材105萬斤,年銷售收入420萬元,戶均增收6046元#65377;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種植中藥材1萬余畝,戶均收入6000元以上,藥材品種覆蓋板藍根#65380;牡丹#65380;芍藥#65380;白菊#65380;白術#65380;丹參等#65377;
“我們信得過她”
張英海豐厚的中藥材種植收益,不僅給很多村民指明了一條致富路,一些希望發家致富又怕擔風險的村民還在張英海的影響下主動找她“點撥”致富之道#65377;
艾莊村黨支部副書記艾振民在自己的梨園內喜不自勝地說:“把荒地變成了寶地#65377;”“多虧了英海,要不然這還是半荒地呢#65377;”“9畝地1年就能種出幾萬塊錢來#65377;”
原來,這塊地土壤貧瘠,連年來,種小麥畝產量沒突破過500斤,種玉米結的棒子二三兩重,收入還沒有投入大,離農戶家又遠很不便于管理#65377;張英海了解到村民想利用這片地致富,就因地制宜建議栽果樹#65377;
“我栽種的400棵杏樹,按2元錢每斤的杏價,2萬元的收入是穩操勝券了#65377;”同樣,經張英海“點撥”的村民張彥生,早早地就算起了經濟賬#65377;
在村東頭閑地上蓋上豬圈#65380;最高存欄高達120多頭豬#65380;年收入在20多萬元的高波海,更是不能忘記這個女“大學生村官”的功勞#65377;從初期規劃設計,到進入圈舍做配飼料搞防疫,都要和張英海商量著來#65377;
“英海這樣實心實意為我們辦事的‘官’,我們信得過她#65377;”高波海告訴記者#65377;
“媽媽,我夢到你了!”
“媽媽,我夢到你了,夢見你來接我了,你怎么沒來接我?”剛從邢莊村看望“留守兒童”周隨緣歸來,望著掛著吊瓶的孩子,聽到孩子的第一句話,張英海的眼淚奪眶而出,扔下在回來路上順便給孩子買的氣球,一下把孩子抱到懷里,哽咽了很久,揀起地上的氣球說:“媽媽給你買氣球了#65377;”
自從張英海加入鉅橋鎮“大學生村官”自發組織的“欣馨”服務站,關愛“留守兒童”就成了張英海的一項重要工作#65377;
2008年3月,在外地考察的張英海得到消息,自己3歲的孩子病了,連續高燒幾天,婆婆為照顧孩子也累倒在了病床上#65377;她就急急忙忙往回趕,剛下車還沒來及進家門就聽到“留守兒童”周隨緣得病的消息,張英海忍著焦灼的心情,匆匆向邢莊村趕去#65377;
周隨緣,6歲,家住邢莊村,爸爸#65380;媽媽#65380;爺爺都在外地打工,留守在家的奶奶年邁多病#65377;缺少愛和交流的周隨緣小小年紀就性格內向,很少說話,成了鄉鄰眼里的“啞巴孩兒”#65377;張英海和周隨緣隨上了緣份,她經常拎著水果#65380;嶄新的書包#65380;圖畫書來看小隨緣,陪小隨緣玩#65380;聊天#65377;今天的小隨緣也不再是“啞巴孩兒”,而是一個愛唱愛跳的“聰明鬼”了#65377;
張英海告訴記者,“覺得有愧于自己的孩子#65380;家人,但是我不后悔,以后還要這樣做下去#65377;”
清晨的淇河,清得透澈#65380;甜得透明,叮咚叮咚流向遠方#65377;張英海又開始了新的一天的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