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偏僻的山村里,有這樣一所學校,整個學校只有一名教師,10名學生#65377;這位教師叫原子朝#65377;
四月的太行山,藍藍的天,淡淡的云,陽光直接撫摸著太行山的一草一木,樹木開始穿上薄薄的綠裝#65377;
“黃四娘家花滿溪,千朵萬朵壓枝低……”2008年4月25日,循著一陣稚氣的讀書聲,記者走進了山西省平順縣虹梯關鄉西井山村西站小學#65377;這是一間石板結構的二層房,一位教師正在給10名學生上課#65377;學生們聽課很認真,時而有學生提問#65377;
這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學校只有10名學生,一名教師,這位教師叫原子朝#65377;
24年來,原子朝一個人支撐著一所學校#65377;他說:“太行山的孩子很苦,我沒有理由放棄,哪怕僅剩一名學生#65377;”
一個人的講臺
原子朝執教的這所小學叫西井山西站小學,學校在海拔1640米的太行山上,校舍很小,是一排用石頭砌就而成的房子#65377;
站在西井山村村頭,遙望太行山的風景,吮吸大山里的新鮮空氣,心曠神怡#65377;西井山村一共不到100戶人,分散于大大小小七八個山頭上#65377;
站在講臺上的原子朝,與這里的普通農民并無大的區別,衣著樸素,皮膚顯得有點黑#65377;看到記者進來,他憨厚地笑了笑#65377;教室里,10個孩子身板挺得很直,手捧課本,不時轉過小腦瓜,好奇地打量記者#65377;
下課后,記者和原子朝聊了起來#65377;1984年,原子朝高中畢業,作為西井山村唯一的高中生到學校當民辦教師#65377;在這所小學,他當了10多年的民辦教師,1997年轉為公辦教師#65377;
據原子朝回憶,西井山西站小學原來有三個年級,學生最多時有四五十個#65377;雖然現在學校只有10個學生,但原子朝每天都很忙#65377;
由于要帶兩個年級課程,原子朝每天穿梭于教室,給一年級學生講完數學課后,緊接著就給二年級學生講語文課#65377;講完二年級的語文,又講一年級的語文#65377;一天下來,沒有休息的時間#65377;
就像運動員接力賽跑,原子朝整個白天幾乎離不開教室#65377;“孩子們年齡小,自制力差,有兩個男孩子比較淘氣#65377;即使上自習課,我也在教室里改作業,孩子們要有人看著才會踏踏實實地學習#65377;”
記者向一個穿紅色上衣的一年級女孩子詢問,喜不喜歡上原老師的課時,這個女孩子怯怯地說了一聲“喜歡”后,笑著跑開了#65377;
村里只有一條盤山公路,2007年剛剛修好通車#65377;原子朝說:“路沒修好之前,村里人要下山去城里,由于山高路陡,去一趟就要兩天時間#65377;”
原子朝一直在這個村任教,每年都帶兩個年級的課#65377;他的日記本上記錄著去城里的次數,20年來,平均每年只進了兩次縣城#65377;“山里的空氣好,進城還不習慣#65377;”原老師說#65377;
走進原子朝的辦公室,兩張木頭床,床沿上的油漆已經脫落#65377;一對沙發,沙發里的海綿用一塊毛巾蓋著#65377;一個木頭箱子,里面放滿了冬天夏天的衣服#65377;墻壁上掛著一周作息表,上午9點開始上課,下午5點鐘放學,一周一次家訪……
大山深處家訪路
4月25日,正好是原子朝家訪的日子:去后山的一個莊子#65377;
下午5點,孩子們放學了#65377;十幾個活潑可愛的孩子離開了學校,各自回到了自己的莊子里#65377;
原子朝拿了一個手電筒,沿著彎彎的山路,踏著雜亂叢生的草木,去后山家訪#65377;抬頭望,山,高不見巔#65377;這是一塊至今鮮有外人步入的地方,很難使人想像到就在這云霧迷蒙#65380;交通不暢的山頂之上,會零星地住著人家#65377;
原子朝說:“學校離后山的莊子有兩條路,繞行有10公里,走直路就要爬山,有一華里的山坡,翻過山頂就看到莊子了#65377;”
在地里干農活的鄉親遠遠地就招呼:“原老師,又去做家訪啊,晚上幾點回來?我給你送幾個西葫蘆嘗嘗#65377;”
從鄉親平常的招呼聲中,記者能感受到太行山人的純樸#65377;原子朝說,這里海拔高,常年刮風,山溝里開墾的地,只能種點蔬菜,產量很低,每到蔬菜長熟的時候,鄉親們都要送點過來#65377;
“鄉親們這種純真的情感,不是種菜與吃菜的關系#65377;一個西葫蘆,它代表鄉親們對教育事業的支持,對孩子的希望,分量很重#65377;”說著說著,原子朝意味深長地打斷了話題:“路不好走,注意安全,回去再聊#65377;”
到了山頂,太陽已經偏西了,天空湛藍湛藍的,太行山的西面,陽光照耀,金碧輝煌#65377;山頂的風,撫摸著出了汗的身體,絲絲涼意#65377;
眼前就是原子朝做家訪的莊子#65377;莊子很小,只有五六戶人家,房子都是用石頭砌成的,房頂上蓋的也是石板#65377;這個莊子只有一個學生,叫石娃,10歲,讀二年級#65377;
石娃的爸爸媽媽下地干活還沒回來#65377;87歲的爺爺在門口的石頭磨子上坐著抽煙#65377;石娃的爺爺耳朵有點背,說話嗓門兒高:“鄉親們把孩子交給原老師,都很放心#65377;”
雖然耳朵有點背,但精神很好:“石娃這孩子也懂事,放學回來就幫著做飯……”
一個3平方米左右的灶房,房子上方的小洞里冒著一股清煙#65377;這里做飯燒柴火,石娃揭開鍋蓋,一股蒸汽從鍋里騰空而起#65377;石娃見老師來了,心里很高興,黑里透著紅潤的小臉,一笑就形成了兩個天真的小酒窩:“原老師,就在我家吃晚飯吧#65377;”
天真#65380;純樸,太行山人的品格#65377;原子朝拉著石娃的小手說:“老師下次來了,一定吃你做的飯#65377;”
“我們這里需要他”
臨走時,石娃和原子朝輕聲地說:“我還想上初中#65380;高中,以后要考大學#65377;”
在下山的路上,石娃那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和那對天真的小酒窩,深深地定格在記者的心里#65377;
回程的時候,太陽快要下山了#65377;
石娃的爺爺把原子朝送到山頂#65377;站在山頂看去,山連著山,嶺連著嶺#65377;白色的云霧時而如巨龍出水,騰空扶搖而出山澗,時而又如仙人歸去,消失得無影無蹤#65377;
原子朝說,10年前,西井山西站小學還有30多個學生#65377;那時候,從1年級到3年級都有學生#65377;現在只有10名學生#65377;
西邊的太陽從天空反射到太行山,太行山風光旖旎#65377;原子朝開始擔心下山的安全#65377;再三囑咐:“路不好走,一定要小心#65377;”“千萬要小心!”
上山的時候,沒感到坡陡#65377;此時,站在山頂上,低頭往下看,山淵深不見底#65377;
記者出一身冷汗!再不敢聊天分散精力了,聚起神來慢慢一步一步往下走#65377;
走完坡路,天色完全黑了,300里的太行山,在夜色中顯得如此渺小#65377;遠處村莊零散的燈光,就像天上的星星#65377;
原子朝關了手電,從上衣口袋里拿出一塊手絹擦干臉上的汗水,長長地噓了口氣#65377;
晚上11點32分,家訪完回到學校#65377;鄉親們以為原子朝要調走,早已來到學校,紛紛前來挽留:“原老師不能調走,我們這里需要他#65377;”一場誤解,驚動了西井山村村委干部前來說明情況鄉親們才不情愿地各自回家#65377;
原來,孩子們在上學的時候,看到陌生人來學校了解原子朝的情況,以為是原子朝要調到山下去當老師#65377;放學回家,告訴家長“原老師要調走”的消息,引發了這場誤會#65377;
“我打算干到退休”
“我也動搖過,想下山去一個離鎮上近一點的學校#65377;不過,我要是下山了,還得有人來這里教書#65377;這里的孩子不能沒有老師#65377;”說著,原子朝動了感情:“太行山的空氣好,西井山上的孩子也很好,個個都很聰明,看著孩子們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就不想離開了,我打算在這里干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