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春雨,萬物在它柔情的滋潤下,又開始了新的輪回#65377;大地開始復蘇,垂柳舒展搖曳,生活殷實的村民,在這個春天,心里更踏實了#65377;
一陣春風吹過,這個村莊笑了……
這個村莊,很普通,在中國任何一個縣市都有成百上千個這樣的村莊#65377;
20年前,這個村莊艱難地邁出了第一步#65377;這一步,很平凡,平凡得它自己都不曾察覺#65377;但有了這一次邁步,它的2008版本鮮活#65380;飽滿#65377;
今天,這里的人們生活豐富多彩,前行的腳步執著堅定,他們依靠勤勞的雙手描繪了一幅殷實的中國村莊畫卷#65377;
這個村莊,就是河南省登封市宣化鎮佛垌村#65377;這里的人們用樸素的實踐告訴人們:他們可以讓生活更加美好#65377;
開先河的景丙辰
景丙辰,開了什么先河?他是什么人?
在中國有數以億計的景丙辰們,他們普通#65380;平凡#65380;寂寂無名,他們勤勞#65380;善良#65380;自強不息#65377;在春風秋雨中,他們世代守望著并不富裕的家園,耕種著腳下的黃土地#65377;
他們沒有文化,沒有專業技術,沒有高深的思想#65377;世代耕種的土地沒有給他們帶來這些,也沒有留住人才#65377;
腳下的黃土地,樸素的家園,是他們最親密的伙伴#65380;最熟悉的風景#65377;
他們是中國大地上土生土長的農民#65377;
景丙辰,是他們中普通的一員,一樣的平凡,一樣的寂寂無名#65377;20年前,他邁出了自己的步伐#65377;這一步,樸實#65380;平凡#65377;但就是這一步,幾年后,整個村莊緊隨其后#65377;
景丙辰,在這個村莊也成了豐碑式的人物#65377;
時光回溯到1987年——
1987年,中國正平穩地推進改革開放進程,新的氣象吹拂著神州大地#65377;這一年,景丙辰也在思考:怎樣才能過上好日子?
這是一個普通的中國村莊#65377;溪水從村前流過,四周群山矗立,7個村民組,1200多人,簡陋的民宅散落在山間各處,一條狹窄的小路曲曲折折通往山下#65377;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65377;這里,依山傍水,山上卻沒有可以采摘的,水里也沒有可以打撈的,兩手空空的農民,腰包干巴巴的,只勉強搓出幾斤油錢#65377;景丙辰就生活在這里,河南省登封市宣化鎮佛垌村#65377;
5月,槐花飄香#65377;景丙辰在槐樹下踱來踱去:信息閉塞,交通不便,沒有文化,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沒有人才,也沒有實力吸引人才……
他在腦海中過濾了一個又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65377;最終,他的思緒落到了家庭養雞上:一個農民的常識#65380;經驗,一個農戶的辛勤勞動,一間房舍,一點少量的經濟投資,足以撐起一個小型家庭養雞場#65377;
踏踏實實,景丙辰沒有好高騖遠#65377;
沒有猶豫,他迅速帶領妻兒,搭起了一間簡陋的雞舍,選購飼料,買雞苗……
佛垌村有了第一個養雞戶#65377;
“在佛垌村我是第一個養雞戶#65377;當時,我是地地道道的門外漢,對養雞一竅不通,白天#65380;黑夜照顧雞仔,像照顧小孩一樣#65377;有時候,活蹦亂跳的小雞,突然像得了瘟疫一樣一只只倒下了#65377;”
“雞瘟鬧起來‘一窩端’,使養雞戶損失慘重,因此要給雞子接種疫苗,否則有風險#65377;疫苗打下去后跟蹤觀察,三個月檢測一次#65377;
“小雞購進第一天,棚舍溫度保持在33℃~35℃;第7~10天進行第一次防疫,防雞白痢;第14天進行第二次防疫,防球蟲病……”
今天,景丙辰談起養雞“心經”,像嘮家常一樣#65377;
悄然改變的村莊
景丙辰的“壯舉”,打破了這個村莊的寧靜#65377;“咯咯”的小雞們,正在悄然改變這個村莊#65377;
又一個槐花飄香的季節#65377;
景丙辰養雞已2個年頭,手里有了可觀的積蓄,一家人的日子越來越紅火,成了村里人人稱羨的小康之家#65377;
盼著好日子的村民,聽到“咯咯”的雞叫聲,臉上開始露出“詭秘”的笑容#65377;一些村民開始來景丙辰這里取經,村里出現了第二家#65380;第三家養雞戶……佛垌村兩委也建起了村辦養雞場#65377;
于是,村里出現了第二個#65380;第三個小康之家……
家庭養雞,如火如荼地迅速在這片土地上枝繁葉茂#65377;
隨后,宣化鎮民營企業鄭溶公司,也看到了佛垌村的希望,開始向佛垌村村民提供扶持資金#65377;
有了投資資金,佛垌村的養雞戶迅速由十幾家上升到幾十家,高峰期多達80多家#65377;佛垌村從全鎮15個行政村中脫穎而出,成為名副其實的養雞專業村#65377;
這個村莊笑了
越來越多的農戶從家庭養雞中得到實惠,過上了殷實的生活#65377;手里有錢心不慌,不用為一日三餐發愁的農戶,心里踏實了,開始重視生活質量#65380;子女教育問題#65377;
“2004年,我用養雞的收益,在村外建了一座獨家小院#65377;鎮上學校教育條件好,我把孩子也送到鎮上讀書了#65377;”村民董書林養雞已經7年,“最多時存欄3000只蛋雞,每天產蛋300多斤,日收入八九百元,一年凈收入3萬多元#65377;”
在佛垌村,像這樣的農戶還有很多#65377;家庭養雞業帶來的經濟效益給他們的生活#65380;心理帶來了全面改觀#65377;
一部分佛垌村婦女,也漸漸不甘于單調的居家生活,加入了家庭養雞隊伍,給佛垌村家庭養雞業注入了新生力量#65377;
村民戈振杰是村里有名的運輸專業戶,家里有大貨車#65380;鏟車#65380;小汽車,用村里人的眼光看是“富得流油了”#65377;戈振杰的妻子不甘無所事事,獨享清閑,2008年初,她投資6萬多元,建了8間雞舍,購進2700多只雞苗,成了名副其實的“經理”#65377;自從做了雞場的“一把手”,她逢人就笑呵呵:“過去,整日待在家里,骨頭都散架了#65377;現在,賺錢不說,一天跑跑動動,腦子活了,身子靈便了,人也精神了#65377;”
佛垌村黨支部書記李占峰說:“沒有什么驚天動地#65380;可歌可泣的#65377;但我們可愛的村民就是靠著養雞這種樸實的#65380;平凡的實踐,過上了好日子#65377;以前,村民出門騎自行車,現在,開摩托車#65380;小汽車;以前的瓦房也不住了,都蓋起了平房,生活水準都和鎮上居民差不多#65377;”
一場春雨,萬物在它柔情的滋潤下,又開始了新的輪回#65377;大地開始復蘇,垂柳舒展搖曳,生活殷實的村民,在這個春天,心里更踏實了#65377;
一陣春風吹過,這個村莊笑了……
記者手記
我國是農業大國,13億人口中有7億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56%#65377;農村農業農民的整體進步和發展,關系著整個國家的繁榮昌盛#65377;提高農民的整體生活水平,實現農村全面小康,根本上還要依靠農村自我發展#65380;農民自我致富#65380;集體自我積累#65377;
在采訪時,記者遇到了佛垌村80多歲的老人陳永治,他饒有興致地向記者談起佛垌村村名由來:“打我記事起,俺村就有座佛爺洞,據說很靈驗,有300多年的歷史了……”但這個供養了300年的“佛爺”,沒有給這里的人們帶來財富,而20年的樸素實踐卻讓村民的臉上綻放出了幸福的笑容#65377;
與其等待和觀望,不如付諸行動#65377;
如果,我國所有的村莊都能如佛垌村,行動起來,用力所能及的努力自我發展;如果,我國的村莊都能這樣立足腳下的土地,努力尋找伸展枝蔓的力量,那么,農村小康,何憂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