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壽命超過200年、產值達250億美元的杜邦公司,仍煥發出勃勃生機?
◆為什么已年過花甲的沃爾瑪,卻成了全球的企業老大,2005年銷售額高達3124億美元,并保持了9.5%的高速增長?
◆為什么具有5000年悠久歷史的中國,一批批著名企業卻只能曇花一現?
◆中國企業“夭折”、“病變”的基因密碼是什么?中國企業“基業常青”的主線在何方?
◆如何把烏龜的基因轉移到兔子身上,使其跑得更快,壽命更長……
生與死是企業的兩個端點。雖然,中國企業的情況各不相同,外界環境也變化不定,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每個企業的結局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死亡。這個世界不是我們的家園,我們只是匆匆的過客,任何一個企業最終結局就是破產,只是生存長短的問題,正如鐵達尼克號撞上冰山即將沉沒時,它的設計師如此無奈地說:“是鐵就會沉!”
中國企業到底能活多久
近年來,有關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企業平均壽命僅為4.2歲,優秀企業為29歲,民營企業為2.9歲,跨國企業為11.5歲,世界500強企業為41歲,卓越企業為108歲。中國每年有近百萬家企業倒閉,為美國的10倍,在5年內倒閉的占60%,10年內倒閉的占85%,每年新生15萬家企業,倒閉10萬家。中關村6000家企業存活8年以上的僅占3%。2006年6月12日,深圳市工商局在特區報公布吊銷營業執照的企業有3136家。世界上并不乏基業長青的企業,如:通用汽車200多歲,日本住友400多歲,法國Goulaine1000歲,日本金剛組1428歲……這說明企業的平均壽命是可以達到兩三百歲甚至更長的。財富是時間的函數,不死才是硬道理,因為,爬上一座高山需要幾個小時,從巖上掉下去只要幾秒鐘。正如比爾·蓋茨常說:“微軟距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只有懂得生命多么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的可貴,怕死才能活得更久。中國企業在上幼兒園就夭折了,這個殘酷事實說明:生存還是死亡,是企業家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中國企業還太弱太小,不要急于同強大競爭者賽跑,關鍵是先要把內功練好。
中國企業病態診斷
濫用關系致使企業自我毀滅
影響企業發展的生態因素有政府(含媒體)、供應商、顧客、競爭者和員工等,其中,尤以處理政府關系最為重要。眾多企業通過一定社會關系,企圖繞過一切正常的管理規范和法律法規,取得凌駕于制度之上的特權,獲取具有壟斷意義的機會和利潤。關系愈盛行的地方,制度就越遭到踐踏,因而制度也就失去價值。政策是一個企業生存的土壤,重大政策出臺就是公平狀態新競爭的開始。而關系不是生產力,關系盛行,人情面子泛濫,法律制度必然遭到踐踏。為此,只注重市場經營,忽視政府關系的企業是無本之木;官商勾結、商業賄賂,是中國企業癌癥。
資本素質惡化造成企業曇花一現
企業資本是由財務資本和人力資本構成的。不少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用人違背了政治學公理:權力由誰產生就對誰負責。國有企業,資產屬于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人有責,又人人不負責,主體不明確。國有企業權力是上級賦予的,我對上級負責,往往不是對職代會負責、對職工負責,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這是民主不夠和利益保護造成的。
2004年12月15日,時任國資委副主任的李毅中在央企負責人會上指出,自2003年底以來,181家央企資產損失達3177.8億元(占資產總額的4.2%),加上財政部已核實的近千億資產損失(央企不良資產率為5.4%)和2005年的損失為1026億元,每個中國人均付了400多元的學費。所以說,資產主體缺失,形成責任不明、權威喪失;資產素質惡化出現血脈不暢,誘發企業病變;追求“浮利”是企業走向衰敗的開始。
企業要決策正確就必須在公平、公開、公正的基礎上,加強治理結構、管理流程和基礎平臺建設,在合適的時間、適當的空間,找合適的人,才能做正確的事,否則就會出現資質和能力的錯位。深夜拉郎配的用人體制比貪污更可怕。人力資源決策的關鍵是要根據業績和資質選對人,業績是結果,資質是保證,自由戀愛的婚姻才會有愛情,才能白頭偕老。
文化導向錯亂是企業短命根源
當下,諸如寶液、神液、腦黃金、腦白金等各種保健品層出不窮、互相競爭,劣質奶粉、致癌毛巾、三低空調、黑心棉、“豆腐渣”工程等都是缺德的極端表現。個別企業,經常在惡劣環境下讓工人加班加點,卻不發加班工資,并且惡意拖欠工資,更談不上尊重人,更有甚者,視人命為兒戲(如個別煤礦企業)。好多優秀的企業是被領導者個人品格中的缺陷所葬送,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對員工一套,對媒體一套,實際行動又是另一套。有的企業領導不僅“缺鈣”(缺德),還“缺睡眠”,為了一己私利,說夢話,亂說話,缺德就像幼兒缺鈣,無法成為一個肢體健康的幼兒。強者被打敗,往往是誠信缺乏。
“瓜”員工形成“瓜文化”,“豆”員工形成“豆文化”。企業文化能使員工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和道德風尚,從而轉化為對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國許多民營企業創始人大都有一種精神,但沒能把這種精神浸透到經營的每一個細節,用制度的方式變成企業文化。那些初創時期好的理念隨著精神領袖的離開而煙消云散。即使一些成功企業建立了企業文化,但貫徹始終的也不多,更多的企業由于患有“精神分裂癥”,結果形成了病態文化,造成了核心價值的錯亂而壽終正寢。所以說,沒有企業文化是企業短命基因。
心態紊亂導致企業轉瞬即逝
中航油新加坡總裁陳久霖,初涉石油期權,獲利幾千萬美元,后為獲取更大利潤而冒險,結果巨虧5.5億美元;創維黃宏生挪用資金4800萬投機房產,期望獲取暴利,結果導致資金無法回籠;農凱周正毅,借資運作,虧損數百億。他們都是貪一時之快,企圖大賭大贏,忘記有限的生存本錢,結果使企業很快陷入困境。
做企業不能與賭博同質化,因為,做企業是可以預測的,而賭是不可預測的,用賭的心態辦企業,也許獲一時之利,但財富不長久,結局是血本無歸。而重視戰略導向的企業家才會充分考慮自身資源能力和外部環境,懂得放棄。因此,企業一定要注意現金流第一、利潤第二、規模第三的穩健作法。500強不是由數字拼湊,也不是產能的簡單復制,是在市場占有率和利潤之間找平衡。所以說,賭徒心態、圈錢還賬、產能豪賭定將斷送中國企業。
盲目多元化誘發企業超速做大而亡
春都曾以“會跳舞的火腿腸”紅遍大半個中國,資產達29億元,由于經營者迅速進入馬養殖、飼料、包裝、醫藥、茶飲料、房地產等行業,跨地區投巨資,結果負債累累,銷量直線下降,市場占有率狂跌到不足10%,被后起的雙匯超越。萬科董事長王石是位減法大師,他早在1993年就認識到,支撐多元化的巨大空間已經沒有了,就用10年時間,把仍在贏利的企業轉讓或剝離,將所有精力和資源專注于自己擅長的房地產上。在恰當的時候做了恰當的產業聚焦,維持了萬科的健康生態。中國企業不僅要學會做加法,更要學會做減法,有舍才有得,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品牌無節制延伸、盲目多元化是企業衰敗的標志。
缺乏創新使企業患貧血癥而死
2006年“五一”勞動節,許多民航機票不打折,而深航機票卻大打折扣,僅憑這么一點,大家就記住了深航。一個小小的創新之舉,讓深航賺得滿缽金。1993年9月,萬燕研發出世界第一臺家用VCD,但僅僅2年,萬燕就從先驅成為先烈,市場份額從100%下降為2%,主要原因是沒有及時申請專利而被國內外廠商仿制,最后導致萬燕失敗。中國500強企業大多以引進技術為主,缺乏獨立研發能力,技術引進費用與投入研發費用的比例為12∶1。由此可見,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還顯得很不夠,因此,只有培育企業的造血功能,企業才有競爭力。正如,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說:對工業設計一份的投入就可以產生一千份的回報。日本日立公司統計,每增加1000億日元的銷售額,工業設計的作用就占了51%。中國企業只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設計創新能力,才能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說,“中國造”=中國制造+中國創造。這樣才具有強大生命力。
中國企業生存之道
誰掌握了企業生命規律,誰就有可能擁有未來;誰控制了企業的生存線,誰就有可能活得更長;誰精通了企業生命法則,誰就有可能發展得更快。
在1523年前世界成立的組織中,現在仍然用同樣的名字、以同樣的方式干著同樣的事情的組織只有85家,這85個組織中有70個是大學,占82.35%,其他是宗教組織。所以說,大學是一個真正基業長青的組織。那么,學校和企業到底有什么不同?
其實學校產出的是人才,企業生產的是產品;學校的目的是教書育人,一般企業的目的是通過產品獲得利潤。其最大的差別是人和物,說到底,企業經營者把目光放在“事”、“物”、“錢”上,而忽視對“人”、“心”的管理,即舍得花錢買車子(物),不舍得花錢補腦子(人)。所以,先人后事的人性化管理是企業長壽的必要前提。
健康的人,才能成為長壽的人;健康的企業,才能基業長青;身體健康在于保健和預防,而企業健康也需要體檢和診斷。為此,就必須深入剖析中國企業現狀,找出病因和病狀,通過企業生態系統分析,發現企業生命規律,建立生命型企業,依據企業生命模型、生命理論、生命法則和生命定律,破譯中國企業老化、病變的基因密碼,對癥下藥才能提高生命力。正如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所講:“如果企業不懂得生命律,是不能做大做強,也不可能生存長久的。”也就是說,在制定企業戰略時,既要遵循系統律(進行導向),又要遵循變化律(進行調向)。在企業經營時,既要講因果律(先付出,后回報),又要講雙贏律,甚至是多贏。在市場運作時,要講競爭律,就像森林中的樹木一樣,只有不斷向上生長,才能見到陽光,企業才能發展(長高長大)。一個企業就像一棵樹一樣不能抵抗風雨,也形成不了氣候,而必須形成一片森林,才具有新陳代謝機制。因此,要講雙贏,而檢驗標準則是定位律,不要因為定位錯亂,導致全盤皆輸。所以說,企業的生命是有規律的,正如蒙牛乳業集團董事長牛根生說:“生命有規律,大規律就是大趨勢。順勢而為,15%的努力85%的收獲;逆勢而為,85%的努力15%的收獲。”因此,誰掌握了企業生命律,誰就擁有了未來;誰控制了企業的生存線,誰就能活得更長;誰精通了企業生命法則,誰就能發展更快。中國企業應站在世界卓越企業的高度找差距,依據企業生態位,建立生命型企業,遵循企業生命法則和生命定律來運作企業,企業才能基業長青,用任何方式去撞企業死亡警戒都將是死路一條。
(作者系管理學博士,湖南大學和中南大學兼職教授,出版了《生與死——中國企業到底能活多久?》和《現代企業知識管理》等專著。)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