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江麓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所屬大型一類骨干企業、國家重點保軍企業、中國機械制造業100強企業、湖南省高新技術企業、湖南省文明單位。從1958年建廠以來,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江麓已經發展成為總資產18.3億元,職工人數7000余人的大型現代化企業。1978年,公司前身——江麓機械廠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全部工作轉向生產建設中心,開始走上了一條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康莊大道。尤其是,江麓機械廠在科研生產、技術改造上下功夫,積極研發民用新產品,努力實現“保軍轉民”,形成了以塔機、壓路機、施工升降機為拳頭產品的“江麓品牌”,并暢銷全國,成功打入國際市場。2001年,江麓集團公司掛牌成立,公司繼續堅持“科技領先,軍民共進”方針,在發展兵器高科技的同時,大力發展軍民結合高技術產業,不斷培育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工藝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江麓結出豐碩成果。2007年9月,經國家發改委等5部委共同認定,江麓集團公司技術中心被列入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名單,這項認定標志著江麓科技創新能力進入到“國家隊”行列。
堅持科技自主創新
增強企業發展實力
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源泉。改革開放之初,江麓沒有自己的產品,個別產品全憑國家“計劃”下單,企業發展舉步艱難。1979年,江麓認真貫徹“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以軍為主,以民養軍”方針,主動調整產品結構,并從剛開始的“找米下鍋”到“科研開發”再到“自主創新”,企業迎來了一個改革發展的新局面。
如今,江麓集團公司依托自身條件,走科技自主創新之路,多年以來,公司在積極打造輕量化智能化數字化輕型車輛、系列化高功率綜合傳動裝置、數字化配套電器等軍品三大平臺的同時,發揮軍工優勢,積極推進軍工技術民用化,研制開發出具有強大市場競爭能力的產品,“江麓”品牌享譽市場。
江麓集團公司是國內第一家成功開發出自升式塔式起重機的企業,其頂升技術等多項技術仍為同行企業所采用,在大型、特大型塔式起重機方面,總體性能處于國內領先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大型塔式起重機的產銷在國內位居第一,在國際國內市場上具有無可爭辯的競爭能力。“江麓”牌大型塔機在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潤揚大橋”的建設中獨樹一幟,被《人民日報》贊譽為“中國第一塔”,譜寫了“中國第一塔”建造“中國第一橋”的新篇章。公司的工程機械已形成了系列,其中的部分產品還填補了國內空白,如W1801B經濟型壓路機;研發的無人駕駛壓路機是國家“863計劃”項目,為國內國際首創;環保機械領域,公司于1998年開發出我國新一代環保型YZLK20城市垃圾壓實機,填補了國內空白,并獲得國家級重點新產品稱號。
依托江麓集團公司雄厚的軍工技術實力,公司近年又研發了汽車無級自動變速器、沙漠植被機械、小型挖掘機械等新產品。汽車無級自動變速器技術是當今汽車領域十大尖端技術之一。江麓集團公司是國內第一家集自主研發與生產制造于一體的汽車無級自動變速器的企業。該項目為國內首創,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被國家發改委、湖南省政府確定為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項目和重大產業化發展項目,在“十一五”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進程中將起到巨大推動作用。沙漠植被機械是江麓集團公司充分利用軍工技術進行民用開發的成功范例,創造性地實現了城市垃圾處理、沙漠機械化植被的集成。目前,公司運用沙漠植被機械已經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地區的千里沙漠植被一萬多畝,成功生長出了一片片綠油油的草被,并已通過了中科院的實地檢測驗收。
注重科技隊伍發展
搭建科研成長平臺
人才是一種稀缺資源,市場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對于人才的爭奪也日趨白熱化。怎樣留住科技人才?改革開放30年來,江麓也經歷了幾多“人才之痛”,科技人才從“一般化”到“重點化”,從“流失”到“回歸”再到“集聚”,江麓主動搭建科研人員成長平臺,企業科技隊伍實力越來越大。
近幾年來,江麓集團公司始終堅持“科技領先、人才強企”的戰略,貫徹“事業吸引人、情感留住人、政策激勵人、崗位造就人、培訓提高人”的人才工作思路,以發揮和提升團隊效應為重點,以科研成果創新性強、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強、持續創新能力強、人才培養能力強為內容的“四強”科研開發創新團隊和以工藝開發設計優、工藝穩定性優、工藝可靠性優、工藝經濟性優為內容的“四優”工藝技術創新團隊建設為目標,采取積極措施抓好技術帶頭人的培養以及科研和工藝創新團隊的建設工作,有力地提升了科技隊伍的整體素質。
以事業吸引人。公司實施“人才先行”戰略,用企業愿景和高科技“強軍壯民”事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為廣大員工提供了一個施展抱負、展現才能、提升自我的機會和舞臺。
以情感留住人。關心技術帶頭人的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家庭困難,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激發廣大科技人員不斷推進技術創新的積極性。著力為科技人員提供良好的生活、學習、工作環境。2004年~2006年,公司先后建造了2幢“學士樓”,為新進入的大學畢業生提供生活上的方便。建成了具有較大規模的科技圖書館,館藏圖書5萬多冊。籌集3000多萬元資金,建成了科技大樓,并完善了各項配套設施,給科技人員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
以政策激勵人。對公司技術中心從事科研工作的技術帶頭人,在選拔干部和職稱評定時,對取得實績的優秀科技人員技術職稱破格提拔、破格晉升;在工資收入福利待遇分配時,予以政策傾斜。對在軍品、民品及工藝創新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團隊,從精神和物質上予以積極獎勵。在實施科研、建設項目的過程中,采取項目負責人制、項目承包制和重點項目骨干科研人員獎勵辦法等。這些措施,有效地調動了廣大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以崗位造就人。公司以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為載體,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將各科研技術項目分到各技術帶頭人,讓他們在科研項目上挑大梁、擔重擔,支持他們干好事業、多出成果。
以培訓提高人。近3年共支出科研培訓費300多萬元,加大了對科技人員的培訓力度。2002年以來,公司選送科技人員到北京理工大學培養工程碩士15名,博士1名,到北京理工大學、湖南大學任兼職教授的專家3名,為公司科技創新提供了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通過各種形式,不斷優化科技人員的知識結構,拓寬科技人員的發展渠道,為科技人員的自身發展提供了持續穩定的事業平臺。
通過建立科學公正的人才評價、動態管理、有效激勵機制、教育培訓機制和作用發揮機制,對技術帶頭人及創新團隊進行重點培養,為實現公司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人才資源保障。近3年來,公司有一大批德才兼備的科技骨干人才獲得國家、省、市級榮譽稱號。1人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人當選為湖南省政協委員,2人被評為湖南省勞動模范,1人榮獲湖南省第四屆青年科技創新獎,1人當選為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會員。公司現擁有工程技術人員600多人,列入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帶頭人2人,公司級科技帶頭人6人,具有高級技術職稱者140多人,博士生、碩士生20多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科技人員20多人。
加強科技創新投入
擴大產學研軍合作
科技創新永無止境,為給科技創新不斷注入活力,江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零投入”到上個世紀80、90年代的“計劃性投入”,再到近幾年來的“主動、批量投入”,企業科研經費得到進一步保障,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產、學、研、軍聯合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企業經濟效益穩固、快速提高。
尤其是近幾年來,江麓集團公司舍得為科技創新加大投入,一方面全力爭取國家政策,另一方面積極自籌資金。公司緊緊抓住條保、國債項目建設機遇,近3年投入近2億元,用于產品開發與工藝研究等方面。“十五”以來,共投入研制條件建設經費5億多元,用于公司的研究開發手段、制造加工設備和試驗檢測設施的建設等。2004年~2005年,公司投入科技創新經費1億多元,支持研發項目63個;2006年支持研發項目36個,科技創新建設費用占產品銷售收入總額的5%,較好地保證了各項科研項目的順利進行,提升了公司的產業競爭能力。
與此同時,江麓集團公司還積極內引外聯,堅持走“產、學、研、軍聯合發展”的路子,加快了新產品的開發進程,并在車輛總體技術、核心部件、關鍵技術等領域的研究開發上加強技術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江麓集團公司不斷建立和鞏固與一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業全面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加速建立健全公司科技創新機制和科技創新體系。公司先后與北京理工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等簽訂了長期的全面合作協議書,建立了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和戰略聯盟關系;同時,與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等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與湖南科技大學合作創建了湖南省工業設計中心創新平臺,提高了公司民品整體設計能力,為公司的軍民品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平臺。僅2007年,公司技術中心特聘和來公司從事技術開發工作的專家教授達56人次,對外合作項目9項,占當年科技開發項目總數的25%以上。
江麓集團公司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建設創新型企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五”期間,軍民結合高技術科研、工藝科研項目多項列入國家“火炬”、“863”計劃,YZLK20垃圾壓實機列入國家行業標準項目計劃。2004~2007年,公司共實現產品銷售收入50億元,其中新產品銷售收入為35.2億元,占產品銷售收入的70%以上;自有品牌產品與技術出口創匯額達到2000多萬美元。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