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建設,民生為重。黨的十七大一個鮮明取向,就是準確把握人民的期待,突出改善民生。把民生問題放在首位,把人民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價值取向,這是近年來中國社會最顯著的一個特點。
國企推進民生改善面臨的問題
國有企業作為黨執政的經濟基礎,肩負著對黨、對政府、對社會、對企業、對職工負責的五大職能。競爭性國企在過去、現在都為共和國的建設、積累、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今天,在推進改善民生的社會建設中仍然責任重大,但也面臨著突出矛盾和問題。
不規范的市場環境,制約了國有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發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國有企業推進民生改善的社會建設也有賴于良好的經濟效益。但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系尚在健全完善中,國有企業在競爭過程中面臨著各種不規范競爭的行為,包括地方保護主義以及部分小型企業、中介組織的不規范市場行為;面臨著一些部門和地方政府執行科學發展觀還不全面,缺乏統籌兼顧,出臺的一些政策規定不夠公平;面臨著一些黨政官員不依法行政、以權謀私和“市場潛規則”等,造成了市場秩序的混亂,影響了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制約了國有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深化改革、減員增效與擴大就業、確保穩定的矛盾。就業是民生之本。改善民生,首先就要擴大就業規模,促進職工的上崗再就業。但同時,國有企業尤其是競爭性國有企業,要在市場中求生存謀發展,就需要減員增效,卸掉過重的包袱;就需要進行主輔分離改制,使其從某些領域中退出;就需要調整隊伍結構,努力提高經營績效。而這些都涉及到企業的減員,涉及到職工的就業安置問題。而當前,國家的社會保障政策和市場服務環境都還不夠健全完善,失業救濟的力度不夠,社會吸納就業的容量有限,使得很大一部分職工就業安置(包括新增安置對象)任務最終還得由國有企業自身來承擔。
沉重的社會負擔,制約了國有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國有企業辦社會,承擔了大量應由社會和政府解決的矛盾,如:企業離退休養老保險已進入社會統籌,而離休干部的醫療費用和其他補貼仍要由企業來承擔;地方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為離休干部提高工資和增加補貼,地方企業可以由地方財政撥款,中央企業卻要自行解決,無形中又增加了中央企業的負擔;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解決住房補貼問題,大部分競爭性企業很難辦到,帶來了新的社會不公平問題。
國有企業薪酬分配制度面臨穩定人才與兼顧公平的矛盾。一方面,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就要求按市場規則辦事,講求效率優先,體現在收入分配上,就要求按職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最終成果來進行分配,通過與市場接軌,提高管理技術性崗位的薪酬來吸引人才、穩定隊伍,遏制國有企業人才流失的趨勢;而另一方面,企業中大多數簡單的非技術性崗位,甚至已待崗和內部退養的安置職工,對收入的期望值卻不斷提高,攀比心理明顯,并由此帶來一些不穩定因素,使企業分配陷于“兩難”境地。
民生改善依賴統籌兼顧
目前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已步入關鍵時期,一些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正確處理好企業改革發展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兼顧好不同群體的利益需求,努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到全體職工群眾。
當前,國有企業在改革發展中要特別注意處理好四方面關系:一是處理好企業發展與職工利益的關系。要注意克服只重視企業經營業績,而忽視職工個人收入的現象,兼顧好企業發展與造福職工的關系,使廣大職工群眾真正成為企業共建共享的主體,得到改革發展的實惠。二是正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公平是協調社會各階層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也是企業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在發展企業的過程中,要堅持用公平的標尺來評估現實制度安排,用合理分享的理念來指導企業與職工個人的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三是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發展是目的,改革是動力,穩定是前提。要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保穩定,在企業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的成果反過來又促進企業和社會的穩定。四是處理好改革力度與職工承受度之間的關系。要在職工群眾可承受的范圍內加快改革的步伐,切不可超越職工的承受力。改革措施的出臺要慎重,方案設計要周密,前期調研要充分。
推進民生改善思路與舉措
——擴大就業是民生之本。國企要堅持把擴大職工的上崗再就業作為一項突出任務來抓,做好下待崗職工的再就業調查,明確工作目標并督促實施,有計劃、有步驟地做好再就業工作,在擴大企業經營規模的同時,積極為職工創造就業崗位。企業的機構調整和改革,要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進行,對在崗位競爭中落聘的職工,要充分考慮其實際困難,做好再就業培訓,并按國家政策發給一定的生活費用。
——增加收入是民生之需。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初次分配也要兼顧公平和效率”的要求,切實保障勞動要素真正以主體地位進入分配領域并左右分配格局,更加注重公平、公正;逐步建立起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在發展企業的同時,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承受力為支撐,努力增加職工收入,并著力提高低收入職工的收入水平。
——社會保障是民生之盾。要進一步做好職工的社會保障工作,當前尤其要以社保資金的歸集為重點,嚴格監管,防止拖欠,確保社保資金的按時足額繳納;強化服務意識,提高社會保險管理水平,多方籌措資金,確保職工醫療、工傷、生育待遇按規定報銷;進一步搞好離退休職工的服務管理,各項新增待遇要保證及時辦理。
——關愛困難群體是當務之急。企業要認真兌現“三不讓”承諾,高度重視困難職工、弱勢群體的助學、助醫、助困工作,切實關心困難職工的生產生活。要逐步建立和發揮好職工“互助機制”、“扶持機制”、“幫困機制”、“救助機制”的作用,開展好職工互助補充保險、“金秋助學”、干群“心連心”等活動,鞏固“三不讓”承諾的實效。
——加強對農民工管理,依法維護好農民工權益。要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就必須深刻認識廣大農民工以其與現代化大生產相聯系和以工資為主要收入這兩大基本特征而成為工人階級新成員的觀點,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努力做到農民工與職工同學習、同勞動、同管理、同生活、同報酬。要把貫徹落實國家新頒布的《勞動合同法》與規范勞務分包管理,與依法使用農民工、保證農民工工資的按時足額發放、抓好農民工“入會”和安全技能培訓等工作結合起來,為農民工營造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對優秀農民工中的技工人才,企業要表彰重用,使其有歸屬感,并產生激勵作用。
——高度認識企業安全生產的重大意義。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安全發展”的理念,并將安全生產作為前進中面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作為關系民生的社會建設的內容之一,作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作為施工企業,要認真落實十七大關于安全生產的部署,把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更加重視職業健康安全,采取有效措施強化現場安全管理和勞動保護,推動企業安全發展,有效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發生。
——注重職工民主權益保障和實現。企業要把維護職工的根本利益作為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暢通職工反映意愿和問題的渠道,認真落實職代會的各項職權,企業重大決策,必須向職代會通報,重大改革措施必須征求職工群眾意見,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必須提請職代會審議通過。加大對《勞動合同法》的宣傳貫徹力度,加強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健全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繼續抓好廠務公開工作,保證職工民主權利的實現。要通過各方面具體工作,進一步保障和改善職工的生產生活,使企業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到全體職工,真正提高職工群眾的生活水平。
“既做企業,也承擔社會責任;只有做強企業,才能真正承擔社會責任;只有對社會負責的企業,才能持久永續。”這既是世界名企的經營哲學,但同時也是企業的永續發展之本。
(作者系中國中鐵二局集團公司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