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為了適應經濟體制的需要,我國著手對城鎮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經過10多年探索,于1997年正式確立了我國基本養老保險是以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為特征的混合型養老保險模式。從理論上說,這一模式體現了公平與效率的結合,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但在實際運作中,個人賬戶只是一個名義賬戶,里面沒有資金,由此形成了“空賬”問題。根據本人多年的工作實踐,提出探索之見。
個人賬戶由來
1991年6月,國務院在總結各地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發布了《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確實行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即提高退休費用社會統籌的層次,從市縣統籌提高到省級統籌,費用由國家、企業和職工三方負擔,養老保險基金實行部分積累。
1995年3月,國務院又發布了《關于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確了基本保險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并逐步形成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保險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這是改革社會保險制度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它改變了長期以來我國社會保障費用由國家和單位包攬過多、缺乏個人參與和積累的局面。
隨后1997年7月16日,國務院又出臺了《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明確全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統一方案。該方案在“統賬結合”的基礎上,統一了交費比例、個人賬戶規模和養老金發放標準。
1998年8月,國務院又發出了《關于實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和行業統籌移交地方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完成了行業統籌向社會性統籌的轉化。
目前執行的是2005年底由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2005]38號)文件,它體現了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明確了今后基本養老保險的任務: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保障離退休人員基本生活;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制度;統一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繳費政策,擴大覆蓋范圍;改革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建立參保繳費的激勵約束機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合理確定基本養老金水平;建立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劃清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及個人的責任;加強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征繳和監管,完善多渠道籌資機制;進一步做好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提高服務水平。為了實現上述任務,企業解決“空賬”問題、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已迫在眉睫。
做實個人賬戶非常必要
“空賬戶”產生原因
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由于沒有來源,要通過企業“統籌繳費”來解決,但在實際上,養老保險在開始為在職職工進行個人賬戶積累的情況下,企業已不可能再承擔過高的“統籌繳費”,來承擔養老保險所支付的離退休人員實際養老金的需要,而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又是必須支付的,所以,唯一的辦法只能是挪用目前已進入在職職工個人賬戶的養老保險基金。在職職工退休時,由于個人賬戶中資金已被挪用,他們的養老金來源就又成了問題,出路只能是繼續挪用下一代人的個人賬戶資金,拆東墻補西墻,使空賬戶一代一代往下轉。這樣就使得在實施個人賬戶制度以前參加工作的職工存在“空賬”問題,已經按規定繳費的個人賬戶也因為資金被挪用而無法積累。由于支付已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的壓力巨大,又不可能無限制地提高企業繳費水平,因而在事實上基金積累的數量極為有限。至1996年底,全國養老金歷年滾存節余為580億元,尚不到1996年當年養老金支付額的一半。而且,其中還有相當大部分是1995年改革以前所剩余的。為了支付退休人員待遇只能動用個人賬戶的資金彌補赤字。實際上現行的制度已經瀕臨“破產”邊緣,全國僅有七個省市中央財政沒有給予基金補貼。

老齡化緊迫個人賬戶做實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老年進程加快,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96%,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了1.39個百分點。預計到2030年,社會老齡人口比重將達到14%。人口的老齡化使繳費職工對退休人員的撫養比迅速提高。
用子女的錢養老好比現收現付,三對夫婦養兩個老人沒問題,如果到了一對夫婦需要養四個老人的情況時,老人們不預先積累一筆錢,退休后光靠子女顯然養不起。預先攢下錢、退休后用于養老,才能安度晚年。這就是基金積累制。通過個人賬戶實行基金積累,是從職工參加工作起,按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由雇主和雇員交納保險費,記入個人賬戶,作為長期儲存積累增值的基金,其所有權歸個人,一次性或按月按用途領取。其主要特點是個人為未來作出長遠保障,這種即使老齡化浪潮再兇猛,退休職工也可以安度晚年。
然而,我國未來30年將面臨退休的持續高峰期,隨著社會發展人口平均壽命在不斷的增長,支付期在逐漸的增加,新勞動力(參加統籌的新人)進入統籌的人員明顯不足,如果不盡快積累基金,基金壓力就會越來越大,因此做實個人賬戶宜早不宜遲。
做實個人賬戶措施
落實資金來源
如何籌集資金解決退休職工和老職工賬戶的空賬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在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及國有企業股權調整過程中,將所有國有股權變現所得,按照一定比例劃入社會保障基金。一些地方已經探索了補償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途徑,如:從個人所得稅增量中劃撥一定比例,從罰沒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在企業改制中通過出讓土地使用權提取一定比例,在企業拍賣所得中劃撥一定比例等。但這些辦法還缺乏規范管理力度,僅僅停留在探索階段。
加快做實步伐
從中國目前情況看,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個人賬戶“實賬化”,而是根據我國實際經濟承受能力,個人賬戶沿著“空賬——適度空賬——實賬”的軌跡逐步實現個人賬戶“實賬化”,并在制度設計上使個人賬戶在動態過程中有逐漸做實的可能性。
做實個人賬戶可以采取分步做實的辦法,財政逐步加大投入和采取從個人賬戶借款的方式進行過渡。經過一個個人賬戶的積累過程,財政的投入會逐步減少直至無須投入,基本養老保險進入良性循環。
實施分賬管理
在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礎上,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實行分賬管理。統籌基金支付已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和今后退休的基礎性養老金;個人賬戶基金支付個人賬戶養老金,不能再相互透支。同時,應將統籌基金與個人賬戶基金結構和職能進行適當調整,即將統籌基金的職能設定為滿足基本養老保險的需要,將個人賬戶基金納入個人賬戶養老保險范疇。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基金分離后,統籌基金由企業或單位供款,個人不供款。基金出現缺口,由財政“兜底”。個人賬戶基金由個人供款,個人賬戶單獨管理,其個人賬戶養老金由個人賬戶基金發放,兩者自求收支平衡,不互相挪用。
個人賬戶增值
個人賬戶做實以后,同樣存在著保值增值的問題。其運作要以安全性為第一,其次是收益性和流動性,要在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這三個方面取得平衡。為此,既要有相應的投資工具,也要有相應的運作者。
目前,社會保險基金的錢雖然安全,但放在財政銀行專戶中不增值,其實就是一種貶值。盡管這些錢可以購買國債、獲得銀行存款利息,雖然也在增值,但這種增值太低,根本無法達到或超過社會平均增長水平。
從國際上看,個人賬戶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兩種,即新加坡的公營模式和智利的私營模式。新加坡中央公積金由政府集中管理和投資,具體由中央公積金局統一運營。這種模式收益有保證,行政成本較低,但是由于在投資決策上很難避免政治因素的干擾,加上政府的運作效率較低導致投資回報率較低。智利的個人賬戶基金由私營的基金管理機構運營和管理,參保人具有自由選擇基金管理機構的權利,政府的主要責任是進行嚴格監管,這種模式促進了基金管理公司的競爭,投資回報率較高,但是基金管理費用也很高。
從中長期看,在成熟的市場環境和職工投資的風險意識比較健全的情況下,可以采用私營的基金管理機構,允許企業和職工進行自主選擇,中央政府的責任就是加強監管。當前,我國個人賬戶養老基金只能投資于國債和銀行存款,隨著資本市場發展的逐步成熟和完善,養老保險基金在一定比例內可以逐漸投資證券市場、房地產、投資基金等領域,以增加基金收益。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