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玉藝術簡介
懷玉,原名胡興國,1962年生于重慶,西南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班畢業。他從師著名書畫家晏濟元先生,曾進修中國美協高研班,授業于劉大為、林啟林、白庚延、陳玉圃、王仲、孫克等。其作品在北京、蘭州、哈爾濱、重慶、深圳,多次參加過全國及省市的各種大展賽,并多有獲獎。《深圳商報》、《深圳晚報》、《成功導航》雜志、《學問》雜志、《重慶文藝》雜志、《重慶文化》雜志等均有專題報導。其成就被編入《世界書畫家大辭典》、《慶香港回歸書畫集》、《當代華人書畫家大辭典》、《當代書壇群星譜》等?,F為重慶美協會員、重慶書協會員、漓江寫生畫院副院長、廣東當代名家畫院副院長、重慶渝州書畫院常務副院長。

2007年12月,《今日重慶》雜志,以標題為“汲取傳統精華,得大師真諦——著名畫家懷玉印象”為文,用四個大整版,介紹了胡懷玉先生的藝術生涯;同時,刊發了其入選渝州賓館的國畫《三峽風情》、《百花齊放》、《三峽新貌》等書畫作品。而在三幅巨畫的背后很難有人知道,畫家所付出的勞動是何等的艱辛?
胡懷玉出生在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的家庭中,從兒時的涂鴉到以此為終生尋覓之夢。父親胡鐘毓通詩書、精書法理所當然地成了他的啟蒙老師。不論生活多么艱辛,他總是充滿自信地在生活中體驗著、品味著,并從生活中汲取豐富的藝術養料?!拔母铩敝?,同學們“停課鬧革命”。他卻背道而馳,忙著求藝學書法。一次在同學家,無意間看到一本舊雜志上張大千臨摹敦煌飛天的工筆《飛天》畫,就像著了魔,舍不得放手。從此開始臨摹,迷上了畫畫。外出寫生畢,伴夕陽而歸,樂此不疲。弱冠之年的他勤學苦練,就在書畫上打下了扎實的藝術基礎。
上世紀80年代,胡懷玉有幸拜晏濟元為師,學習山水畫。名師出高徒,得其真傳,受益匪淺。老師熱心點撥,胡懷玉努力學習,從而技藝大增。我們從他的一幅潑墨潑彩山水畫中,得到見證。晏老在其畫中熱情洋溢地題下贊詞:“懷玉此作,深得大千遺意,幾可亂真。蓋酷似不如近似,近似尚可亂真,酷似則步人后矣,可參之。”從此胡懷玉在無邊無際的中國山水畫的藝海中苦苦地探索與邀游。
從小到大,這位喝長江、嘉陵江水長大的巴渝漢子,并沒有忘記巴山蜀水給予他的恩澤和深情,他那彌漫著親情、鄉情、友情的山城風光、三峽景觀、老宅古居和無數的花鳥作品充分體現了重慶的風物神韻、謳歌了家鄉的巨變,為平凡的景物賦予了不平凡的生命力。
在30多年的繪畫生涯中,胡懷玉植根于家鄉的沃土,虛心求教,博采眾家之長,逐步形成了筆精墨妙、靈動飄逸、蒼勁深厚、法度嚴謹、情景交融、充滿時代氣息的藝術特色。他堅持按照藝術規律創作,尊重傳統、尋門而入、破門而出,經常到大自然中寫生,徜徉于長江三峽景點之間。朝吸巫山之云雨,夕餐神女之秀色,體會杜詩之意境,領悟山川之性情,創作出大量上乘之作。
在當代美術尋求發展、期待再創輝煌的時代使命感召下,胡懷玉一生致力于中國山水畫的研究與發展,并在花鳥畫和書法的創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難能可貴的是:功成名就后,進西南大學美術學院讀研究生,到中國美協高研班進修繼續深造。僅此一斑,便令人欽佩、嘆服!從此使他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在理論研究和繪畫創作中均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他的畫作做到了有形、有光、有態又有韻,被譽為重慶畫壇中新開出的一朵絢麗燦爛的奇葩。
《三峽新貌》尺寸大、時間緊、要求高、不易掌握。為了創作好這副巨作,必須尋找新的感覺與靈感。為了高質量的確保畫作的順利完成,胡懷玉立馬挎起背包、拿上畫夾、甩開大步踏上去巫山的征途,搜盡奇峰當腹稿,兩次往返寫生,付出了極大的精力。

記憶,似水流年,生活的印象流淌在畫面上,是一種情感的宣泄。感人的東西是真實的,行走在三峽寫生中,品味著歷史在這里留下的痕跡,看著生活在這里的船工,聽著他們唱的川江號子,總覺得畫的情韻就在其中,這是一種生活的感受。久居喧鬧的都市生活,換一種心情,換一個環境,走到自然中間,常常會萌生許多奇想,繪畫需要這樣一種心情。創作是真誠情感的流露,觸景生情,非畫不可,有感而發,寫心寫情,是一種最佳的繪畫狀態。長江三峽動人、感人,而作畫同樣需要動心、動情。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雄險奇出、無峰不雄、無灘不險、無洞不奇、無壑不幽,無一處不可以成詩,無一處不可以入畫,其形式美感已成格局。胡懷玉集畫三峽之大成,形從之、意在先、心為上。從寫生中感悟其真諦,在三峽中捕捉藝術靈感,從藝主者,當用心為之。
巨幅山水國畫《三峽新貌》,群山挺立,遠山延綿,巨石峻巖,那氣勢磅礴的層巒疊嶂,那一落九天的澗泉,獨具匠心的構思,大膽潑辣、技巧嫻熟的用筆用墨和流暢而又多變的線條,層次豐富而又瑰麗的色彩運用。尤為搶眼的是:像屏障似的夔門,刀劈斧剁似地矗立于群峰之巔,大有壓倒崇山峻嶺之勢,可謂大氣恢宏,令人目不暇接。
畫家采用大視角、大手筆、大制作的手法與氣魄來創作《三峽新貌》。三峽是畫中的立體形象,為此他抓住三峽的特點,即夔門之雄、瞿塘峽之美、西陵峽之奇作為創作基調。切入點從夔門著手,并以群峰林立為背景作烘托,從而達到傲然屹立于天地之間、風雨難摧、歲月不老之奇效。
整個畫面構圖出巧、造型準確、破筆皴染、疏密自然、虛實相生,穿插合理。再配以旅游船、小舟、新建筑,三峽庫區躍入眼前,春意盎然,一派生機。胡懷玉用墨用色非常講究,既大膽又含蓄,既鮮艷又脫俗,在筆墨中求變化,在對比中求和諧,因而光彩奪目、出神入化。他以青、綠、赭為主色調,并以大塊面濃墨重彩營造聲勢,突出了主題。山體多用青綠或水墨,他將石色、水色、墨色混合運用,筆墨水色渾然一體,透出一種神奇夢幻的氣氛。在色彩、虛實、濃淡輕重的對比中求得和諧統一,表現出雅致、空靈的意境,可謂青山綠水、秀色壯美。
由于畫家熟悉三峽的地形地貌,下筆時揮灑自如、得心應手。他以中鋒之筆寫出三峽之山體與走勢,然后用大筆重墨、濃淡干濕、正側并舉、筆筆寫出、力能扛鼎。在流暢、迅捷的筆下組成了神奇變幻的樂章,得到了痛快淋漓、氣韻生動的審美快感。
國畫大師劉海粟曾說:“中國畫由著色到水墨,表現生活的能力不斷進步。如果把每一種色彩都運用得和墨一樣熟練,我們的美術作品又會大大改觀。”胡懷玉正是這樣做的,他以深厚的筆墨功底、創新的意識、超越的勇氣,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繪畫路子;他又以嶄新的視角和水墨技法,把真情實感注入到他的山水畫中,發自肺腑地表達了他對三峽的摯愛。
胡懷玉的筆墨技法,不僅體現了筆墨的縝密法度和絕妙韻致,而且把西畫的色光、素描、速寫的造型手段運用于創作中,使他的作品回蕩著一種與時代同步的鏗鏘節奏共鳴,是傳統的,但不陳舊,是法自古人的,又是法自造化的。在中國山水畫的探索中,他憑著自己的執著追求,不斷創新捷足成一名在重慶山水畫中引人注目的新星,這一點是十分不易的。他認為,三峽是一種聞名遐邇的偉大載體,最能給人以“壯美”的體驗,他不遺余力地挖掘這種美感,將它付諸于筆端,使人們在欣賞他的作品時,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春華秋實,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由于胡懷玉的不懈追求和艱辛探索,使他的山水畫和花鳥畫創作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作品不斷在全國及省市級的大展中入選、獲獎,而且還先后在北京、深圳、東莞、蘭州、哈爾濱、重慶等地展出,每到一地,好評如潮,并出版有《懷玉書畫集》。隨著藝術的發展和知名度的不斷提高,胡懷玉一躍成為當今山城畫壇中的實力派畫家之一。執著的追求和智慧的領悟,相信他一定會有新的發展和拓寬。懷玉的藝術給予我們許多啟迪,催發我們認真地思考。愿他在新的征途中再鑄輝煌,登上更美、更高的藝術高峰。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