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和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編著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四川大事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記載:
1933年8月25日
本日午后2時40分,茂縣疊溪鎮(即古蠶陵縣)發生強烈地震。疊溪及對岸松坪溝、龍池等地的山巒、村寨崩塌下陷,將千尋深谷堵填,形成一片長10余里的新的高原,塞斷岷江。江水倒流,淹沒40余里。沙灣、太平一帶,淪為澤國,形成了“疊溪海子(按,即堰塞湖)”。

地震持續約七八分鐘,波及成都等地房屋倒塌。少城公園(按即今成都市人民公園)“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第三層寶頂上所用明代瓦缸亦被震落不少,路人爭拾碎片珍藏。
迄9月29日,余震尚未完全停息。
……
是年四川糧食產量由上年的15207萬擔減為12405萬擔。減少18.43%。
全川有75縣遭受水、旱、風、雹和兵災,許多農民背井離鄉外出逃命。長壽縣僅逃到重慶乞食的即達1505人。榮縣農村人口減為238508人(較1923年的368156人減少了129648人)。
……
四川人民今年向軍閥交納的田賦附加稅,已普遍比民國16年(1927)增加了20至30倍。……
四川軍閥肆意擴大田賦預征。本年內,四川各地民眾少者1年繳交4年糧,多者交納10年糧。……以成都縣為例,本年預征民國49年至58年10年田賦,僅計算正糧不列附加,每兩正糧就由一年一征的13.8元,增加到138元。
四川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的《四川文史資料集粹》第6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載有當年兼任茂縣縣長的張雪巖先生所撰《疊溪大地震親歷記》一文,其在憶及疊溪地震后的1個多月之某夜,即1933年10月9日夜的情形時寫道:
洪流踵至,將威州洗為平地,……汶屬兩岸居民住居低處者皆無幸免。……次日,灌縣(按,今都江堰市)河水陡漲,上游沖來之房屋、用具、人畜尸體,已鋪滿離堆上面一大壩。
……
那時劉湘正謀統一四川軍政,幾經接洽,他好像關心民瘼,說要派員攜款入山,并協助修治道路,鑿通湖口。
《疊溪積水疏導紀念碑》記載:
民念(按,念即廿)二年秋八月念五午,疊溪陷落,地震山崩,壓斷岷江正支各流,積水數潭成海。十月九日,積水潰決一部沿江,遂演未有奇災。川西人士暨當局諸公深以疊溪積水為隱患,積極籌議消除。當蒙四川善后督辦劉撥款萬二千元,特派上校參謀郭雨中督工疏導;并委任重為工程技士,又派無線電臺朱明心臺長駐疊。同時在省各耆老成立疏導監察委員會,茂縣官紳復發起疏導扶進會;川西各縣又派監工委員來疊。念三年春四月,疏導第一期工程進度完成。時以水患既減,春洪復礙工作,遂止。從此江山永奠,水患潛消,共慶康寧,可預卜也。此記。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四月十五日勒石
筆者珍藏有一張堪稱歷史文物的照片(見附圖),那是十年前為編輯《車耀先紀念文集》供稿時,家仲翔叔(四川省財政廳退休干部)提供他珍藏六十余年的紀念品。家叔名先翥,住家祠堂街,緊鄰努力餐館,曾在自家裱褙店工作;青年時師從車先生,投身文化革命活動,協助車先生在“成都市中華基督教改進會”、“四川注音符號促進會”、“成都市救國聯合會”作文牘工作。
共產黨員車耀先利用與川軍將領的關系,在成都祠堂街開設“新的面店”、“庶幾飯店”和“努力餐館”為掩護,開展抗日救國活動。車耀先先生“幼年仗劍懷佛心,放下屠刀求真神”,“愿以我血獻后土,換得神州永太平”(見車耀先《自誓詩》)。1933年疊溪地震發生后,他急人民之所急,不顧自己身帶殘疾,行動困難,連日奔波,帶領他的學生薛特恩、張仲翔等,積極參加賑災活動,宣傳、發動社會各界捐款、募集救災物品……并為當時四川善后督辦劉湘派員趕赴疊溪疏導組織歡送和慰問。
當時應該留有許多資料,可惜都已散失于“十年浩劫”之中,這張照片也算得吉光片羽。出于珍惜歷史文物之心,家叔給我寫信說:
1933年8月,川西茂縣疊溪發生強烈地震,造成山崩地裂,岷江潰決,形成十多個大小海子,導致岷江的斷流,波及川西數十縣的農田水利灌溉。當時的四川省政府當局組織水利工程人員并指派郭雨中先生帶領前往疊溪,雇請當地民工數百人,經過半年多時間,對地震形成的大小海子進行疏導,將積水引入主流河道;岷江得以暢通,保證了岷江流域的農田灌溉。
1934年5月,疏導地震積水工程完成,工作隊返回蓉城。成都市文教、新聞、宗教、工商各界代表在少城公園內“佛經流通處”舉行慰勞會,并留影紀念。
照片中前排居中,著國民革命軍軍裝者為郭雨中先生,其手中所抱銀盾刻有“功在西川”四字。前排左一,站立,手持報紙的是反帝愛國宗教團體——中華基督教改進會代表、革命烈士車耀先同志。
(按,照片后排右五戴鴨舌帽者為家叔張仲翔。據家叔介紹:當時車耀先同志的身份是努力餐館主人,同時從事宗教和文化界的社會活動,許多在少城公園舉行的會議和活動,往往先在努力餐館商議籌劃,事后常在努力餐酬酢。車耀先同志的群眾關系很好,各界老小均稱“車先生”或“車團長”,而不呼其名。此次慰勞會攝影前,車先生因與郭上校有“袍澤”之誼,且和與會者都很熟悉,所以,臨時擔任指揮調度,最后自己才站立左側留影。)
“成都市各界代表慰勞疏導疊溪積水人員大會”紀念照是劫后的一張照片,請你給德德看看,如能用,請你們加工寫成故事。我這里只寫了一個過程,我怎樣寫也寫不成個故事,抱歉得很!
當年我讀到家叔的手書,十分感動,決心收集資料,寫出當年這段歷史故事;但一直還在收集資料,未能及早寫出。汶川地震發生后,黨和國家領導人趕赴災區現場,率領各地黨政軍負責同志組織搶救,抗震救災,許多事跡令人感動,催人淚下,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偉大的凝聚力和團結精神,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詩。家叔平安無恙,關心社會,問及震情,筆者告訴他:人民公園原佛經流通處的房屋并未毀壞,僅抖散屋頂兩邊部分蓋瓦,少量垮落于地。仲翔叔今年九旬有三,每天觀看電視,了解抗震救災情況,再次提及照片之事。這一切都無時無刻不在打動我的心!
作為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的一個館員,雖已七十多歲,但不能忘記自己的責任,為此我在沉痛哀悼死難同胞和犧牲的英烈們的同時,整理這篇文字,完成老人的囑托,給后昆們留下歷史資料。
讓我們重新回顧當年四川人民抗震救災的歷史事實,了解仁人志士和廣大人民在災難面前的積極作為。我們子子孫孫繼承了祖先遺留的大無畏精神,體現出中華民族偉大的凝聚力,群星拱北,眾志成城,一定能在黨和政府領導下,齊心合力,重建家園,繼續構建和諧的小康社會!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