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使汶川、北川、青川等原本在地圖上不甚顯眼的小縣份連同它們所隸屬的四川省,迅速成為世人日夜牽掛的對象。那么,它們因何而有現在的名稱呢?
一、“川峽四路”與四川
四川古稱巴蜀或蜀,緣起于商周之際在今四川、重慶地區建立的奴隸制王國——蜀國和巴國。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即在其地分置蜀郡、巴郡。秦昭襄王三十年至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77—前247年)之間,李冰擔任秦國蜀郡第二任(一說為第三任)太守,大力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的萬頃稻田從此有了穩定的豐收;加之秦漢時期此地少戰亂,經濟文化一直都在蓬勃發展。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欲請諸葛亮出山輔助。在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的《隆中對》中,諸葛亮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成帝業。”(《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東漢建安時期(196—219年)的益州治今成都市,轄地比今四川及重慶要大。《隆中對》可以說是歷史上關于稱四川為“天府”的第一次記載,更為重要的是它出自尚在南陽躬耕的作為一介布衣的諸葛亮之口。這說明當時關于蜀中經濟形勢遠優于關中的觀點,已經形成并有了傳播。
過了一百余年,著名史學家常璩在《華陽國志·蜀志》中則明白寫道:“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天府’也。”
入唐以后,朝廷于貞觀元年(627年)在今四川、重慶等地置劍南道,在今重慶、陜西、湖北等地置山南道。至德二年(757年),分劍南節度使西部置劍南西川,治所在成都府(府治今成都市),東部置劍南東川(含渝州,州治今重慶渝中區),治所在梓州(州治今三臺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山南道置山南東道、山南西道,西道轄境相當今陜西漢中地區和四川東北部及重慶東北部地區,治所在梁州(治今漢中市東)。唐中葉后以劍南西川、劍南東川、山南西道三鎮合稱“三川”或“劍南三川”。永貞元年(805年),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求兼領劍南三川,即此。
入宋后,朝廷先于乾德三年(965年)在唐劍南東、西兩川之地置西川路,治所在益州(州治今成都市);開寶六年(973年)又在唐山南東、西兩道之地置峽路(又稱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并西川路、峽路為川峽路,治所在益州。咸平四年(1001年)分川峽路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治今廣元市)、夔州路(治今重慶奉節縣)四路,總稱“川峽四路”或“四川路”。這是“四川”得名之始。南宋初即簡稱“四川”。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四路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這是“四川省”建省之始。省治成都路成都縣。
二、“汶水”與汶川
汶川的歷史可上溯至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所置綿虒縣,屬汶山郡,縣治在今汶川縣西南綿虒鎮。西晉改稱汶山縣。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改為汶川縣。1952年遷縣治于威州鎮。岷江由茂縣東北入,經威州鎮、綿虒鎮西而南下,再經映秀鎮、漩口鎮向東入都江堰市。此次8.0級大地震震中就在映秀、漩口二鎮之間。
岷江在古籍中又被稱為汶江。“汶”古讀若“岷”,汶、岷通假。唐司馬貞《史記索隱》云:“汶,一作■,又作■”。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二說,汶川縣“縣西汶水,因以得名”;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七十八也說,汶川縣“以汶川水為縣名”。其“汶水”、“汶川”均指岷江。
按,“川”字的第一義項即為水或江、河。《考工記·匠人》:“兩山之間,必有川焉。”第二義項為平野、平地。南北朝時的《敕勒歌》有“敕勒川”句,即此。“汶川”之“川”指水。“四川”之“川”指平野,原“劍南西川”、“劍南三川”“川峽路”等之“川”均為此意。舊說四川因境內有岷、瀘、雒、巴四水或長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江而名,誤。四川實以“川峽四路”或“四川路”而名也。
三、“北川水”與北川
北川縣初設置于北周時期,故治在今縣西北開坪鄉。唐貞觀八年(634年)又以北川改置石泉縣,故治在開坪以南石泉鎮(今治城鄉)。民國3年(1914年)因與陜西省石泉縣重名,再改回北川縣。今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為曲山鎮。北川南部有湔江由西向東蜿蜒貫穿,東南入江油后匯入涪江。民國《北川縣志》有《湔江辨》一文說,湔江“勢如湔沸,故名湔水,亦名北川水”。北周置北川縣時大概指北川水(湔水)而命名。
四、“青川溪”與青川
最早于青川設縣是在西魏時期,當時叫馬盤縣,因縣內有馬盤山。唐天寶初名青川縣,治所在縣西界青溪鎮。以后廢。明洪武四年(1371年)又在此設青川守御千戶所,仍治青溪鎮。青川溪(今下寺河)自北向南經青溪鎮東南向匯入白龍江,再入嘉陵江。古青川縣當以青川溪而得名。青溪鎮因又名青川鎮。民國30年(1941年)在此復置青川縣。1951年青川縣遷今治喬莊鎮。
作者單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