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構建中國規制制度下自然壟斷性行業收入問題產生的多因素指標體系的基礎上,使用主成分和相關矩陣分析法對中國電力、電信等自然壟斷性行業的收入問題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進入規制是導致中國電力、電信等自然壟斷性行業收入問題的首要原因,自然壟斷性行業成本技術特征對收入問題的產生具有一定的影響,行業人力資本存量對收入問題的產生的影響并不明確。
關鍵詞:自然壟斷行業收入差距問題規制制度指標體系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1.21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4-015-02
一、問題的提出
行業收入差距的形成理論上受多因素的影響,行業收入差距的存在并不一定包含著不合理性。一般而言,造成行業收入差距的因素有行業壟斷因素、行業成本技術特征、行業人力資本存量以及行業需求狀況等因素。但是對于中國一些具有自然壟斷性質而實行行政壟斷的行業而言,其行業的實際高額利潤率以及實際的高額收入水平并不反映其較高的行業技術特征、較高的人力資本存量以及較高的勞動生產率等合理性因素,其包含著行業壟斷因素等不合理因素。目前國內對于造成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與其他行業的收入差距問題的多因素實證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早年金玉國(2001)使用行業國有單位從業人數與全行業從業人數之比作為衡量國有化程度以及壟斷程度指標并將其作為解釋變量,以行業平均工資以及國有單位平均工資分別作為被解釋變量,研究了行業收入差距同行業壟斷程度的關系。汪貴浦(2007)發現高速的GDP增長率、金融發展、其它類型經濟成分增長對行業間工資收入不平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但TFP增長對差距的抑制不明顯;而失業率、政府支出、通貨膨脹等,均加劇了行業間收入差距。同時發現產業特異性不構成壟斷行業與其它行業職工收入差距的內在原因,而分租行為、行業內部較高的工資收入增長率、市場勢力、進入壁壘及至行政性壟斷,具有構成行業間工資收入差距的明顯促進作用。但是這樣的研究以及指標選定并不能全面反映形成自然壟斷性行業收入問題的全面因素,尤其是在衡量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壟斷程度方面依然沒有同該行業所處的中國規制體系所設定的約束條件相結合。
二、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收入問題產生的多因素貢獻指標設定
理論上,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收入問題可以分解為兩個基本問題:一是產業的實際高額利潤率(市場勢力)問題;二是廠商內部的分配問題。考慮到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從建立之初就是由國家投資并在國家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的規制下壟斷運營的,因此,從經濟性規制理論的角度來看,行業主管部門(規制者)對該行業的規制包含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進入規制;二是價格規制。其中進入規制構成了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得以壟斷運營、維持高額超額利潤的主要原因。同時作為自然壟斷性產業,具有在一定需求條件下的特殊成本函數,成本技術特征(次可加性)也會對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的收入產生一定影響。另外,在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中也存在例如像電信、電力等對人力資本存量要求較高的高技術產業,因此,不能忽略行業人力資本存量對于行業收入的影響。最后,還需要考慮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在位壟斷廠商的內部分配的目標函數的影響。在此,提出測量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收入問題產生的多因素貢獻理論指標體系:(1)進入規制(國有資產占行業資產比重、行業集中度);(2)價格規制(中外行業產品價格比率);(3)成本技術特征(行業固定資產占行業總資產比重、成本次可加性程度);(4)人力資本存量因素(中高級以上職稱比率、本科以上學歷比率等);(5)內部分配目標函數(行業工資、福利總額占行業收入總額比率等)。
在上述理論指標體系中的壟斷因素里,進入規制程度使用國有資產占行業資產比重以及行業集中度衡量。而價格規制程度使用中外行業產品價格比率(按購買力平價計算)衡量,由于自然壟斷行業中的在位廠商是多產品廠商,產出結構和價格體系復雜,尤其涉及到不同產品類別、質量等因素的影響,計算各國行業產品的平均價格存在很大難度,因此,在本文下面的實證研究中暫時忽略價格規制的影響。使用中國部分自然壟斷性行業固定資產占總行業資產的比重作為行業成本技術特征的衡量指標。使用行業在職職工中高級以上職稱比率代表人力資本存量因素。由于中國官方統計數據對于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工資總額的統計存在著偏低的傾向,不能反映其行業真實的收入水平,因此,在沒有權威的關于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工資和福利總額數據的情況下,本文暫時忽略行業在位廠商內部分配目標函數的影響。使用《中國2004年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庫》獲得2004年中國電力、電信、供水、供氣、郵政業5個自然壟斷性行業關于行業平均收入指標分別為31980元、35665元、17838元、21607元、21962元;關于國有資產比重指標分別為0.5903.0.4579.0.7582.0.4660、0.9625;關于行業集中度指標分別為0.8939.0.9860、0.8117.0.6263.0.9099;關于中高級職稱率指標分別為0.1031.0.1009.0.0633.0.0855.0.0366;關于固定資產比率指標分別為0.9573.0.6104.0.8718.0.7344.0.7357。
三、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收入問題產生的多因素貢獻指標實證分析
本部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相關矩陣賦權法對中國電力等5個自然壟斷性行業2004年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為了使中國電力等自然壟斷性行業的國有資產比重、行業集中度、中高級職稱率、固定資產比率4項指標中含有反映其收入問題的因素,故將這4項指標同時除以行業平均收入指標,這樣做的統計學意義在于單位行業平均收入所體現的國有資產比重、行業集中度、中高級職稱率、固定資產比率指標。由此形成“國有資產比重/行業平均收入”指標(bz1)、“行業集中度/行業平均收入”指標(bz2)、“中高級職稱率/行業平均收入”指標(bz3)、“固定資產比率/行業平均收入”指標(bz4)。將中國電力、電信、供水、供氣、郵政業5個自然壟斷性行業上述指標數據標準化后,bz1分別為:-32.5985.-68.0813.-49.5012.152.7755.-290.916;bz2分別為:43.38246.78.90632.23.51612.288.8147.-92.5679;bz3分別為:110.9146.63.28135.49.6214.-49.187.291.0407;bz4分別為:160.3662.-98.1893.-63.601.63.77629.67.75455。整個矩陣結果的經濟學意義體現了中國電力等自然壟斷性行業包含了行業平均收入(利潤率)問題的關于國有資產比率、行業集中度、中高級職稱、固定資產比率的橫截面數據,這樣的數據結果可以全面反映包含了中國電力等自然壟斷性行業收入(利潤率)問題的該類產業壟斷營運的數據結果。在這里沒有直接使用行業收入差距指標(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平均收入/中國所有行業平均收入),因為考慮到本文所使用處理數據的方法,使用行業平均收入的絕對數和相對數對最后的實證結果沒有影響,故簡便起見,沒有使用行業收入差距指標。
1.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收入問題產生的主成分因子分析。主成分因子分析是考察多個定量變量間相關性的一種多元統計方法。它是通過研究如何通過少數幾個主成分來解釋多變量的方差—協方差結構。使用SPSS對上述標準化以后的數據進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實證結果發現中國電力等自然壟斷性行業的國有資產比重/行業平均收入指標(bz1)、行業集中度/行業平均收入指標(bz2)對包含了收入(利潤率)差距問題的中國電力等自然壟斷性行業壟斷運營狀況的合并貢獻率較大(bz1為0.7158;bz2為0.6893),說明中國電力等自然壟斷性行業的進入規制對以巨大行業收入(利潤率)差距為重要特征的壟斷運營狀況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固定資產比率/行業平均收入(bz4)對于包含了收入(利潤率)差距問題的中國電力等自然壟斷性行業壟斷運營狀況有一定的貢獻率(bz4為0.26073),說明該類行業的成本技術特征對于以巨大行業收入(利潤率)差距為重要特征的壟斷運營結果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決定性因素。而中高級職稱率/行業平均收入指標(bz3)卻呈現出與以巨大行業收入(利潤率)差距為重要特征的壟斷運營結果負相關關系(bz3為-0.6972)。在使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進行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收入問題產生的多因素貢獻實證分析時,發現由于樣本數較少,這或多或少會影響到最后的實證結果,因此,本文使用相關矩陣賦權法對該問題的實證研究進行必要補充。
2.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收入問題產生的相關矩陣賦權法分析。矩陣中的指標間的相關系數反映了指標間相互影響程度的大小,相關系數的絕對值越大,表明指標間相互影響程度越高;相關系數的絕對值越小,說明指標間相互影響的程度越低。使用包含行業收入問題因素的多因素貢獻指標數據標準化處理數據,運用SPSS對其進行相關矩陣賦權法實證分析。實證結果表明中國電力等自然壟斷性行業的國有資產比重/行業平均收入指標(bz1)、行業集中度/行業平均收入指標(bz2)對包含了收入(利潤率)差距問題的中國電力等自然壟斷性行業壟斷運營狀況的合并貢獻率較大(bz1為0.313473;bz2為0.300024),這樣的結果與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的結果相一致。在此證明了中國電力等自然壟斷性行業的進入規制對以巨大行業收入(利潤率)差距為重要特征的壟斷運營狀況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且這種決定性的影響至少在60%以上,這也意味著以行業國有資產比重和行業集中度指標為代表的進入規制是造成中國自然壟斷行業同其他行業收入(利潤率)差別的最主要原因。但是與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的結果不同的是:使用相關矩陣賦權法所計算的中高級職稱率/行業平均收入指標(bz3)同包含了收入(利潤率)差距問題的中國電力等自然壟斷性行業壟斷運營狀況成正相關關系(bz3為0.339247),意味著自然壟斷性行業人力資本存量對于收入(利潤率)差距具有相當意義上的貢獻率,而固定資產比率/行業平均收入(bz4)對于包含了收入(利潤率)差距問題的中國電力等自然壟斷性行業壟斷運營狀況相關度較?。╞z4為0.047256),意味著該類行業成本技術特征對于收入(利潤率)差距的影響不大。
四、實證結論以及政策建議
從對中國電力等自然壟斷性行業收入問題產生的多因素貢獻實證的主成分因子分析法與相關矩陣賦權法分析結論來看,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電力等自然壟斷性行業的進入規制是造成行業收入差距問題的首要原因,因此,打破原有的壟斷性市場結構,引入伴隨著市場結構實質性改變的新的競爭主體是解決壟斷性行業收入問題的必經之路。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實證結論表明,固定資產比率/行業平均收入對于包含了收入(利潤率)差距問題的中國電力等自然壟斷性行業壟斷運營狀況有一定的貢獻率(26%左右),而相關矩陣賦權法實證結論表明這一指標的相關度較?。?%左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兩種實證方法對于中國電力等自然壟斷性行業的人力資本存量的貢獻度爭議最大。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實證結果顯示中高級職稱率/行業平均收入指標呈現出與以巨大行業收入(利潤率)差距為重要特征的壟斷運營結果負相關關系,但是相關矩陣賦權法實證結果顯示這一指標具有正相關關系,意味著自然壟斷性行業人力資本存量對于收入(利潤率)差距具有相當意義上的貢獻率(33%左右)。這一結論似乎同社會各界普遍的對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人力資本存量與其收入(利潤率)關系的經驗結論不符。本文認為使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的實證結論更具有說服力,更符合目前理論界對于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收入(利潤率)問題產生原因的普遍認識。即: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的進入規制對以巨大行業收入(利潤率)差距為重要特征的壟斷運營狀況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以行業國有資產比重和行業集中度指標為代表的進入規制是造成中國自然壟斷行業同其他行業收入(利潤率)差別的最主要原因。同時,自然壟斷性行業這種初始投資規模巨大、單位產品邊際成本較低以及多產品聯合生產所導致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對于行業間收入(利潤率)差別也具有一定的影響。最后,中國自然壟斷性行業的高收入(高額超額利潤率)并不表明該類行業比其他行業具有更高的人力資本存量,甚至該類行業的高額工資福利收入與其人力資本存量呈現巨大的背離關系,也可能意味著該類行業存在著勞動力要素進入壁壘,阻礙了人力資本存量高的勞動力向高額工資福利收入行業的合理流動,從而使巨大的行業收入差距持續性存在。
[基金項目:教育部2006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轉軌經濟中的反行政壟斷與促進競爭政策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06JZD0015]
參考文獻:
1.金玉國.行業工資水平與壟斷程度的定量測度.統計與決策,2001(2)
2.汪貴浦.產業間工資收入不平等及相關因素:兼論行政性壟斷的影響.“轉軌經濟中的反行政性壟斷與促進競爭政策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7.11
3.岳昌君,吳淑嬌.人力資本的外部性與行業收入差距.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10)
4.于良春等.自然壟斷與政府規制-基本理論和政策分析.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山東濟南250100)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