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分工理論的歷史發展入手,分別論述了各階段的代表性理論,對其形成和發展進行了概括;在回顧區域經濟理論的發展、演變過程的基礎上,運用新興古典經濟學中的分工與專業化經濟原理,在理論上分析區域經濟的發展,并提出分工與專業化的演進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演變路徑;利用分工與專業化經濟的思想,可以很好地解釋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及區域內的各種經濟現象。
關鍵詞:分工與專業化 區域經濟 經濟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11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4-035-02
一、分工理論的歷史發展及其比較
1.亞當#8226;斯密的分工理論。斯密是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他在《國富論》中用大量實例描述了分工與生產力提高的關系,并指出長期持久顯著的生產力增進只能是由分工的持續深化帶來的。斯密認為分工的發展出于人類本身內在的交換傾向。技術進步以及社會中的知識積累都可以看作勞動分工不斷深化的結果。并認為在不同的產業中,分工的程度和分工的潛力是不同的。
斯密還闡明了分工的發展受商品交換的范圍所限,分工受制于市場的廣狹,即市場規模決定了分工水平。簡單地說,可以稱之為“分工受市場范圍限制”。運輸條件本身能夠到達的廣度決定了地區產品能夠延伸的市場范圍。
2.馬歇爾的分工理論。馬歇爾是新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強調了分工在不同的工作等級上表現出不同的效益,高級的工作過于專業化并不利于其及時有效地處理面臨的問題。他指出分工與工業的區位選擇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由于自然條件和政府等因素,在特殊的地方往往會形成專門工業集中地。不同的專門工業集中地之間產生了產業的分工,而且在集中地內部也會發展形成更為細致的內部分工。他還研究了分工的好處依靠大量資本集中于個人或個別企業的手中到怎樣程度,即分工效益和規模經濟之間關系的問題。
3.阿倫#8226;楊格的分工理論。楊格在《報酬遞增與經濟進步》中重新發展了斯密的分工理論之后,分工問題又一次得到了經濟學家的重視。楊格把斯密定理發展為“分工一般地取決于分工”,這就是所謂的楊格定理。假定一國的經濟稟賦是既定的,決定其產業效率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場規模,市場規模不是單純的面積或人口而是購買力,而購買力又是由生產力力水平決定。因此,分工和其自身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因果關系。楊格提出使用三個概念來描述分工。第一是每個人的專業化水平,這種專業化水平隨每個人的活動范圍的縮小而提高。第二是間接生產鏈條的長度。第三是此鏈條上每個環節中產品種類數。楊格認為技術進步是勞動分工與市場規模循環演進的結果。這種勞動分工演進過程的特點是內生的均衡移動,而不是靜態的均衡。
4.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工理論。以楊小凱為代表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家繼承了楊格的“分工自我演進”理論,從生產者和消費者完全統一、生產中存在專業化經濟、消費者偏好多樣化和存在交易費用四個基本假設出發,用超邊際分析的方法,重新將古典經濟學中關于分工和專業化的深刻思想用現代數學工具加以模型化,并在分工專業化內生的基礎上重新組織了經濟學的基本框架。
楊小凱使用了生產函數來描述個人的專業化經濟。假定一個人從事兩種生產活動生產產品X和Y,該生產者投入第i種生產活動中的勞動份額稱為他在該項活動中的專業化水平,并用Ii表示。那么該生產者的生產函數可以寫成:
xp=x+xs=lxa
yp=y+ys=lya
lx+ly=1
xp和yp表示兩種產品的產量,x和y為自己消費的產品量,xs和ys為兩種產品的銷售量,a為專業化程度參數。如果總的勞動份額為1,那么生產的約束可以用|x+|y=1來表示。
在分工和專業化水平的假設下,楊小凱建立了基本的分工模型,用下述函數表示:
MAXu=(x+kxd)(y+kyd)
生產函數:x+xs=lxay+ys=lya
時間約束:lx+ly=1
預算約束:pxxs+pyys=pxxd+pyyd
其中u表示效用函數,x,xs和xd分別為x產品的自給量、銷售量和購買量,y,ys和yd分別為y產品的自給量、銷售量和購買量,|x和|y為投入到兩種產品生產的勞動量,px和py為兩種產品的市場銷售價格,a>1為專業化參數,0<k<1表示交易費用的損失。
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中,分工的演進始終是經濟增長的主線,并可以用來解釋一系列的宏觀經濟問題。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貿易理論認為,分工的發展創造和增進了內生比較利益。隨著交易效率的改進,勞動分工不斷演進,而經濟發展、貿易和市場結構變化現象都是這個演進過程的不同側面。伴隨著分工的演進,每個人的專業化水平、生產率、貿易依存度、貿易品種類及相關市場個數都會隨之增加。
二、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的簡單回顧
1.從古典區位理論到現代區位理論。區域經濟理論始于德國經濟學家杜能于1826年出版的《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一書。在古典區位論中第一個系統研究工業區位理論的是德國經濟學家韋伯,他指出一個區域對于工業的吸引力不僅由運費最低決定,還要求勞動力費用最低,因而得出最小成本是廠商選擇區位的標準。以克里斯#8226;泰勒為代表的古典區位論者提出了以市場為中心,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區位理論,也叫做利潤決定論。廖什則進一步提出了市場區位論,該理論把企業的生產區位的與市場區位結合起來,并把生產和消費放在市場區位中進行研究。
在凱恩斯主義的影響下,一些西方經濟學家開始了將古典區位論轉變為現代區位論的嘗試。現代區位論更強調行為因素的作用,決策者所滿意的區位不一定是成本最低或利潤最高的區位,而是綜合優勢最顯著的區位。現代區位論在研究對象上,也從個別企業區位擴展到區位體系。
2.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直到二戰以后,真正意義上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才開始出現。其中相當成熟且完整的理論有梯度理論和輻射理論。
法國經濟學家佩魯于1945年首次提出增長極概念。弗里德曼將經濟系統空間結構劃分為發展條件較優越的中心區和發展條件較差的外圍區兩部分。從動態角度看增長極理論就形成了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理論,該理論的基礎是美國經濟學家弗農等人的“工業生產生命循環論”,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盛衰主要取決于該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劣及轉移,而產業結構的優劣又取決于主導專業化產業在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
輻射理論認為現代化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城市和地區之間存在著類似于物理學中的“輻射”,只不過兩者之間傳輸的是各種經濟要素的流動。兩者之間流動的量以及速度取決于道路、交通、通信等介質屬性。根據輻射源的差異可分為點輻射、線輻射和面輻射。
3.區域經濟理論研究的新進展:新經濟地理學。新經濟地理學力圖把“空間”因素引入對區際貿易的分析,用以解釋貿易量隨距離的增加而迅速減少,價格、要素報酬和行業生產率在不同區域間差異等區際貿易問題。主要代表人物克魯格曼的新貿易理論與傳統貿易理論有以下不同之處:首先,克魯格曼認為,國家之間的貿易代表了這些國家根據規模收益遞增原理而發展專業化的結果。其次,克魯格曼采用規范模型方法,證明了工業活動傾向于空間集聚的一般性趨勢。最后,不完全競爭和收益遞增的存在,為國家和區域采取戰略性貿易政策創造競爭優勢提供了可能。
沃納斯伯爾把運輸成本納入俄林的區際貿易模型,發現貿易方式不僅取決于資源稟賦和要素密集度,而且依賴于運輸成本。新貿易活動的區位選擇相對于已有的貿易活動密度而言,依賴于要素密集度和運輸密集度。如果中間性商品受到規模經濟和運費的影響,生產過程中所引起的區際經濟分化必然出現。
三、分工與專業化的演進決定著區域經濟的發展路徑
分工與專業化的起點也即區域經濟發展的早期,該段時期相當于區域經濟體系從開始形成到正式完成為止。影響區域經濟發展起點階段的因素主要是自然資源稟賦及其屬性,而且決定著區域經濟發展演變的路徑。隨著該區域分工與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產業鏈條隨之不斷延伸,從宏觀上看就是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
區域經濟的發展在完成其啟動階段進入到完整且相對獨立的區域經濟系統階段后,區域經濟主體根據絕對比較優勢原理獲得知識、經驗。這種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后,區域經濟的宏觀、微觀層次便表現出“獲得者優勢”,即因起點的優勢以及伴隨分工與專業化的演進而獲得的微小優勢的累積而獲得更大的優勢,并形成良性循環。這在區域經濟理論中被歸納為梯度理論,即某些區域因其先天的絕對比較優勢。
至于輻射理論,則是指在分工與專業化達到一定的高度時,高勢能區域經濟系統內的某些生產要素不能滿足其進一步的發展需要時,此時吸納系統外的生產要素成為必然,這在一定程度上能相應地拉動低經濟勢能地區的經濟發展。當分工與專業化水平演進到更高水平,這時的經濟勢能達到了向外輸送勢能的階段,也只是在此時才能顯著地拉動低勢能區域的經濟發展。
分工與專業化的演進是解釋區域經濟現象的唯一線索,是解釋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經濟現象的基本思路,而且分工與專業化的演進也能解釋在目前看來較為成熟的區域經濟理論。但是,有一點是值得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區域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過程實際上是以區域內分工與專業化水平的不斷演進為基礎的,如果沒有因交易效率的提高而促進分工與專業化的演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是不可能的。
參考文獻:
1.[英]AdamSmith.唐日松等譯.國富論[M].華夏出版社,2005
2.[英]DavidRicardo.周潔譯.政治經濟學及稅賦原理[M].華夏出版社,2005
3.[美]AlfredMarshall.經濟學原理[M].朱志泰譯.商務印書館,1981
4.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學與超邊際分析[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5.景體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6.楊小楷,張永生.新貿易理論及內生與外生比較利益理論的新發展:文獻綜述[Z].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講座稿,2001.7
7.趙慶海,侯憲來.區域經濟學理論綜述[J].理論學習,2005(10)
8.張敦富,傅曉東.區域經濟合作與區域分工問題研究[J].社會經濟研究,2000(6)
9.洪世鍵,黃良浩.我國區域分工演變和未來趨勢分析[J].宏觀經濟管理,2004(9)
10.楊勤業,吳紹洪等.區域發展中地理勢能的初步研究[J].經濟地理,2003(4)
(作者簡介:何俊峰,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陜西西安710021)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