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我國移動通信業和手機行業的產業鏈隔斷為例,說明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產業鏈競爭優勢的發揮具有阻礙作用,并提出我國在引進外資的同時,應保持相關產業產業鏈的連續性。
關鍵詞:移動通信業 手機行業 產業鏈 競爭優勢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4-037-02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了一系列對外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比如優惠的稅收政策、土地使用政策以及便捷的政府服務等。在我國進行直接投資的外資企業逐年呈上升趨勢,據統計,截至2006年9月底,中國累計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有59萬多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超過6650億美元,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近200個,全球500強企業已有約480家來華投資興業。中國已連續15年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目前,在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已經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格局。
不可否認,外商直接投資為我國帶來大量基礎建設資金,支援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但是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并不明顯,也加劇了我國地區和產業結構發展的不平衡。其負面影響還在于,我們不僅要為外資企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買單,還在不知不覺中忍痛割斷了有利于培養我國相關產業集體競爭優勢的產業鏈。
產業鏈,即從一種或幾種資源通過若干產業層次不斷向下游產業轉移直至到達消費者的路徑,它包含四層含義:一是產業鏈是產業層次的表達。二是產業鏈是產業關聯程度的表達。產業關聯性越強,鏈條越緊密,資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三是產業鏈是資源加工深度的表達。產業鏈越長,表明加工可以達到的深度越深。四是產業鏈是滿足需求程度的表達。產業鏈始于自然資源、止于消費市場,但起點和終點并非固定不變。拿我國移動通信產業和手機生產這一產業鏈環節為例,手機是移動通信的硬件平臺,也是由移動運營商到達用戶最直接的硬件渠道。二者在技術創新上應相互促進、相互制約,隨著手機功能不更新,移動通訊的服務也應更加多樣化;移動通訊網絡覆蓋越廣泛,手機市場越繁榮。但是,隨著外資的大量涌入,活生生地割斷了我國移動通信和手機行業之間的魚水關系。
在移動通訊日益發達的今天,全球手機用戶數量已達人口數一半之多,而我國手機用戶早已在2001年就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據統計,截至2007年6月底,中國手機用戶總數已經超過5億雄居世界第一。近年來,移動通信業年產值仍保持較高增長,移動、聯通各霸一方,雖然2002年后增長略低于國民收入的增長率,但對GDP的貢獻率仍然強勁。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產品牌手機從1998年開始入市,在2002~2003年間達到發展的頂峰,市場占有率從不足3%直線上升至51.3%,雖有上升,但比起洋品牌手機在中國市場上的占有率來說,單個力量明顯不足,沒有與我國移動通信行業發展相一致的產能,國內市場上,外資企業仍占優勢。

從圖1中可以看出,人們對洋品牌有較高關注度,青睞諾基亞、三星、摩托羅拉三大品牌手機的人數幾乎占調查人數的一半以上,而國產手機,也僅聯想占到2.3%,其他品牌如廈新、波導,關注度均低于2%,市場份額有限。不難理解,經過多年的發展,洋品牌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印象,而國產品牌還不能充分吸引用戶。這是因為,一方面國產手機廠家自身技術創新不夠,產品更新換代速度比較慢;另一方面洋品牌進入我國市場較早,擁有先進的管理和技術經驗,不僅雄踞高端產品市場,把國產品牌擠向利潤低下的中低端市場,還通過其在我國市場上的壟斷地位,以價格戰不斷打壓國產品牌。此外,國產手機生產廠商之間的不良競爭,也致使國產手機發展步履蹣跚。因此,大部分國產手機廠商,只能以價格低廉、外形花哨的手機為噱頭,賺取較低利潤,難以通過創新升級產品,在功能與技術含量上明顯不足,不能與洋品牌相匹敵。
這種產業鏈隔斷的現象,似乎把我國的移動通訊和手機行業帶入了一個怪圈,通訊業越發達,我國在手機生產方面的技術創新越是落后于洋品牌,國產手機越是難以打入高端市場。越來越多的低技術含量的國產手機流入市場,在市場份額逐年上升的假相下,卻掩蓋著日益失掉競爭優勢的真相。而移動通訊業想要開發新服務,也不得不在洋品牌手機的硬環境支持下,相應水漲船高,對洋品牌手機的技術依賴性越來越大,競爭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
競爭優勢,實質上就是較高的生產率,邁克爾#8226;波特用四類元素組成的鉆石來形象地描繪競爭環境的組成,以此來揭示在某一區域某一特定領域,影響生產率和生產率增長的各因素,諸如信息、激勵、競爭壓力、到達支持性公司的途徑、制度與協會、基礎設施、人力與技能庫等。這一理論被稱為鉆石理論,其四種要素主要為: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以及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其中要著重提到第三種元素,也就是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它主要指這些產業的相關產業和上游產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
在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具有比較優勢,而高端技術產品不具優勢,在此生產與彼生產之間,產業鏈被割斷了,這一點由移動通信和手機行業的例子可見一斑。手機生產目前屬于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主要靠大量人工組裝的流水線生產出來,而通訊業則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我國擁有大量的移動電話用戶,產能極大,相對進入不了我國市場的海外企業,具有競爭優勢。但是由于外資的進入,把我國原本就過剩的勞動力資源逼入簡單的加工生產領域,不僅外資企業的核心技術毫不外漏,本土的技術創新能力也日漸萎縮,更阻礙了我國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優勢的培養。
因此,筆者認為,未來在引進外資的同時,一定要關注到是否有利于產業鏈的發展,以免傷害到原本脆弱的產業鏈。同時更要注重發展現有產業鏈,產業鏈越緊密,產業的集體競爭優勢越明顯。
首先,連續產業鏈的形成有助于形成協調合作,達成共贏。一種產業的投入,就是另一種產業的產出;一種產業的產出,就是另一種產業的投入。在生產領域,產業鏈像大自然中的食物鏈一樣,一旦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勢必影響另一環節的優勢發揮。盡管,在當代世界,產業鏈的某一環節也許可以單獨創造價值,但如果想持續發展,還是要通過合作相互促進。
其次,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抑制外商直接投資對國內產業鏈的掠奪,還有助于國內產業鏈的健康延伸。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是產業的競爭優勢,同時又是多個產業的競爭優勢。目前我國產業結構欠合理,產業之間發展不平衡,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產業鏈條出了問題。比如,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我們都有,但是彼此并不能很好拉動,不能形成集體競爭優勢。
再次,產業鏈具有連續性,還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往往成為企業進入該行業的一道門檻,如果產業之間交易成本較低,就會減少市場壟斷的可能,有更多的企業進入該行業,激烈的市場競爭,也能成為技術創新的原動力。一旦每個企業都致力于積極創新,整個國家的競爭優勢勢必凸顯。
最后,保護相關產業產業鏈的連續性,還有助于形成核心產業。目前在我國,產業發展往往是優勢產業的優勢并不突出,不僅自身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時,單個力量不足,而且在國內市場上也難以“輻射”其他產業。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發揮產業集體競爭優勢,以此烘托優勢突出的產業,協助其向國際市場進軍。
因此,一國的競爭優勢并不能陷入對單個行業或企業的空談,應該注重上下游產業的緊密聯系,從現在開始,我國不僅要開始致力于彌補外資進入對我國產業鏈的破壞,還要在新的條件下,發展產業之間的密切聯系,關注個別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或行業的同時,還要扶植其相關產業,打造共同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2005—2006年中國手機市場分析年度報告ZDC.ZOL.COM.CN
2.沈桂龍,俞蕾.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及對策思考.世界經濟研究,2005(11)
3.鄔義鈞,邱鈞.產業經濟學編著.中國統計出版社
4.邁克爾#8226;波特.國家競爭優勢.華夏出版社,1990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研究生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責編: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