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嚴格責任為英美法系所獨有的歸責原則之一,文章從嚴格責任的含義入手,對嚴格責任的淵源、發展、實行嚴格責任的理由進行了分析和考察,文章基于嚴格責任的缺點而提出了相應的救濟措施。
關鍵詞:英美刑法 嚴格責任 理由 限制
中圖分類號:DF9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4-065-02
一、嚴格責任的含義及發展
嚴格責任(Strictliablity)這個概念率先出現在英美刑法中。其基本含義是在某些特殊的犯罪中,即使被告的行為不具有對被控犯罪必需后果的故意、放任或過失,即使被告的行為是基于合理的錯誤認識為自己具有犯罪定義所規定的某個特殊辯護理由,他也可被定罪,在這種情況下被告人雖然沒有任何過錯,但卻要承擔刑事責任”。①這種嚴格責任又稱絕對責任(absolute
liablity),“嚴格”和“絕對”責任體現在只要起訴方證明了行為人在客觀上有某種行為或造成了某種后果,就可定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也就是免除了起訴方證明行為人無罪過的證明責任。嚴格責任為無過錯責任的一種形式,替代責任與法人責任在英美刑法中往往歸屬于無過錯責任之中。歷史上存在著兩種嚴格責任,一是古代的嚴格責任,它是因果關系的存在,惟一根據責任的形式。在1600年以前的英國古代普通法中采取的就是這種嚴格責任,它是與當時民、刑不分以及賠償刑聯系在一起的;二是現代的嚴格責任,它是在現代社會中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彌補罪過責任之不足而采取的一種有
限的責任形式,它們都是以客觀規則為特征,但又有本質不同,因為古代嚴格責任是在人類未能認識罪過(故意與過失)概念時,而單純以客觀結果歸責的報復刑產物,其適用范圍是普遍的;而現代的嚴格責任是在罪過責任的基礎上,為彌補其不足,更有效地維護社會的安全與福利而采取的一種有限的責任制度,它是罪過責任的例外與補充,只適用于特定類型的行為,②因此,現代嚴格責任并不是古代嚴格責任的一種簡單復歸,而是在新的基礎上的一種超越。
現代嚴格責任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美刑法中。英國雖然自1600年以后,由于其刑罰制度的變化和教會法院的影響,在刑法中形成了“無罪過即無犯罪”這一刑法基本原則,但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恪守這種原則已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因此,在其刑事例法和司法判例中出現了一種被稱之為嚴格責任的制度,這種嚴格責任制度主要存在于“公共福利方面的犯罪”和“道德方面的犯罪”這兩類犯罪中。其產生背景和原因一方面正如有的論者指出:隨著工商業的發達,工商業活動的大量增加,危害公共健康及社會安全與福利的違法犯罪行為也急劇增多,這類違法犯罪行為不僅數量巨大,而且要證明行為人的主觀罪過也非常困難,如果讓起訴方按照刑法的一般原則,對每一種這類危害行為都必須證明罪過,就很難起訴和定罪,容易使罪犯逃脫法網,也不利于保護公眾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英美刑法便采取靈活的態度,規定了觸犯管理法規的嚴格責任,從免除起訴方必須證明罪過的責任,同時讓起訴方有廣泛的起訴自由裁量權,去有選擇的起訴那些有危害行為的人;③另一方面,由于立法者認為在這兩類犯罪活動中,需要保護的社會法益特別重要,而且行為人往往也存有過錯,只是難以證明而已,因而避免行為人以此為借口來逃脫懲罰,也為避免同類的案件在不同的場合得到不同的認定。立法者寧可冒有冤枉個別無辜的風險,也要從保護社會的公眾利益出發,在立法上表明對這種行為不可容忍和統一處理的態度,可謂“兩害相權取其輕”。④
二、嚴格責任的法律淵源
在英美刑法中,只有很少普通法上的犯罪適用嚴格責任,絕大部分適用嚴格責任的刑事案件都是由制定法所規定,經法院對某一特別法規的解釋而產生,因此,嚴格責任可分為普通法上的嚴格責任和制定法上的嚴格責任兩種。
(一)普通法上的嚴格責任
1.公害罪。它是指違背法律或不履行法律義務,因而阻礙、影響或妨害女王陛下的臣民行使基本權利的行為。此罪必需有一部分公眾受其損害,至于犯意,不是該罪的必備要件。
2.中傷性誹謗罪。誹謗罪包括中傷性誹謗罪和褻瀆性誹謗罪。前者以長久性的形式公布對某人或某一類人具有誹謗性內容的材料的行為,只有在具備正當的、辯護理由即公布的內容是真實的時候才不構成本罪,而且這種正當理由只有當公布材料的目的上為了公眾的利益,并對公布享有絕對的或有條件的特權時才成立。后者以長久性的形式公布了攻擊基督教義、圣經、英格蘭教會、信條、上帝、耶穌或其它圣者的內容,只要所公布的材料具有傷害或侮辱宗教情感的意圖,行為人就構成褻瀆性誹謗罪。
3.蔑視法庭罪。在該罪的某些范圍,特別是在影響到社會輿論的情況下,要確定被告人的刑事責任,一般不需要對被告人是否明知或故意做出證明。⑤
(二)制定法上的嚴格責任
在制定法規定的犯罪中,出現嚴格責任一般是因為制定法條文涉及特定的犯罪行為要素時,沒有“明知故犯”的一類的字眼。即立法文件中并不使用明確的語言規定某一犯罪屬于嚴格責任。關于嚴格責任的規則是法院在試用該法過程中解釋出來的,制定法上的嚴格責任主要存在于涉及諸如食品銷售、房屋登記、使用假的或易混淆的商業說明書等問題上的管理性法規中。同時道路交通法規中的許多犯罪和某些財政、金融法規條款中的犯罪,一般來說適用嚴格責任還要考慮以下因素:
1.立法主題。當立法機關在修改某一法規時,故意刪除了有關要求過錯的術語,那么
法院就極有可能認為立法機關希望對該罪適用嚴格責任。
2.罪行的危害程度。某一罪行的社會危害性越大,適用嚴格責任的可能性也越大。
3.刑法的嚴厲性。當某種犯罪的法定刑較重時,一般不考慮嚴格責任問題,因為嚴格責任犯罪在構成犯罪上對被告人極為不利,所以,它一般適用于刑法較輕之罪。
4.法律適用的對像。如果某一法規既適用于一般人又適用于特定人,那么對于特定人就有可能考慮適用嚴格責任的問題。因為特定人往往從事特定職業,具有一定專業性和技術性,因而應承擔更高的注意義務,以減少危險。
5.法律實施的程度。如果對某一行為適用嚴格責任有助于法律的實施,那么該被告人就有可能被適用嚴格責任,在這里要考慮被告人必須是能夠直接或間接的做某些
事情及通過監督檢查、通過改進經營方式或規勸那些可以指望受被告人影響或控制的人,從而可以推動法律法規得到遵守。
6.犯罪的發案率。如果某一犯罪發案率較高,適用嚴格責任的可能性也越大。⑥
三、實行嚴格責任的理由
英美刑法中為什么要規定嚴格責任,英美刑法學者對此的觀點可分為兩類:肯定論和否定論。肯定論認為:
1.社會的需要。因工商管理、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活動與大眾福利密切相關,為保護大眾利益,有必要實行嚴格的法律責任。
2.方便起訴。因為在這些領域的違法行為的罪過往往難以認定,如果要起訴方證明罪過,就會使罪犯逃脫懲罰。為了節省起訴的人力和時間,因觸犯管理法規的犯罪危害性顯而易見,而且數量巨大,因此,立法上對此規定嚴格責任就可以節省起訴人力和時間,以便對付更為嚴重的其他刑事犯罪。
3.實行嚴格責任可以有助于保證社會團體或組織的負責人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去貫徹執行有關社會福利方面的重要法規。
4.在嚴格責任的場合,絕大多數的被告都是有過錯的,只是難以證明而已。即使在個別案件中確有無過錯者受到委屈,也是為了保護社會提高起訴機關的工作效率和威懾犯罪而不得已采取“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措施。⑦
5.在嚴格責任的場合,被告有能力來防止其違法行為,但他沒有運用所擁有的控制能力,所以譴責那些沒有控制造成事態的人是合理的。
但英美刑法學者對嚴格責任持否定態度者也不乏其人。反對者除認為嚴格責任違憲之外,還提出了下述反對理由:(1)嚴格責任違背了刑法的基本原則,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是“無罪過即無犯罪”,嚴格責任與這一原則背道而馳。(2)懲罰無罪過行為既是無效果也是不公正的,與刑罰的目的相比。(3)嚴格責任的適用的行為人,在主觀上沒過錯,不能起到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的效果。(4)嚴格責任的適用有失合理性,它要求人們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法律應該肯定那些采取了合理注意的行為,而不是強迫社會成員都成為專家或什么也不做。(5)嚴格責任的適用違背了刑事審判原則,因為方便起訴不是審判的主要目的,按照刑事審判訴訟原則,刑事案件中,起訴方所承擔的證明責任顯然要比民事案件中要大,不能將民法上的無過錯責任引入到刑法領域。(6)嚴格責任違背了起訴方所應遵循的政策,因為按照常識,起訴方在決定起訴時,應考慮到刑罰針對的是有罪過的違法者而不能涉及無辜,這也是起訴人所而不能遵循的政策。
英美刑法在理論上雖然對嚴格責任的爭論仍未停息,但在立法上以及法官的司法解釋中,嚴格責任的范圍卻不斷擴大,筆者認為對嚴格責任我們不能簡單地予以肯定或否定。嚴格責任的產生,尤其歷史必然性及現實合理性,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的結果,它不僅反映了早期工業社會的現實需要,而且符合英美刑法的法律特點,嚴格責任在理論上的依據是“社會福利論”和“危害防止可能論”,強調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強調行為人具有防止危害結果的能力和義務,它與封建社會的客觀歸罪和結果責任論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嚴格責任并非絕對“嚴格”,英美刑法對嚴格責任規定的同時,又附加某種限制,使嚴格責任適用更合理和更能體現出倫理價值。
四、嚴格責任的限制
基于否定論者對嚴格責任的非難,以及司法事件中存在的不問罪過而濫用客觀歸罪的狀況,有必要對嚴格責任加以限制,以使嚴格責任適用更加合理,更體現出其法律價值。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嚴格責任加以限制,從而使嚴格責任得到救濟。
1.實行過失責任推定。嚴格責任排除了意外事件作為抗辯理由的合理性,以推定過失責任修正嚴格責任,使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特定的侵害行為在實施時的過失,被認為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無過失,則其行為便構成犯罪,依法負刑事責任。行為人的過失是法律推定的,如果行為人要否定這種法律推定,必須證明自己無過失。以“無過失”作為辯護理由的第一個例子,是英國刑法“1968年貿易種類法”第24條,該條規定,如果被告能夠證明他所觸犯的該法的犯罪是由于認識錯誤、意外事故或他所不能控制的其它原因,并且他曾做了適當的努力來避免發生該項犯罪,那么,他就有了辯護的理由。⑧這種辯護理由解決了嚴格責任的維護者所極力主張的在證明犯罪意圖上存在的困難問題。因此,以“無過失”作為辯護理由來修正嚴格責任的適用,有利于保護不存在任何過錯的無辜者,但這種無過失必須由辯護方證明。也有人提出以第三者作為辯護理由時,要求適用某一犯罪的辯護的理由的被告人不僅要證明自己方面沒有過失,而且需要證明該違法事實是由于第三者的行為或過錯引起的(第三者就會被定罪)。⑨其實質也是行為人對于危害結果的發生,有證據證明自己無過錯,它只不過是推定過失責任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推定過失責任是證明責任倒置的法律技術在刑事責任領域的具體運用,它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嚴格責任的僵化性。
2.在量刑上對嚴格責任加以限制。英美刑法通常只對“管理罪行”規定嚴格責任,其刑罰通常是罰金刑(但并不排除施加監禁刑的情況)。美國《模范刑法典》將嚴格責任的罪行稱為違警罪而與該法典中的實質犯罪相區別,其刑罰為罰金沒收財產或其它民事制裁。當然,英美的立法及法院的實踐并沒有完全遵循該法典的模式,而是將這類嚴格責任罪行稱之為犯罪。其刑法也有監禁刑。⑩
3.以法律的明文規定,限制嚴格責任的使用范圍。在適用嚴格責任的場合,罪刑法定原則的權威性應得到絕對的尊重,只有法律的明文規定適用嚴格責任的,才可以允許適用嚴格責任,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絕不允許突破罪刑法定原則而擴大嚴格責任的適用范圍。在解釋有關嚴格責任條款時,應當忠實于原意,不得作任何擴張解釋和類推解釋。
注釋:
①⑤⑥⑧⑨[英]魯珀特#8226;克羅斯,菲利普#8226;A#8226;瓊斯.英國刑法導論[M].人民出版杜,1991
②馬登民,鄔明安.試論刑法中的嚴格責任.[A]載楊敦先,曹子丹主編.改革開放與刑法發展[C].中國檢察出版社,1993
③同②把嚴格責任產生的背景和原因歸于此,這是不準確的,否則無法解釋在未成年少女發生性行為關系、重婚等道德型犯罪為什么要實行嚴格責任。
④劉仁文.刑法中的嚴格責任研究[A].比較法研究[C].2001(01)P45
⑦參見《比較法研究》[C]2001(01)P47
⑩參見《刑法問題與爭鳴》[C].2001(4)P26
(作者單位:國家檢察官學院河南分院,河南檢察職業學院河南鄭州451195)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