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是一個社會性的課題,文章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成因進行分析,并且對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共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青少年 違法犯罪 成因 預防
中圖分類號:D9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4-076-01
隨著我國社會體制的轉型,經濟和社會得到高速的發展,青少年的違法犯罪上升較快,違法犯罪的產生與社會結構有著內在的聯系,成為了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雖然有人認為青少年違法犯罪是社會各種矛盾的綜合反映,是一種如地震、洪澇等自然災害相同的必然現象。然而,青少年違法犯罪率的上升,不僅直接危害青少年本人和其家庭,而且給社會治安帶來不安定的因素??茖W地掌握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發生原因與變化的規律,設計出符合現實的、有價值的預防措施,成為對青少年違法犯罪研究的社會課題。
一、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成因很復雜,可以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來分析
1.導致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客觀因素。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對青少年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家庭是青少年進入社會的一個起點,是活動時間最長、受影響最深、聯系最密切的地方,因而對青少年的影響也最大。近年來,我國的離婚率持續上升,單親家庭逐漸增加,在父母離異的過程中,孩子的心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撞擊,如果家長不能調整好心態,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必然給子女帶來極度的痛苦,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一般到青春期由于不良外在因素的影響,誘發其潛在的異常人格,因而父母離異家庭子女的犯罪率比健全家庭高出許多。而溺愛型、家庭成員關系緊張型、過分專制型和放縱型的家庭也給了子女潛移默化的不良影響。有西方學者認為,犯罪常常具有家庭遺傳性質,提出了“犯罪家庭”的概念,說明不當的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犯罪行為的產生有著一定的關系。
學校是青少年獲取知識、提高修養的一個重要場所,但學校也存在著一些消極因素和現行應試教育的體制,為追求升學率,對成績不理想學生的漠視,致使少數對自己要求不嚴的學生,心理負擔加重,情緒低落,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產生厭學情緒,較早的流入到社會,極易受壞人的引誘、拉攏,誤以為找到了理解自己的人,從而成為違法犯罪的高危人群。
社會是青少年最終施展才華的地方,而現在我們的社會正處在轉型期,當物質文明獲得單方面的突進式的發展,而社會缺乏必要的文化和心理準備時,物欲橫流,原有的社會價值崩潰,當社會的變革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如何更好發展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時,就暴露出了諸如:城市化、人口流動及社會化結構的變動,造成升學、就業的不均現象,貧困、失業、分配不公、以權謀私及宣揚情色、暴力的網絡游戲,在經濟轉型期的中國,不同程度地干擾著人們的正常生活,在這些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下,很容易使一些青少年的思想產生偏差,行為失范,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導致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主觀因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犯罪動機的形成是基于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雙方相互依存。如果沒有青少年心理結構和人生觀方面的缺憾,社會環境的缺陷是不會轉化為犯罪原因的。青少年處于青春期階段,很容易興奮、沖動、感情用事、叛逆、自控能力不強,看問題主觀片面,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導致違法犯罪的外在因素又處在不斷變化中,當不良的社會因素與青少年的反社會意識等消極因素相互融合時,很容易陷入青春危機。由于犯罪機遇的偶發性導致被犯罪分子或犯罪集團利用,不自覺地卷入違法犯罪活動,進而使青春危機轉化為犯罪危機。
二、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共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
盡管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情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通過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防患于未然”。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共同預防,用教育的手段塑造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用法律的準繩規范青少年的行為,正確處理好三者的關系,只有全社會共同關心,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把青少年違法犯罪減少到最低點。
1.家庭教育。家長要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兒童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家庭教育基本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模仿與暗示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機制,家風是一種文化現像,對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品行都有著潛在的影響,家長必須不斷加強和提高自身道德與文化修養,檢點自己的言行和生活方式,讓青少年在溫馨而不失準則的良好家庭環境中健康成長。多與孩子溝通交流,教育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學會正確地對待社會事物,形成良好的辨別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家庭教育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重智輕德到全面育人,從經驗育人向科學育人轉變,正確處理好家庭關系,給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
2.學校教育。針對青少年道德、法制觀念薄弱的情況,學校應因勢利導地對他們進行教育,提高其辨別是非的能力,劃清守法與犯法的界限;做好后進學生的轉化工作,對他們既要嚴格要求,又要關心愛護,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樹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及時發現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如家庭不幸、知心朋友的關系破裂、不公平的待遇及不良的人際關系等情況,避免因此而引發思想感情的波動與苦惱,同時受到外界不良的刺激,誘使青少年產生危險的念頭。
對課堂上單純說教式的道德教育轉化為對基本倫理道德規范的傳授,以形象、生動的方式貼近青少年實際,講求科學,把正確的是非觀傳授給青少年,用良好的道德標準預防違法犯罪的發生。學校還可以建立教育輔導、治療體系,設置心理咨詢機構,由心理醫生對青少年不良的心理狀況及時掌握,制定對策,及時對青少年進行心理教育指導和幫助,同時對預測犯罪和預防犯罪起積極的作用。
3.社會教育。社會是青少年邁入的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德國法學家李斯特曾經指出,“最好的社會政策就是最好的形勢政策”,社會教育對減少犯罪具有可行性的實際價值。確立良好的社會道德標準是預防與抑制犯罪行為發生的有效措施,要協助解決安排青少年升學、就業等方面的實際問題;社會要建立有效的自我約束的公德機制,凈化社會環境,清除精神污染,對毒害青少年心靈的非法場所予以取締,避免不良社會環境對青少年的侵害,還青少年一個有著完善社會行為規范的純凈的社會空間,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法制教育也是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要使全社會形成法律意識和守法觀念,喚醒全社會對青少年的關注,制定控制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根本措施,形成全社會關心青少年成長的良好氛圍,從而使青少年的違法犯罪率降至最低點。
參考文獻:
1.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學.中國青年出版社
2.史煥章.犯罪學概論
3.儲槐植,許章潤等編.犯罪學.法律出版社
(作者單位:萊蕪市新汶礦業職工大學山東萊蕪2710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