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針對高校多媒體教學中出現的兩種極端現象,初步探討了多媒體教學理論和應 用問題。文章認為:多媒體教學的核心就是對多種教學媒體的選擇。高校《概論》課實施多 媒體教學首先要考慮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其次要結合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最 后還要考慮學習者方面的因素。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教學媒體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4-120-02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高校目前已普遍推行多媒體教學。但在實際教學 中,筆者發現高校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時常出現兩個極端現象:一部分教師在實行多媒體教學 中,只是用投影屏幕簡單地取代黑板板書,教學成效仍然無較大改進;還有一部分教師在運 用多媒體教學時則光電聲影一擁而上,課堂上轟轟烈烈,課下調查教學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出現這兩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對“多媒體教學”的這一概念的內涵缺乏清晰的認識,對 多媒體教學在教學設計中的地位和作用仍不明確。
一、對多媒體教學的再認識
顧名思義,多媒體教學就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媒體,通過教學過程傳遞經驗,使學生獲取知 識信息。教學媒體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我國教育心理學家馮忠良教授依據教學媒體 所負載的信息特征,把所有教學媒體分為兩類五種:(1)非語言系統媒體,其中包括:① 實物系統媒體,如標本、儀器等各種實際事物現象;②模象系統媒體,指真實事物現象的模 擬制品,如模型、圖表等;③動作及表情系統媒體,指各種示范動作與表情動作。(2)言 語系統媒體,其中包括:①口頭語系統媒體;②書面語言系統媒體。依據巴甫洛夫的兩種信 號系統學說,非語言系統媒體屬于“第一信號系統”,主要用于傳遞具體事物的感性經驗, 獲取簡單信息;言語系統媒體則屬于“第二信號系統”,主要用于傳遞概括、理性、抽象的 經驗,獲取復雜信息。
多媒體教學的核心就是對多種教學媒體的選擇。有些媒體比其他媒體更適合于某種學習類 型;而所要傳遞的經驗本身的性質,也影響到媒體的選擇。因此,選擇什么樣的教學媒體來 傳遞經驗,首先要考慮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其次要結合教學模式、教學方法, 最后還要考慮學習者方面的因素。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多媒體教學已成為現代教學設 計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下面,筆者結合高校《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以下簡 稱《概論》),具體談談多媒體教學在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二、多媒體教學在《概論》課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1.多媒體教學必須服從于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所要求的針對性。2006年秋季全國 高校全面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設置方案(“05方案”),課程門類減少,課時也相應 縮減,新教材內容含量大大精簡,形成了嶄新的課程體系和內容體系。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 也不同于專業課,不是純粹的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它的根本任務是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 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與實踐育人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成長為“四有”新人。在“05方案” 里,《概論》課面向二年級大學生,緊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內 容體系呈現出大跨度、銜接緊密、較抽象、理論性強等特點。因此,多媒體教學必須服從 于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所要求的針對性。
在講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這一部分內容時,要在20分鐘的時間內講清楚“馬 克思主義中國化”80年間四個階段的歷史進程,還得照顧到學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確實不 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以引入大量影像視頻資料為主,固然吸引力和感染力不錯,但限定 時間內很難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內容組織上也未必就能很好地理清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 展脈絡。為此,筆者設計了一個表格,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四個階段,按照理 論成果、時間、代表人、主題等條目,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點擊逐一呈現,進行深入淺出地 講述,最后再羅列對比。課后征求學生的反饋意見,普遍認為表格既一目了然,同時也給大 家留下了思考的空間,讓大家深刻地領會到了在上一節里講述的“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并且 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在這里,多媒體的運用與教學目標、教學內 容所要求的針對性獲得了統一。
2.運用多媒體教學進一步豐富課堂講授法,增強實效性。課堂教學是目前我國高校學生學習 《概論》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言語符號等教學媒體為主體的傳統講授法以容 易掌握、效果直接、安全可靠等諸多優點構成了課堂教學主體模式。講授法的一個最大缺陷 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會逐漸下降。教師很難使學生的注意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一直保持相當高的水平,尤其是《概論》這種大跨度、銜接緊密、較抽象、理論性強的課程 。這時,就有一部分教師在多媒體教學思維模式下,開始輕視課堂講授,代之以大量穿插運 用影像圖片資料。這種方法的可行性如何?筆者不以為然,因為《概論》教學內容多、課時 有限,大量穿插運用影像圖片資料難免浮光掠影,并且不利于拓展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 那么,在課堂講授教學模式下如何正確處理講授法與多媒體教學呢?
喬伊斯(B.Joyce)提出的“先行組織者教學模式”,發展了講授教學法。筆者在《概 論》 課教學實踐中對此有著深切的體會。按照這一模式,教學過程一般包括三階段;第一階段, 首先要闡明課程目標,吸引學生注意并使他們指向學習任務;接著以學生熟悉的言語符號( 而不是其他教學媒體),為新的學習提供一個認知框架,或者為新舊知識的聯系架設橋梁。 第二階段,呈現學習課題或學習材料。新材料可以通過言語符號,也可以用多媒體呈現,具 體哪種方法比重大些并不是根本的,教學媒體的選擇并不存在刻板的一一對應關系。根本問 題在于,一是要維持學生的注意,二是材料要有清晰的組織,應與第一階段的認知結構一致 ,由一般到特殊地逐步呈現。第三階段就是認知結構的加強,促使學生把第二階段學習的具 體材料與第一階段的認知框架融會貫通,進而超越學習材料的范圍而有所拓展。筆者以為, 先行組織者教學模式理論既解決了何時用、如何用講授法與多媒體教學這個問題,又比較適 合高校《概論》課程大跨度、銜接緊密、較抽象、理論性強等特點所需要的對教師較強的知 識組織能力的要求。在這個教學模式下,講授法與多媒體教學實現了最佳結合。
所以,在講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這一部分內容時(計劃課時為20分鐘),筆 者按照“先行組織者教學模式”,首先闡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涵義是“將馬克思主義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為吸引學生注意并使他們指向學習任務,同時在屏幕上 打出三個條目:“(1)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理論指導 實踐——中國特性);(2)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升為理論(經 驗上升為理論——中國作風);(3)把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民族形式 ——中國氣派)。”很快從呈現先行組織者階段過渡到第二階段——呈現學習課題或學習材 料。在第二階段,為了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筆者特地播放 了江澤民總書記在“十五大”上關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并且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 展而不斷地發展”講話的視頻資料(長度約3分鐘)。在以強化認知結構為目的的第三階段 ,筆者引入互動教學方式,讓學生結合江總書記講話的視頻資料,先談談自己對屏幕上三個 條目的理解和體會,筆者隨后進行有側重點的引導、拓展。從課堂反饋效果來看,運用多媒 體教學對進一步豐富課堂講授法、增強實效性起到了良好的積極作用。
3.從接受群體的特點出發,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學生年齡不同,經驗、發展 水平不同,對教學媒體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教學媒體對經驗的傳遞作用取決于經驗接收者的 信號接受及加工能力。采用的多教學媒體也應體現出這個差別。德爾(E.Dale)和韋杰(W. Waget)提出的“經驗錐形(Cone of Experience)”是選擇教學媒體的一個有用工具。該 理論認為,隨著年齡的增加,認知目標從錐形底部的直接經驗,向錐形上部的表演經驗、電 影、錄音、視覺符號增強,一直到錐尖的言語符號。對于成熟的學習者,通過錐形頂端的言 語符號進行閱讀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而態度目標卻恰恰相反,也就是說,年幼者容易從其 所尊敬的人的言語勸說中改變態度,而年長者則更容易從直接經驗的體驗中改變態度。
具體到當代大學生,他們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發展的關鍵時期,個體自我意識也過渡 到主 觀化時期,開始用自己的觀點來認識和評價事物,使自我意識成為個體認識外部世界的中介 因素。如果傳授的知識與其經驗認識相悖,就會拒絕接收、甚至遭到批判。由于社會上的不 正之風的影響,他們會懷疑書本、懷疑課堂教學,尤其是《概論》課,帶有非常強的政治氣 息,更容易遭到他們的拒絕。他們認為政治理論課就是說教、宣傳,從而產生逆反心理。這 時,參照“經驗錐形”理論,在《概論》課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教學,可以把一些新聞報道、 記錄片以及反映現實的圖片、視頻、數據片段結合教學內容重新編輯制作,實現超時空的信 息再現,用事實說話,從而提高《概論》課教學的說服力。例如,在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發展民主政治”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可能會覺得空洞、說教。筆者的做法是,切入一些具 有震撼性的反腐倡廉視頻材料和改革開放以來反映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的圖表數據,并播 放《世界執政黨興衰史鑒之自釀苦酒的蘇聯共產黨》作對比。通過事實對比,學生就能深刻 感受到“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這樣一來,就大大提高了《概論》課教學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綜上所述,教學媒體的分析和選擇作為現代教學設計的重要一環,正確認識和科學運用多媒 體教學,關系到《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感染力,直接影響到新一代大 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因此,我們要在積極促進教學手段現代化的同時,還要進一步深 入研究多媒體教學理論,尤其是探索多媒體教學在現代教學設計中的應用,以更有效地推進 我們的“育人”事業。
參考文獻: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蘇]馬欣尼科(B.н.MaxнHbko).巴甫洛夫關于兩種信號系統的學說[M].北京:科 學出版社,1956
3.[美]Bruce joyce.教學模式[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2002
4.尹俊華.教育技術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 廣東廣州 511325)(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