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首先對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技能欠缺的動因進行分析,指出高職院校畢業 生職業技能欠缺歸根結底的原因,是學校沒有引進基于職業規劃的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技能培 養機制,并論證了在高職院校中實行這種機制的運作方式。
關鍵詞:職業技能 職業生涯規劃 培養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4-135-02
在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可以很容易地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多數大學生到企業 工作后會出現極大的不適應性,主要表現在工資待遇較低、不能勝任企業工作等方面。而同 樣 企業會給剛畢業的大學生很低的工資或要求大學生上交實習費,甚至公開揚言不招應屆畢業 生。 為了能夠找到一份工作,畢業生應聘時都不敢對薪水有什么期望或者干脆不問薪水。更有甚 者,由于一時沒找到工作,竟然選擇“零工資”就業。我們可以把企業的行為理解是一種短 期行為,即不愿意花錢培養新員工。但同時企業也在抱怨,高職卻沒有高的職業技能,起碼 需要培養一年以上,畢業生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由此高職院校“就業難”雖然主要是由于 就業 市場競爭激烈所造成,但更重要的是學生現有的知識、技能、觀念等不適應經濟發展帶來的 職業、職位、崗位的變化,所掌握的職業技能不能滿足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要求所造成的。
一、 對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技能欠缺的動因分析
1.課程結構不符合提高職業技能的培養目標。就我國當前的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而言,延續了本科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的 特點,傾向于將學生培養成對該學科的理論知識有較全面掌握的研究型人才。在這種教育體 系下,學習最優秀的學生會具有相當的科研能力,能進入研究機構進一步深造。但是,這畢 竟只有少數的學生,而大部分處于中、下游的學生是沒辦法進行繼續深造的,那他們 必然要走向勞動市場就業。這時,接受了幾年的理論研究教育形成思維定勢以后,卻要走上 工作崗位,而工作崗位對人的要求不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要求學生具有相當強的 動手能力。這種本末倒置的課程設置大大地脫離了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目的。
就學生本身而言,在學校里面缺乏職業技能方面的鍛煉,而一走上工作崗位就要自己動 手為企業創造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價值,這幾乎是不可能。但我們卻在往屆的畢業生可 以發現一個這樣有趣的事實,即最終在社會取得較大成就反而是那些成績一般,平時很活躍 ,在眾人眼里是調皮搗蛋的同學。這種現象說明,如果不對課程設置進行改革,學生在校期 間僅僅是努力學習課本上的理論,不多動手、多實踐,沒有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這樣的畢 業生是不為社會所認同的。
2.將“學習”等同“上課+考試”,忽視了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大學里面參加學生社團、社 會實踐、兼職等活動,能夠對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有很大的 提高。 “學生”這兩個字,學字當頭,即是說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這里的學習既包 含了專業課程的學習,也包含了在綜合素質上面的學習。但很多學生和部分老師卻依然把學 習等同于“上課+考試”,忽視了綜合素質的培養。
在這種思維模式的主導下,某些老師對學生擔任學生干部,參加社會實踐、做兼職等都 不予支持,甚至于在課堂上指責學生不務正業。而同學們在學校參加這些活動時也僅僅是抱 著一種玩一玩的心態,沒有把它當成一種鍛煉和學習,做起學生工作一忙就退縮,而沒有在 這類社團工作中鍛煉出在企業看來非常重要的 組織能力、協調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等綜合素質和 能力。殊不知從現代人力資源理論的觀點來講,一個知道學習,不知道處事 的人,基本上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于是,大部分畢業生反映,一進入企業基本不會和人打交 道,又必須重新當一次學生,這就導致了資源的巨大浪費。
實際上,高職院校的學生相對于本科院校的學生,更應該注重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畢 竟理論知識是碩士、博士的強項,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目的就是職業技能方面的高級人才, 是技術型的基層管理者。將“學習”等同“上課+考試”,忽視了綜合素質的觀念,嚴重影 響了高職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3.對社會需求了解不足,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在畢業生中,經??梢园l現幾種情況,一是認為自己是天之驕子,理應有一份輕 松、報酬豐厚的工作;二是認為自己什么都不會,一定找不到工作。更普遍的則是在求職時 只是一廂情愿地希望從事某種工作,卻沒有仔細考慮自己是否適合這個工作,是否真正喜歡 這份工作。出現這三種現象的原因是,在大學階段沒有主動地了解就業市場上的人才需求 ,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也沒有很好地為自己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提前進行理論 和實踐上的準備,自然會導致職業技能培養上的不足。這也就導致了大部分高職學生求職時 處于非常被動的情況。
造成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技能不足的動因,包含了學校教學方面的因素、校園文化方 面 的因素,也包含了學生自身認識的因素。表面上看起來,這三個因素沒有任何聯系,但實際 上卻可以歸結為沒有科學合理地進行對職業能力進行培養,在職業技能培養機制上存在 很大的盲目性,也就是說高職院校應該實行基于職業生涯規劃的職業技能培養機制。
二、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在對職業生涯的主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個人的 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和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個人職業傾向,確定個 人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是幫 助個人真正了解自己,籌劃未來,根據主客觀條件設計出合理且可行的職業發展方向。換言 之,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是把傳統被動的“無意識找工作”轉變為主動利用主客觀資源的“ 有意識找工作”或“有意識創造工作”。
具體而言,職業生涯規劃的步驟包括:
1.自我評價。首先要全面了解自己,即要弄清楚“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應 該干什么 ”、“在眾多的職業面前我會選擇什么”等問題。
2.確定目標。確定目標是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通常目標有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 目標和人 生目標之分。長期目標是個人經過長期艱苦努力、不懈奮斗才有可能實現的,確定長期目標 時要立足人生目標慎重選擇、全面考慮,使之既有現實性又有前瞻性。中、短期目標較為具 體,對人的影響也更直接,其應是長期目標的階段性組成部分。
3.環境評價。職業生涯規劃要求個人充分認識和了解相關的環境,評估環境因素對自身職業發展的影 響,分析環境條件的特點和發展變化情況,把握環境因素對自身職業發展的限制和推動作用 。
4.職業定位。職業定位就是為職業目標與個體的潛能以及主客觀條件謀求最佳匹配。職業定位要以了 解行業的地位、形勢以及發展趨勢為基礎,以個體最佳才能、最佳性格、最大興趣、最有利 的環境因素為依據。
三、基于職業規劃的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技能培養機制研究
職業技能培養機制是一個連續的、動態的過程,它的建立既需要學校的努力,也需要同 學們的支持。由于現階段教育要求高職院校采用“2+1”的教育模式,即兩年在校,一年到 單位定崗實習,所以本文的培養機制所采用的時間階段劃分也以之為依據。
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入學階段,時間為一年級的上學期。就學校而言,首先是要幫助大學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舉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 及活動,讓學生充分地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其次是讓大學生了解學校、了解專業、了解本 專業的就業前景和人才需求,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再次,請就業指導人 員幫助學生初步確立職業目標并制定相應的實施措施。就學生而言,他應該根據自己所指定 的職業目標的能力要求,參加學校的社團組織,融入大學生生活,鍛煉自己與人溝通的能力 ,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利用業余時間開展大量的課外閱讀,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學好 基礎課程,加強情商修煉.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做事。
第二階段為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和基本職業技能鍛煉階段,時間從一年級的下學期到二年 級下學期中。就學校而言,首先,結合當前就業市場對本專業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課學習的 內容,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學專業,了解從事這個專業到底以后將會做哪些工作。其次, 就 業指導人員應該指導學生了解所學專業與自己職業發展的關系,認清職業發展應該具備什么 樣的專業知識和相關知識。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專業能力,以便為下一步學習做好準備。第三 ,通過實訓的方式給同學們提供鍛煉和實踐的機會。最后, 應大力展開校園文化建設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其中,鍛煉他們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人 際交流能力。
就學生而言,首先,要根據入學以來的實踐,對職業規劃進行修正,對實施措施進行調 整 ,認真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及相關的知識,優化知識結構,通過網絡、報刊等現代學習 工具對專業知識進行拓寬加深,學會研究問題。其次,繼續拓展在職業規劃方面的知識,結 合專業課的內容考慮自己的職業選擇,揚長避短,選擇幾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職業進行比較 分析,看自己最適應于那種職業,并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實訓機會,努力提高自己的職業技 能。第三,要注意培養自己的職業適應能力,應積極在寒暑假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參 加與職業目標相吻合的兼職工作,了解社會、適應不同的職業環境,學會與社會上形形色色 的人打交道,提高自己溝通能力,為以后融入職業環境做好準備。
第三階段為定崗實習階段,時間為二年級的學期末至畢業前夕。就學校而言,首先,要通過專門的就業網站、校報、廣播站等各種渠道讓學生了解 職業信息,請職業規劃師、就業指導老師和其他專家再幫助畢業生做一次職業規劃,幫助學 生了解求職應聘技巧、相關的法律及當年的就業政策。其次,要按照學校專業設置的特點, 邀請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來校招聘實習生,為學生提供足夠多的、雙向選擇的、能提高職業 技能的實習崗位。最后,學校應該在向每家實習單位派駐本校的教師,每家學生實習單位聘 請企業有經驗的員工擔任學生的兼職教師,讓學生能盡快適應工作;在實習單位應建立聯 絡制度,及時掌握學生在實習單位的動向和學習情況。
就學生而言,首先,必須馬上決定是畢業后參加專升本考試或者參加工作。其次,要充 分的了解實習單位的基本情況,了解求職應聘技巧及當年的就業政策,以利于按照自己職業 目標選擇合適的實習單位。第三,了解相關的法律,以利于在實習單位能維護自己的正當權 益。最后,在實習單位要努力學習,融入到單位的企業文化之中,親身體驗工作環境和組織 文化,找出自己知識和能力方面的差距,努力改進,為今后就業做好準備。
四、小結
基于職業規劃的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技能培養機制建立在學校課程、校園文化以及個人 價值觀等主觀因素和客觀環境分析的基礎上,學校需要幫助學生確立的職業發展目標,制定 不同時期的職業發展計劃與實施方案,以利于更好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機制的建立是 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學生教學、學生管理、實習就業指導等方方面面。作為高校教育者 ,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充分運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有關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發展理論, 根據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價值觀形成的特點,引導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將職業生涯 規 劃輔導工作貫穿在培養學生的全過程,重點引導大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價值觀,正確認識自 身的能力,結合自身的性格、氣質、興趣、愛好、特長、技能、專業知識和生理特點等等確 定職業發展方向;準確把握社會相關職業對人才要求,在不同的階段抓緊時間鍛煉和加強職 業技能,為就業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劉榮宰.關于高校職業規劃教育的思考.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10)
2.蔣國華.淺談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重慶石油高等??茖W校學報,2002(3)
3.高曉琴.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現狀分析.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 4)
(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職碩士研究生,同時系廣州大學招生就業處副處長)(責編:若佳)